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答案應有價值取向--評幾道2005年中考語文試題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教研室余有明
--評幾道2004年中考語文試題
語文中考改革步履維艱,尤其是這幾年的中考命題工作更是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在向開放而有活力的命題理念更靠近了一步,涌現出了許多有探索意義的好試卷。但是開放要注意兩種傾向。一種是“開”而不“放”,貌似開放實則封閉,試題答案還是統得過死――這并不可取。另一種是開而不“收”,一說到要開放,就無原則地放,所有的答案都是“左右逢源”,正答和反答皆可;更令人擔心的是,為了“開放”而放棄了價值觀取向――這更可怕。
對于什么是教育的問題,許多人都說過令人警醒的話,孔子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魯迅認為 “教育是要立人”,當代學者鐘啟泉界定教育是奠定“學生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轉引自趙偉、詹華如《何謂教育?》,《陜西教育》2003年第12期)在語文教學中,沒有了價值取向,就失去了教育的本義,這就是語文教育的重大失誤。《語文標準》在談“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時強調:“(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在“總目標”中談到:“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教學建議(三)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中特別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語文教育在“立人”方面的重大意義。語文教育是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服務,“語文素養”是《語文標準》的核心概念,語文素養是由三維目標構成,“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這三維目標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比如,思維就與“價值觀”密不可分――主次觀、輕重觀難道不是“價值觀”的體現嗎?沒有價值取向的語文試題就失去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如同導學生向著茫然,讓學生在大海上迷航,在深山里迷路,在懸崖邊不能勒馬……對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毫無益處。
縱觀2004年中考試題,若從價值觀取向方面來衡量,也存在著不足。本著以利中考命題健康發展的目的,本著考改導教改的宗旨,現將幾道2004年中考題提出來與同仁商榷。
一、2004年北京豐臺區試卷閱讀題
《難忘的游戲》
那是一個夏日雷天的傍晚,窗外的濃濃烏云使整個天空變得黑沉沉的,真叫人害怕。我不敢獨自一個人在房里呆著,便去找爸爸。
跨進爸爸的房門,只見他正在聚精會神地伏案寫作。我不愿打擾他,便悄悄地坐在一旁,呆呆地看著窗外。
突然間,閃電像一條金蛇在天空飛舞,耀眼的亮光,刺得我睜不開眼睛。緊跟著“啪啦啦”、“轟隆隆”震耳欲聾的巨響,把年僅六歲的我嚇得“哇”的一聲哭了起來。爸爸轉過身來,把我摟到他的懷里,安慰我,叫我別怕。他慈祥地看著我,問道:“你知道天上為什么會打雷嗎?”
“是雷公發火,要劈不孝的人啊!”
“是嗎?!是誰告訴你的?”爸爸驚奇地看著我說。
“隔壁老奶奶講的呀!”我認真地告訴他。
爸爸聽后,“撲哧”一聲笑了出來。他搖搖頭說:“打雷,不是雷公發火。這是陰電和陽電相遇時放電的結果,懂嗎?”
我搖了搖頭。
他見我不懂,便耐心地向我解釋說:“你看,我的左手上是陰電,右手上是陽電。兩種電相互作用就像兩個巴掌拍在一起一樣。”他邊說著邊“啪”的一聲,把兩個巴掌拍響了。爸爸的表演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
“那電是從哪里來的呢?為什么它們會放電呀?”我睜大眼睛問道。
“電可以通過物體間的摩擦產生,人們常講‘摩擦生電’就是這個意思。夏天天熱,云層飄動時與周圍空氣摩擦,就產生了電。有的云塊帶陽電,有的云塊帶陰電,它們相互吸引,當它們碰到一起時就發生放電,發出火光和聲音。”
爸爸的解釋十分形象、生動,但我還是沒有弄懂,隨口就問道:“摩擦真能生電嗎?”
爸爸見我有興趣,就請媽媽來一起做個游戲給我看。他要媽媽找來一塊玻璃板,還請她剪一個小小的紙人兒。于是,他用兩本書把玻璃板架在桌面上,將紙人兒放在玻璃板下。接著他就用擦眼鏡的綢布,包在我平時玩的一塊長方形積木塊的外面,快速地在玻璃板上擦動著。一種有趣的現象竟然在我的眼前發生了,只見隨著綢布在玻璃板上的擦動,板下的小紙人兒在桌面和玻璃板之間一會兒上、一會兒下地跳動著。我出神地看著,不禁鼓掌叫起好來!
