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常見意象,突破詩詞壁障
蘭州外國語高中 張輔良
詩緣情,詩歌是眾多文學樣式中側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的一種。中國古典詩歌崇尚含蓄,詩人將自己的情感借助于筆下的意象抒發(fā)出來,一首詩有無詩味,是否韻味獨特,說到底是看這首詩有沒有優(yōu)美巧妙的意象。意象是詩家寫詩、詩評家論詩經常要用的一個術語,也是鑒賞評價一首詩的突破口。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唐代詩評家司空圖說:“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詩品》)胡應鱗也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可見古人不論詩人還是評論家,都自覺地運用這一詩歌藝術規(guī)律提高自己的詩歌層次和評價水準。今天離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年代時已久遠,但我們還可以通過詩歌了解作者寫詩時的情感和志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意象的存在,它如化石一樣記錄了作者的情感信息。有許多意象已不僅僅屬于詩歌,它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情感。高考考查詩歌鑒賞,包含著對意象的考查,了解一些具有固定意義的意象,對廣大考生快速準確鑒賞評價詩歌是很有幫助的。
一、月亮、夕陽、白云、杜鵑
月亮,亦稱蟾宮、玉盤、銀鉤、嬋娟、桂宮、玉盤、玉輪、玉環(huán)、玉鉤、玉弓、玉鏡、天鏡、明鏡、玉兔、嫦娥、蟾蜍。千百年來詩人們夜深人靜,憂思無眠,舉首望月,總是用“月”來寄托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
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蘇軾的《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唐五代戴叔倫的《調笑令》“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
夕陽
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登高望遠,送目臨風,夕陽殘照,更能引起無窮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于是乎詩人筆下的夕陽(包括斜陽、殘陽等)多給人以失落凄涼、漂泊滄桑之感。
如李商隱的《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古人常用“夕陽”發(fā)思古之幽情,。
《三國演義》開篇詞“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李白的《憶秦娥》詞末“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都以“夕陽”寫懷古,充滿歷史滄桑感。
古人還常用“夕陽”寫男女相思,柳永的《八聲甘州》“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范仲淹的《蘇幕遮》“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清朝納蘭性德的《點絳唇》“蕭寺憐君,別緒應蕭索。西風惡,夕陽吹角,一陣槐花落”。莫不是借助“夕陽”來渲染男女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見的傷感情思。
白云 見月懷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詩詞中常表現的情感。
如唐杜甫的《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詩人臥看行云,倦極而眠,借白云曲折的表現了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
唐劉長卿的《謫仙怨》“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寫別后相隔之遙,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帶給千里萬里之外的友人。
同時白云向來是和隱者聯系在一起的。南朝時,陶弘景隱居在句曲山,齊高帝蕭道成有詔問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詩答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從此白云與隱者結下了不解之緣,白云自由不羈,潔白無瑕,是隱者品格的最好象征。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蘿衣,白云堪臥君早歸”,白云寄托著詩人對劉十六歸隱生活的羨慕。
杜鵑,又名子規(guī)、布谷、杜宇、望帝。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聯系在一起,多用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如李白詩云:“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杜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叫聲最容易觸動游子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思,宋代范仲淹詩云:“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二、鴻雁、尺素、雙魚、錦書、彩箋、青鳥
鴻雁常借指書信。相傳蘇武在匈奴牧羊十九年,他把書信縛在雁足之上從北海帶回祖國,傳遞消息,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鴻雁傳書”。
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有“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望飛鴻”就是盼望書信的意思。李清照詞云:“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大雁沒有帶來盼望已久的書信,引起了女詞人無發(fā)排遣的相思。
書信也稱為雁書、雁足、魚燕、尺素、雙魚、雙鯉、錦書、彩箋 等。
北宋晏幾道的《訴衷情》“人脈脈,水悠悠,幾多愁。雁書不到,蝶夢無憑,漫倚高樓。”
唐五代王涯的《秋思贈遠二首》“不見鄉(xiāng)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北宋晏幾道的《生查子》“關山魂夢長,魚雁音塵少。兩鬢可憐青,只為相思老。”
北宋秦觀的《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北宋晏幾道的《蝶戀花》“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
南宋陸游的《釵頭鳳》“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北宋晏殊的《蝶戀花》“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即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
青鳥是傳書的信使。傳說西王母有三只青鳥,一只先被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只隨西王母而來,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商隱詩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三、松、梅、竹、菊 、荷、蟬
松、梅、竹、菊被稱為“歲寒四君子”,是品行高潔、不畏邪惡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這四種形象表現志向、氣節(jié)。
松樹常用來象征孤直的品格,。如李白的《古風》“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魏晉劉楨
的《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梅花常被詩人賦予高潔的品格。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發(fā),散價乾坤萬里春。”
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竹子,被人們認為具有“性直”、“心空”、“節(jié)貞”等特點,用以比擬君子的品德修養(yǎng)。
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子、竹林深為隱者所愛;董必武的《病中見窗外竹感賦》“竹葉青青不肯黃,枝條楚楚耐嚴霜。昭蘇萬物春風里,更有筍尖出土忙。”
菊常被詩人們用來表現追求隱逸、不隨流俗、堅貞不屈的品格。
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蘇軾的《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自陶淵明吟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東籬”成為菊的代稱,唐朝岑參的《九日使君席奉餞衛(wèi)中丞赴長水》“為報使君多泛菊,更將弦古案醉東籬”。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素來是純潔、清高的象征。
南北朝蕭衍的《子夜四時歌?夏歌》“江南蓮花開,紅光覆碧水。色同心復同,藕異心無異。”
此首以蓮藕為喻,寫女子希望和情人深結同心,永遠相愛。
蟬,在詩人筆下是高潔的象征。由于它棲于高枝,餐風食露,不食人間煙火,所以用它比喻的人,自然是清高的,指餐風飲露的雅士高人。駱賓王的《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李商隱的《蟬》:“本已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王沂孫的《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
四、梧桐、芭蕉、芳草、落花
