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外國家庭教育的長處
魏書生
李偉同學的母親:
您好!
您來信說:李偉回家講,今天老師上語文課時,讀了一篇文章《中國與西方家庭教育的若干比較》,還讓同學們討論哪種方式的家庭教育更容易培養出有作為的人才。
您問我學生讀了這篇文章了嗎?讀了。這篇文章刊登在《比較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上。
您的第二個問題是:西方國家的孩子真讓中學生打工掙錢嗎?真的很少給孩子零用錢嗎?真的讓孩子做家務勞動嗎?真的讓孩子吃苦嗎?
我回答:這是真的。
從信中看得出來,您對外國家庭教育的信息很感興趣。您讓我介紹一些外國家庭教育的狀況,我出愿向您介紹一點。
先說日本。
日本孩子們的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呢?
根據日本的調查統計,父母對子女未來的期望依次為:
(1)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力。占被調查人數的41.8%。其中小學家長百分比高于初中,城市家長有此期望的比率高于農村。
(2)雖平凡,但能構筑家庭。占被調查家長的確良30.6%。其中初中高于小學,城市高于農村。
(3)遵紀守法,有道德。占被調查家長的12.4%。中學略高于于小學,農村略高于城市。
(4)經濟上富有。占被調查家長的6.7%。
(5)為國家、世界和平與發展做貢獻。占被調查家長的5.5%。
(6)有社會地位。占被調查家長的0.3%。
(7)其他。占被調查家長的1.5%。
同中國的家長相比較。中國的學生家長選擇為國家、民族、和平與發展做貢獻的人數和百分比率都高于日本學生家長。
日本學生家長選擇子女工作平凡,但能夠構筑家庭的百分比,選擇子女遵紀守法、有道德的人數和百分比,都高于中國學生家長。這說明日本學生家長更務實,更富有經濟思想的法制觀念。
日本學生家長對家教內容的選擇依次為:
(1)注重養成基本生活習慣。占被調查人數的58.5%。
(2)注重正直果斷教育。占被調查人數的57.9%。
(3)注重培養子女的豐富感情和個性。占被調查人數的15.2%。
(4)注重忍耐力、自制力的教育。占被調查人數的15.2%。
(5)注重子女能自覺行動、有自己主張的教育。占被調查人數的14.8%。
(6)注重子女能適應環境的教育。占被調查人數的12.7%。
(7)注重發現自我生存價值的教育。占被調查人數的12.4%。
(8)注重學生取得好成績和獲得學歷的教育的人數,僅占被調查家長人數的2.7%。
統計結果表明,中國的家長注重子女學業取得好成績并獲得學歷的教育的人數比率達43.9%,遠遠超過日本家長。這與中國長期以來重視學歷教育,穩步增長片面追求升學率息息相關。
另外,日本學生家長注重培養子女正直果斷、豐富的感情和個性,忍耐力和自制力的人數和百分比都高于中國學生家長。
下面介紹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
1.西方國家的育兒觀
西方國家育兒的著眼點是培養孩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基于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和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
獨立能力來自從小的鍛煉。所謂鍛煉是多方面的,諸如勞動鍛煉、堅強意志鍛煉、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鍛煉等等。
2.西方國家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西方國家的家長從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出發,對孩子的教養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進行。
所謂放手,即從孩子生下來,父母就沒法給他們創造自我鍛煉的機會和條件。普遍的做法是根據不同年齡讓孩子做自我服務性勞動。如一個美國家庭中有三個孩子,他們 在家中都各有各的角色:10歲的男孩周末負責幫父親割草、澆花、打掃庭院;12歲的女孩能根據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種各樣美味的點心;8歲的小女孩會編織五顏六色的茶杯墊等等。
至于西方國家的中小學生兼報童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據英國報紙推銷站聯合會統計,全英國約有50萬送報童(《光明日報》1993年7月3日)。稍大一些的中學生打工也是尋常現象,而且都得到家長的支持。
一位英國人說:“孩子打工掙錢,家長都不反對,甚至還鼓勵。一則可節約一些開支,更重要的是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讓孩子知道錢必須用勞動去換取。”
所謂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個方面:
(1)寧苦而不嬌 。歐美的兒童少年,從小就從事送報、打工等勞動,這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可能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他們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去了。這對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是難以接受的,甚至可能認為這是“殘忍”的。
(2)家富而不奢。西方國家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國多幾十倍,但他們對孩子的零用錢絕不作為獎勵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們努力學習完全是為了自己將來成為有用之才。對孩子的零用錢,美國家長更為“苛刻”,據調查發現,美國54%的青少年學生沒有零用錢,而且年令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錢。
