現代家庭教育 (來自快樂之家的小窩日志)
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對于孩子們各個方面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那么做為家長的你有沒有考慮過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呢?以下就讓我們來詳細的看幾點現代家庭教育育兒法吧!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在孩子入園、入校后,配合幼兒園、學校使其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行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家庭教育由于發生在家庭之中,與幼兒園、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以下特點,這些特點使家庭教育成為教育人的起點與基點,具有其他教育所沒有的優勢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后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古諺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熏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 30%,8-17歲又獲得了20%。可見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后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歲時,父親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觀察自然,培養歌德的觀察能力。3-4歲時,父親教他唱歌、背歌謠、講童話故事,并有意讓他在眾人面前講演,培養他的口語能力。這些有意識的教育,使歌德從小樂觀向上,樂于思索,善于學習。歌德8歲時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臘語閱讀各種書籍,14歲寫劇本,25歲用一個有月的時間寫成了聞名于歐洲的詩歌《少年維特的煩惱》。再如古代以“父子書法家”著稱的王羲之、王獻之,有過1350多項發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代文學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長過程說明了家庭教育對早期智力開發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時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響智力正常發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瑪拉,從小被狼叼去,8歲時被人發現,但其生活習慣已與人兩樣,其生活習慣幾乎與狼一樣,四肢爬行,吃生肉,晝伏夜行,后來經過人為的訓練,兩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樣行走,四年內學會了6個單詞,在他17歲時,智力水平僅達到3歲孩子的水平。據《中國婦女報》披露,我國南京市一姓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將自已的三個子女從小鎖在家中,人讓他們與外界接觸,長達十幾年,致使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語遲緩,與同齡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異很大,近于白癡,所以不可忽視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親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