古語有“一葉落而知秋”,說的便是梧桐葉落。以梧桐寫悲秋,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
李清照的《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煜的《烏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梧桐”總是跟“愁”分不開。
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
溫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明朝夏完淳的《卜算子?斷腸》“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雨打芭蕉”也像“梧桐夜雨”一樣,令人愁腸百結。
吳文英的《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五代李煜的《長相思》“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
元朝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
芳草,在中國古典詩歌里常喻離恨。
《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歸,離恨頓生。
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以春草起興,表達了對遠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落花
古人云“落花有意”,由花落而感嘆人生的無常,這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典型主題。“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對于死亡的焦慮、憂傷。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唐詩人劉希夷《代悲白頭翁》“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元無名氏《朝天子?廬山》“客去齋馀,人來茶罷,嘆浮生指落花。楚家、漢家、做了漁樵話”。
五、南浦、長亭、西樓、關山、折柳
南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是水邊的送別之所。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之如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倆依然。”南宋韓元吉《瑞鶴仙?送王季夷》“西風吹暮雨。正碧樹涼生,送君南浦。”古來水邊送別并非只在南浦,但長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長亭,驛路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別,是陸上送別之所。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西樓是相思之所。
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唐五代李煜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李白《長相思二首》“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李商隱的《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桐花萬里關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折柳,古人送別時有折柳的習俗,因“柳”,是“留”的諧音。后用“折柳”指送別,用“柳岸”指送別之地。唐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南宋吳文英《解連環(huán)?留別姜石帚》“正岸柳、衰不堪攀,忍持贈故人,送秋行色。”
六、蟋蟀、搗衣砧、寒衣
蟋蟀,作為吟詠的對象,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描寫蟋蟀的活動規(guī)律十分細致。那時古人已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征人等聯系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在古詩十九首中就出現過:“明月皎皎光,促織鳴東壁。”姜夔《齊天樂》:“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
夜涼獨自甚情緒。”寫出了一位緬懷遠人的女性聞蟋蟀后的惆悵。唐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復歇,殘燈滅又明”。這里的“蛩”古書上也指蟋蟀。
搗衣砧,在古典詩歌中常常代表閨婦思念外出丈夫的惆悵和迷惘。秋天到了,遠在他鄉(xiāng)的丈夫無御寒的衣裳,在陣陣搗衣聲中寄托了無盡的牽掛和思念。南朝民歌《青陽度》“碧玉搗衣砧,七寶金蓮杵。高舉徐徐下,輕搗只為汝。”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寒衣,和搗衣砧相關,今天民間還有十月一送寒衣的風俗。通過寒衣表現對親人的關愛和思念。清蔣士銓《歲暮到家》“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鄰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唐劉長卿《余干旅舍》“鄉(xiāng)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
七、羌笛、胡笳、陽關
羌笛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種樂器,它發(fā)出的聲音凄切哀婉,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羌管發(fā)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胡笳的作用與此相同,李陵《答蘇武書》有“胡笳動,牧馬悲鳴”句。張孝祥《六州歌頭》:“笳鼓動,遣人驚。”陸游描寫邊塞詩常用胡笳聲塑造悲壯氛圍,表現豪邁氣概。《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羽箭雕弓,憶呼鷹故壘,截虎平川。吹笳暮歸,野帳雪壓青氈。淋漓醉墨,看龍蛇飛舞,飛落蠻箋。”
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為自古赴西北邊疆的要道。送別時所唱歌曲稱作“渭城”、“陽關”。出自王維《渭城曲》“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馮延巳《鵲踏枝》“醉里不辭金盞滿,陽關一曲腸千斷。”
八、黍離、麥秀
《詩經?黍離》有“彼黍離離”的句子,是說東周大夫過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長滿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的毀壞。魏晉向秀的《思舊賦并序》“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于殷墟”。后來常用“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如許渾《登洛陽古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九、 柳、東籬、三徑
陶潛宅前植有五棵柳樹,故其自號“五柳先生”。后以“五柳”代隱者。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東籬,出自陶潛的《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借以表現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閑雅的情致。
三徑,隱士的住所,或指家園。出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唐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北宋葉夢得《水調歌頭》“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
十、鴻鵠、請纓、投筆、擊楫、逐鹿
鴻鵠,秦末陳涉少有鴻鵠之志,后揭竿而起于大澤鄉(xiāng)。后以“鴻鵠”喻人有遠大志向。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魏曹植《鰕篇》“燕雀戲藩柴,安知鴻鵠游。”南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鴻鵠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
請纓,漢武帝欲使南越王歸順,派終軍前往勸說,終軍請求給他長纓,必縛住南越王帶回長安。后用“請纓”指報效國家。唐魏征《述懷》“請纓系南粵,憑軾下東藩。”南宋岳飛《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投筆,出于班超擲筆從戎事。指棄文從武、建功立業(yè)。唐五代祖詠《望薊門》“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近代秋瑾《感事》“儒士思投筆,閨人欲負戈”。
逐鹿:比喻爭奪政權。唐魏征《述懷》“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清李秀成《抒意二首》“舉觴對客且揮毫,逐鹿中原亦自豪”。
十一、沙鷗、鷓鴣
沙鷗,是詩人們常常用來抒發(fā)內心因漂泊無依而傷感的意象。
如杜甫《旅夜書懷》“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
南宋陸游《秋思》“利欲驅人萬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鷗。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山醉亦休。”同樣表現了居無定所的情形。
鷓鴣,它鳴叫聲似“行不得也哥哥”,后來多用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如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