“這個游戲叫做‘跳舞人形’,”爸爸認真地對我說,“綢布和玻璃摩擦就產生了電,電吸引紙人兒向上蹦!”
那天,爸爸趁興給我講了許多關于電的故事。他使我懂得,物體不僅和玻璃摩擦可以產生電,和干燥的毛皮、紙張等摩擦也都可以產生電,人們還用專門制造的發電機發出電來點燈、取暖,以及開動有軌電車和無軌電車等等。電的用處可真大呀!
爸爸的“游戲”,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種下了一顆愛科學、學科學的種子。
(作者:原北大校長、中科院院士陳佳洱)
試卷第20題設計為:讀了上文,你是否欣賞“爸爸”的這種教育方法?請簡述理由。
本題的參考答案是: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評點】
本題答案“不唯一”,也就意味著學生既可以贊同這種教育方法,也可以反對這種教育方法。如果我們認真細讀本文后,我們可以看出“爸爸”這種“游戲”式的教育方法確實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正如作者陳佳洱院士所說:“爸爸的‘游戲’,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種下了一顆愛科學、學科學的種子。
《語文標準》認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理想的局面應是:在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獨特性、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對話、互動、幫助學生建構意義,這樣的意義雖因人而異,但應該有不同程度上的“真理”、“規律”的成份,甚至達成一致。“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那畢竟是哈姆蕾特,而非朱麗葉。那種“沒有人擁有真理而每個人都有權利要求被理解”的課程觀,盡管有很大的啟發意義,但也是十分有害的。這實際上是談到閱讀底線問題,這底線就是文本。離開了文本,沒有了底線,無論你怎么“創新”“發散”,但那將是非常混亂、無序的,將有可能把學生推向緣木求魚、南轅北轍的境地。因此本題的答案還應是唯一,而不是“不唯一”。惟其如此,我們才可以用這種導向來教育學生,給學生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取向。
二、兩道相似的閱讀題
(一)2004年湖北隨州卷
《執著的追求》
⑴百歲生日三個月后的一個早晨,曾祖母臥床不起。幾周來,她的健康每況愈下。醫生告訴她維持不了幾天了,她很激憤,雖然她早已作好魂歸西天的準備。她發誓一定要支撐到自己著作出版的那一天。
⑵“您很快就會拿到您的新著。”約翰向她保證。第二天,約翰回來告訴曾祖母:他已經給出版商拍去電報并得到了好消息,他們正突擊印刷出版這部著作,幾天后她就會收到一個出版商寄來的第一批裝訂好的新書。
⑶曾祖母憑借她頑強的意志,硬是挺了過來。在垂危之際,她日夜盼望著收到她新出版的著作。那天,她處于半昏迷狀態,約翰進來了,帶來一本新書——一本厚厚的精裝新書,封面上用雕版印刷著書名和曾祖母的名字。曾祖母看不見,她便只能用手撫摸。當她驕傲地從雕版封面上摸出自己的名字時,她眼睛里流出了淚水。“我畢竟沒有白活這一百年。”曾祖母輕輕地說。
⑷她漸漸失去了知覺,兩小時后停止了呼吸,手中仍緊緊地抓住她那本珍愛的新著。
⑸家人把曾祖母的遺體放好,愛莉絲從曾祖母手中拿過那本書,翻開書頁。她猛然抬起頭來,驚愕地看著約翰。“怎么,書中全是白紙?”她叫道。
⑹“請你原諒!”約翰說,“她的書根本不可能出版。曾祖母雙目失明,她打字打到每一行末尾又聽不見打字機內的鈴聲,她就一直打下去,不知道整章整段的話漏掉,打印紙上每行字的后面都沾滿了油污。我不忍心把實情告訴她,我不能奪走她最后的希望。”
⑺“但是那個出版商呢?”愛莉絲茫然問道,“他每月都匯款過來!”
⑻約翰的臉紅了,愛莉絲懂了:他一直在冒充出版商給曾祖母寫信,他賣掉了汽車原來是為了預支稿酬。
本卷第15題設計為:約翰“不忍心把實情告訴她(曾祖母)”,并最終帶來一本“新書”。你如何評價他的行為?
