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實踐與體會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新教材中,有一項全新的內容――“綜合性學習”。它在本套教材的各單元中與閱讀課文相并列,共同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綜合性學習”,源自課標,課標提倡學生的“綜合性學習”,在各個學段都有專門的規定、要求,認為“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重要途徑。”它“致力于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課堂內外,學科內外和校園內外學習探究的相互溝通”。確實,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語文教育課程改革實驗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更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難點。它尤其注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此,筆者在新學期伊始,就制訂了“綜合性學習”計劃,并在已進行的前面兩個單元中進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七年級新教材一、二單元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這就是我”“漫游語文世界”。設計兩個活動的意圖是,通過系列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學習自主組織、合作探究、勇于創新的精神。以及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獲得語文實踐的能力,讓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這就是我”活動目標是結合課文學習,讓學生反思自己成長過程,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過程中發現,體悟生命的價值,使學生能正確的認識自我,展現自我風采,樹立信心。在尋求別人理解中理解別人,增進自己與父母、教師、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達到正確評價自我的目的,進而學會共處。筆者的做法如下:
一、準備階段
1、開學第一周讓每位學生的父母寫一篇文章,說說自己的孩子。題目為《談談我的兒子(女兒)》。(家長能寫的讓家長寫,家長不會寫的,讓家長口述,學生筆錄)誰寫的就署誰的名字,并把文章放在信封里,交學生帶回來。
2、審視自我,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
3、留心觀察身邊的一位同學,發現他身上不易被人發覺的閃光點,真誠地加贊揚。
目的:懂得欣賞自己,學會欣賞別人,團結互助,營造班級和諧、友愛的氛圍。
二、課堂展現風采階段
1、各有各精彩:說說自己的血型、星座、名字的由來。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等內容。
2、請為我鼓掌:學生展示自己最擅長的,有講笑話的、唱歌的、跳舞的,還有個人作品展示的……
3、答記者問:在同學的自我介紹后留一點聽眾提問的時間,三分鐘“答記者問”,這一方面為了增進同學間的了解,另一方面是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多的互動空間。
三、寫作階段
綜合前面兩項活動的內容,寫出一個真實的我,這次寫作是在一定的積累上進行的,因而內容較為充實,有的別具特色,生動活潑,富有創新意識?梢哉f他們在活動實踐中已經開始學會探究、思考,這對一個少年來說實在是難得的進步。
四、交流成果階段
同學之間相互交流、評價,評選出優秀的文章(將在學期末集結成本)。老師對作品評價的同時,也談談對部分同學的最初印象,發掘優點、贊美褒揚、賞識關愛,迎合孩子們內心向善的心理,接近師生間的距離,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們懂得賞識他人的可貴。
五、點滴真情階段(公開家長的信)
以家長的拳拳愛心感動他們,以家長的殷殷期望激勵他們,樹立理想,奮發向上。家長的信學生沒有看過,所以很自然地有一種種神秘感。當我抽念來信時,他們很認真地聆聽,我把所有的信發給學生自己看,并要求他們回去寫一篇讀后感。有位學生這樣寫道:“原來我的父母是這樣愛我,珍惜我,而我卻總是讓他們生氣和失望。從今以后,我要好好學習,不辜負他們對我愛和期望……”有位同學這樣寫道:“……以前我總是喜歡頂撞父母,甚至還背后偷偷的罵他們,現在我真后悔……”類似這樣的心聲還有很多,學生的心與家長的心接近了,從最親近的人眼中透視自己,往往有震撼心靈的效果。事后,我要求他們把家長的信和自己的讀后感放入成長袋,作為一份珍貴的成長資料。
通過以上的系列活動,以我為中心,多角度、全方位地展開。在與父母的交流中,感受了親情的可貴;與同學的互動中,體會到和諧的學習氛圍是建立在相互之間的溝通、了解上;老師在活動中的橋梁作用也尤為突出的表現出來。此次活動為將來的學習生活開啟了一扇心靈的窗戶,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正是《語文課程 標準》所要達到的學會自主、創新,終身學習的目的。