更令人驚嘆的是美國首富洛克菲勒,其子女的零用錢卻少得可憐。他家帳本扉頁上印著孩子零用錢的規定:7-8歲每周30美分;11-12歲每周1美元;12歲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錢每周發放一次,要求子女記清每一筆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領錢時交父親檢查。洛克菲勒認為“過多的財富會給自己的子孫帶來災難。”
(3)嚴教而不袒。西方人對孩子的缺點錯誤絕不聽之任之,更不袒護,而是設法教孩子自己知錯改錯。法國人拉納的兒子打破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納夫婦并未道歉,而是讓兒子自己抱一塊玻璃去賠償認錯,還要求朋友對孩子不要有絲毫原諒的表示。
3.西方國家家庭教育的結果
由于育兒觀、育兒方法著眼于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西方國家的兒童少年從小就表現出:
(1)具有很強的自立能力。他們18歲開始就不依靠父母,即使很富裕的家庭,在讀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國一位教授正讀大學的女兒每周都在一家餐館做跑堂工作。
(2)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的頭腦。養成精打細算、勤儉度日的習慣。英國一位在約克郡的兄弟倆(12歲、14歲),在其父職業的影響下,獨立成立了“洗車公司”。哥倆干活認真,收費低廉。寧可多走路也去價格較低的商場買工具、車蠟、洗滌劑等,以降低成本,贏得顧客。
(3)具有適應社會環境的本事,由于從小的艱苦磨練,西方國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難的毅力,遇事鎮定沉著,能與周圍人們和諧相處,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相比之下,我們的孩子就有很多不如人家的地方。做父母的,不能不引起重視。
這里有個典型的例子:“1993年,中日兩國近百名符其實11歲至16歲的少年,聯合在內蒙古開展了一次草原探險野營活動。組織者要求,孩子們須負重步行,自己安排食宿。然而,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整個活動表明,中國孩子們的意志薄弱,生活能力差,環境意識也次:他們不懂做飯也不肯做飯,垃圾亂扔,借故解除‘包袱' ,稍有不適就坐車吃小灶。而日本的孩子們,卻能夠很好地照顧自己和幫助別人,爭著做飯,在草叢中發現鳥蛋就用樹枝圍起來以示保護,生病了也堅持負重步行,說是一定要經受住考驗。兩國少年的鮮明對比,使日方一位組織者狂傲地斷言:‘你們這一代人,不是我們的對手’! 日人此言,雖結論太早,但冷靜想想,確實讓人‘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求異作文技巧》引文,漓江出版社)
在歐美一些國家中流傳著一首很有哲理的《育兒歌》。現將歌詞抄錄如下,供參考:
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刻;
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斗;
譏笑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
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疚;
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
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
稱贊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欣賞;
公平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正直;
支持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信任;
贊成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愛;
友受中成長的孩子能感受到關懷。
國外家教情況先介紹到這里吧。不知您讀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我覺得國外家庭教育的育兒觀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不一定都值得我們學習。但對照他們那些積極的,有利于孩子未來的育兒觀、教育方式和方法,能夠找出您在家庭教育中的誤區來。
我覺得您對李偉過于嬌慣,您擔心的不是她將來有沒有頑強的生存能力,而是她今天是不是舒適,會不會受委屈。您老想自己小時候,大躍進、挨餓、地震、文化大革命,天災人禍都趕上了,吃盡了苦頭,嘗遍了辛酸,您絕不能讓李偉再吃自己當年吃過的苦。于是起早貪黑為她服務,甚至還為她梳頭,為她洗襪子。您給她的零花錢比洛克菲勒給他的孩子還多。這樣孩子眼前確實是不吃苦,不受累,不缺錢花了,可是您想過沒有,孩子缺少與困難抗爭的經驗和能力,將來遇到困難怎么辦?面對竟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沒有吃苦精神的人將來能在社會中站穩腳跟嗎?
您說,李偉回家之后,談起西方國家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感到很新鮮,很激動,也許是出于好奇,她還建議您也這樣教育她。您問我該不該采納她這個建議,她會不會是心血來潮,只激動這么一陣子。
我勸您抓住這個契機,立即采納她這個建議,并和她一起商量,怎樣一點點地學習西方國家孩子自立自強、吃苦耐勞的品質。不妨也一塊商量一下對付心血來潮之后冷下來的辦法,一塊制訂保持向人家學習的熱情的措施。
愿您學習西方國家家教的長處,在更高層次上關心李偉的成長。
李偉一定會因家教層次的提高,而在德、智、體幾方面都取得使人驚喜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