本題評分標準為:可贊揚約翰對老人的理解和孝心,也可批評約翰蓄意制造謊言不可取,還可綜合評析,言之成理即可。
(二)2004年山西卷
《開往春天的列車》
⑴列車不知疲倦地飛速奔馳。因為沒有買到臥鋪票,坐硬座的我早已疲倦和難受。作為惟一的消遣,我的目光,只有一本雜志里的文字親密接觸,一頁頁地翻著流動很慢的時光,偶爾拿起小桌上的礦泉水,小呷一口,徐徐咽下。其實,我并不渴,只是借礦泉水的涼爽來驅逐睡意,白天提前支取了睡眠,無夢的夜晚該如何熬過?
⑵一篇文章幾乎沒有在我腦里留下什么印象,便慢吞吞地到了最后一個句號。我抬起頭,習慣性地去拿那瓶礦泉水,這時,我看見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站在我對面的坐位旁,目光死死地盯著我,活像一尊技藝拙劣的雕塑。她衣服樣式很土,上面布滿汗漬和污垢,手里攥著一個骯臟的編織袋,里面鼓鼓地裝著什么。
⑶約摸半小時后,當我再取礦泉水時,我發現“雕塑”仍立在原處,那個鼓鼓的編織袋已經塞到了座椅下面。她目光像一縷從窗戶外射進來的陽光,依然灑在我的身上,眼神里藏著一種讓我不解的東西,很濃烈,很急迫。我猜她一定是在等座位,車廂里人很多,沒有一個空位。我暗想:老瞧著我干嗎?我到終點站,等我為你騰位置你找錯人啦。
⑷我在“雕塑”的守望下照常看我的雜志。又一次喝水解困時,我見她還站著,只把后背斜靠在對面的座位旁,手里捧著一本皺巴巴的書。我瞅了一下封面,是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課本。她看得極專心,嘴唇微微顫動,像是在默念課文。我慢慢注意到,只有在我每次拿礦泉水時,她才抬頭看我一眼,等我重新注視雜志時,她也把目光收回到課本。
⑸過了好久好久,列車又在一個什么站停下了,鄰座的男子把車窗打開,我立即感到新鮮空氣撲面而來,倦意頓時一掃而光。幾分鐘后,列車徐徐啟動,我拿起礦泉水,猛喝了一口,水已差不多見了瓶底,便順手將空瓶向窗外扔去。此刻,對面的小女孩猛地撲過來,大聲喊道:“叔叔,別——”她伸手去抓我的胳膊,而空瓶已落在車外,發出一聲嘆息般的輕響。
⑹我似乎還沒有理解女孩的用意,她卻既氣憤又委屈,兩行淚珠竟然跳了眼眶;“叔叔,我為了等你的這個空瓶子,我都站了三百多公里了,可你......”
⑺“什么?”我張大嘴巴說不出話來,萬分驚訝中我終于明白,苦苦等待了數小時,腿腳發軟地整整站了幾百公里,她原來不是為了等座位,而是為了一個空塑料瓶,為了一個可以回收的廢品。原來她的每一眼,都是在觀察我什么時候能夠喝完礦泉水!我有些愧疚地說:“對不起,小姑娘。別哭,不就是一個空瓶子嗎,不值得流淚。”
⑻女孩一邊用臟衣袖擦淚,一邊說:“你們這些有錢人可以隨便把它扔了,可它是我的學費呀!”