眾所周知,語文是門百科全書式的學科,語文也是非常生活化的課程,日常生活、報紙雜志、通知告示、竟聘演講等方方面面都與語文相關,因而豐富多彩的生活,為語文學習打開了一扇清新自然,色彩斑斕的窗戶!奥握Z文世界”就是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語文學習的資源和運用語文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初步嘗試在語文學習中溝通課堂內外、課本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從而開發社會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搜集社會生活中新鮮語匯和不規范現象。在寫作中學會觀察生活,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方法。為此,筆者開展了以下活動。
一、收集言語材料
首先通過一個有趣的廣告闡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有這樣一則奶粉廣告:“沒有加進什么,不過提出水分!边@則廣告從反面入手,從具體的制作過程入手,用形象的語言來表示,在一句“沒有加進什么”表現了產品之純,后一句用“不過”急轉,進一步表現出產品純還不夠,還必須沒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語言簡練,12個字中有轉折,有波瀾,文字淺顯但具體形象,初看語不驚人,細品則回味無窮.然后提出學習要求:
1.分組:根據學生的生活環境和興趣愛好,由學生自由組合,以小組為單位,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進行.分成八項內容,并指定(或由學生推選)小組長.活動內容包括: 廣告集錦;校園風(校園流行語);口語薈萃(主要方言); 街頭巷尾(將店名、招牌、標語的用語分類);網絡語言;網上妙語(短消息);對聯;歇后語。
2.收集:學生利用放學、雙休日時間,走向社會,在讀書看報,上網與人聊天,訪談,看電視,逛商場時收集材料。(各組學生以收集本組材料為主,兼顧其他)
二、篩選整理
提出要求――篩選整理――制成卡片――交流讀書卡――評評議議。
三、分析研究
由組長組織組內同學討論,對所收集的材料進行分析:
a. 廣告集錦:信心型、功用型、對比易記型、超常搭配型等。
b.校園風:精選校園流行語,對此現象的觀點等。
c.口語薈萃:選取有代表意義的方言整理分類,與普通話對比并尋找規律。
d.街頭巷尾:將店名、招牌、標語的用語分類,闡明自己觀點。
e.網絡語言:7456、886、青蛙、大蝦等(根據語言形式分成四類:文字、數字、英文字母、符號)闡述網絡語言的迅猛發展對母語沖擊,初步思考其優缺點。
f.網上妙語:(短消息)按語句含義、語法修辭、句式結構等方式細分。
g.歇后語:來歷、種類(諧音式、摹狀式、擬人式、諷喻式)。
h.對聯:起源、種類(正對、反對、串對);修辭(比喻法、雙關法、疊字法等)。
強調書寫時注意事項,嘗試創作。
四、展示成果
課堂上,由各小組派代表作主要發言,其他同學作簡要補充,介紹本組成果。并布置隨筆:寫出自己對社會生活中語文運用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會。
五、活動延續
課后發動各小組學生進一步充實收集研究的內容,并自行題字、插圖、設計封面編輯成冊,作為成果在班上展覽,并以此次活動為主題出一期墻報。
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注重突出學生的自主性:根據不同生活環境和興趣愛好,由學生自愿組合,分組收集家庭、校園、社會生活中的言語資料,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并從中發現語文在生活中豐富多采的表現形式,增強學語文用語文的興趣、動力和信心,也增強認真學語文,規范用語文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其次強調合作精神:學會合作、共處,已成為21世紀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整個活動過程 即是一個組內合作,組外協同的過程;再次重視研究性學習,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每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都會有獨特感受與體驗,對學好語文,用好語文有不同程度理解與體會,使其探索精神與研究能力得到了鍛煉;最后充分利用了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多渠道的學習環境,豐富學生的經歷和經驗,感受到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生活處處有語文。
兩個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切實地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學習氛圍下,我們將開辟一片新的語文學習生活的天地,在這片天地里,老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