⑼我愈發驚詫,在我的經歷中,我不知扔掉了多少這樣那樣的飲品包裝瓶,可從來沒有想到這些隨手可棄的垃圾,竟會與學費有啥關聯。好奇心讓我不得不刨根問底。女孩告訴我,她家很窮,父親因為車禍截了雙腿,肇事司機卻逃了,沒有得到一分錢的賠償,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母親沒日沒夜的勞作維持。家里實在沒錢供她上學,父親體諒母親的難處,要她從下學期別再上學了,回家幫母親一把。她堅決不肯輟學,纏著父母又哭又鬧,說不讓她上學還不如讓她去死。父親最后無奈地長嘆道,如果你自己能找來學費你就上,找不到就別上。為了能圓讀書夢,她只好趁放寒假期間,每天天不亮就到離家不遠的火車站,買一張站臺票混上火車,在列車上撿易拉罐、礦泉水瓶、啤酒瓶等廢品,賣錢攢學費。
⑽她每天都穿梭于鐵道線上,早晨隨車遠去,〖〗下午或晚上再爬上返回的列車歸來。午飯是從家里帶來的干饃,渴了就飲別人喝剩下的礦泉水,或者喝車上的涼水。她每天的工作流程大致是這樣的:上車后,首先挨個車廂來回“巡視”幾遍,把乘客丟棄的廢品撿完后,便找一個能夠為她提供廢品的地方守株待兔。她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抽一點時間復習功課,天天泡在車上,既要掙學費,也不能誤了學習。復習一陣功課,然后她再進行下一輪全車“搜查”,如此反復。
⑾聽完女孩的訴說,我的心不僅僅是被感動,更是被強烈地震撼著,一個僅值幾分錢的空塑料瓶,對于小女孩竟然有著這么大的用途,竟然關系著女孩的前程,每一個空瓶對于她來說都是一縷希望。我真的找不到什么話語來安慰她因為失去了一個空瓶而失落的心!作為一個生活十分幸福的孩子的父親,我為另一個十分不幸的孩子感到難過,同時又對這個過早自強自立的孩子充滿欽佩。我掏出二十無錢遞給她,算是彌補我的過失,算是一點微不足道的獻給希望工程的愛。我想女孩一定會把我當成恩人。
⑿恰恰相反,我萬萬沒有想到,女孩卻執著地搖了搖頭,怎么也不肯收我的錢。她堅定地說:“叔叔,謝謝你的好意。我爸爸媽媽經常給我說,從小要學會一切靠自己,我連爸爸媽媽都不靠,更不能靠別人的施舍。我有手有腳,學費我一定能夠自己掙來的。我不僅下學期要上學,我還要讀高中,上大學!”
⒀女孩說完,把語文課本卷成筒往褲兜里一插,躬下身子從座位下面拉出編織袋,開始了又一輪全車廢品跟蹤。
⒁望著女孩的背影,我的雙眼有些濕潤。好一會兒,我覺得應該做點什么,我追上一輛從我面著走過的售貨小車,買了兩瓶礦泉水,當即擰開瓶蓋,將礦泉水嘩嘩倒進水池里。我看見售貨員疑惑的目光沖我發愣,我聽見背后有人說我神經不正常,我默然無語,只管大步穿過一節又一節車廂窄窄地過道,遠遠的我看見了那個小女孩。我雙手高高舉起礦泉水瓶向她晃動,她高興地朝我走過來。
⒂“叔叔哪來的?”她激動地問。“我幫你撿來的。”我淡淡地說。
⒃她接過空瓶裝進了編織袋。我見她臉上燦爛的笑容像一朵開得極為飽滿的菊花,我慶幸我既彌補了過失,又巧妙地滿足了她的自尊。
⒄ “叔叔,你真好。”說完,她提著沉甸甸的編織袋離去。
⒅此刻,我聽到她那編織袋里發出啤酒瓶、易拉罐的碰擊聲,那是蓬勃的希望發出的清脆的鼓點,那是燦爛的明天傳來的美妙的樂曲。對于女孩來說,她踏上的每一次車,都是開往春天的列車……
本卷第27題設計為:“我”為幫助小姑娘把買來的礦泉水倒掉,卻慌稱瓶子是撿來的,你認為這樣合適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本道題的評分標準為:本小題屬開放性試題,只要說明觀點,又言之成理即可。
【評點】
讀著這樣的美文,“我的心不僅僅是被感動,更是被強烈地震撼著”,心中蕩漾著崇高的敬佩。不感動不應該,不敬佩不正常。感動、敬佩的點都聚焦到一個地方,那就是兩篇文章當中都有“欺騙”。而命題人員分別擬的兩道題都與此有關聯。
以上兩道閱讀題都涉及到相似的主旨。《執著的追求》中約翰用自己的積蓄幫曾祖母出版了一本“新書”,且“不忍心把實情告訴她(曾祖母)”。這種行為我們能譴責么?若要譴責,是不是太“殘忍”了點?《開往春天的火車》中的“我”為了成全小女孩的“一縷希望”,把“買來的礦泉水倒掉,卻慌稱瓶子是撿來的”。這是怎樣的“饋贈”啊!他們都是用表面上看起來“不誠實”的行為去為他人服務,為他人著想。這是一種善意的謊言。這種善意的謊言也是一種美麗,是人生的一道奇美的風景。為何不能倡導?為何不能贊美?為何不能執著單一的推崇?而這兩道題的評分標準指向:既可贊同這種行為,也可批評這種行為。試問:這樣的評分標準究竟要把學生引向何處?這樣的評分標準合適嗎?
三、2004年西寧卷閱讀題
①作為中國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楊利偉看到了浩瀚宇宙中美麗的地球,與此同時,許許多多中國人都在問:看到萬里長城了嗎?
②不知從何時起,“中國的萬里長城是太空中能夠用肉眼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說法就廣為流傳。這個惟一,已經成為中國人引以為榮的驕傲與自豪。但是,楊利偉卻非常明確而肯定地答復“沒有看到。”
③楊利偉的回答,讓許多人在興奮中感到一絲遺憾與失望,因為,據說外國宇航員都看到了,為什么咱們中國宇航員卻看不到呢?
④楊利偉說的是實話,因為,長城的平均寬度不到
⑤楊利偉發現了真理,同時也發現了謬誤。但是,實話要實說,卻需要勇氣。因為,有些被傳聞認定的神圣的東西,雖是謬誤的,但在人們心目中是神圣而不可褻瀆的。……其實早就有一些親歷太空的宇航員已在實事求是地糾正,說在太空用肉眼其實是看不到長城的。但是,有些媒體卻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未予報道和糾正。
⑥楊利偉作為中國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犧牲的勇氣;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另一種勇氣———實事求是、實話實說的勇氣。盡管謬傳已經成為國人引以為榮的自豪,成為一種神圣的民族輝煌,成為一種史詩般的英雄情結,但它畢竟是謬傳,謬傳的東西,早晚是要被真實的現實取而代之的。因此,實話實說需要勇氣,我們也應該有這個勇氣。
⑦長城是偉大而輝煌的,盡管你在太空中看不到它。但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偉大,卻早已在太空中“雁過留聲”。據報載,美國宇航局發射的“航行者”太空船,在太空播放的樂曲中,就有一首古老的中國古箏曲《流水》,將中華民族歷史的偉大與輝煌,揮灑得酣暢淋漓,絲毫不遜于俯覽長城的大寫意。
⑧承認在太空中看不到長城,是楊利偉這新一代航天人實事求是的勇氣;但長城已在世界人民的胸中,無論走到哪里,人們都會神往它的雄姿偉跡。更讓人高興的是,楊利偉航天飛行的成功,不正意味著中國人長城精神的發揚光大與開拓延續?從這一點上來說,即使看不到長城,長城的偉大與輝煌,也將成為不可或缺的人類航天精神的向往與激勵。所以我們說,長城,將與宇宙、日月同輝,盡管你在太空中看不到它。
本卷第18題設計為:面對楊利偉的真實回答,許多人感到極為遺憾與失望,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本題評分標準為: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認識,言之成理即可。
【評點】
本題要求“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認識,言之成理即可”,意即可以答遺憾與失望,也可答不遺憾與不失望。其實在太空中原本就看不到長城,楊利偉很客觀地回答了這一問題,這是對事實的尊重,本無遺憾和失望可言,怎么可以因“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認識而“遺憾與失望”?若“尊重”了這種情感體驗與認識,是不是失去了對“真”的認識?這又將是一種怎樣的誤導?!
“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認識,言之成理即可”,誠然不錯。但是不要認為,教學(包括考試)中只要開放了就能體現對學習主體的尊重,就是在實踐新課程的理念。鼓勵學生創新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是合理的,但是這種情感體驗是否健康、積極是關鍵。所以開放的前提是要沿著健康、積極的軌道前行。這樣的認識,使得我對
尋人啟事中,老人介紹自己的兒子“活得十分瀟灑”。讀完小說后,你認為仁杰、艾荷花活得“瀟灑”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仁杰、艾荷花活得并不瀟灑。因為他們遺棄父母,不盡贍養之責,定遭世人的譴責和唾棄,雖物質生活富有,但精神上永遠是乞丐。(意近即可)
雖然我們在閱卷過程中確也發現有學生答仁杰、艾荷花活得瀟灑,但他們所陳述的理由卻是指他們表面上的瀟灑,其實內心極度的空虛。這與試題提供的參考答案是異曲同工,旨趣一致。
因此我們呼吁:不要被“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理解認識”所迷惑而一味地遷就學生,一味地“開放”,過度的“開放”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我們還是要盡到“人師”的職責,保持語文課程正確的價值取向。
試題答案應有價值取向--評幾道2004年中考語文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