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育與德育教育的互相滲透
摘要:語文課不僅要向學生展示祖國語言文字的美,還要利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利用它在無痕育人方面的優勢,適時地向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這樣既能加強了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關鍵詞:語文 德育 滲透
語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間的關系,簡單來說其實就象肥沃泥土中的沙土與水的關系,他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離。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在語文訓練中進行。要著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熏陶漸染,潛移默化,循環往復,逐步加深。” 從這里可以知道語文教學一定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我國素稱“禮儀之邦”,“詩的國度”,歷代所謂“圣賢人物”,都把“道德文章”當做崇高的事業,歷來有識之士把“道德文章”作為培養人才的重途徑和主要內容。而語文課不僅包括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的教育在內,語文教材中還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個性教育的因素,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秀詩文、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輝事跡等都是進行理想、意志、品格教育的生動教材。只有通過語文教育啟發學生,進行形象思維,情感活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國傳統美德及現代德育教育的熏陶,才能達到培育出兼具傳統與現代美德的優秀人才的目的。
首先,我們作為教師要從思想方法上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因為語文教育要考慮學生的素質的培養,德育能力的提高,考慮到他們今后走上社會實踐工作的需要,就必須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維護語言文字的純潔和健康。
其次,要樹立正確的語文觀。在語文教學中啟發、誘導、點撥,總結規律,樹立大語文觀,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伸、遷移,把學生的語言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聯系起來,把語言、思維、人文有機聯系起來,強有力的培養學生的品質和自我修養能力。
最后,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填塞知識的“容器”,要做到學生為主體,就需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重視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以及自意識的特點。自我意識是人的個性心理結構的核心部分,它能制約個性的發展方向,并對個性發展進行適當的調節,只要對學生的自我意識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僅能使自我意識的內容進一步豐富和深刻,而且能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生發,增強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
另外,在具體操作上即教學的實踐中,我們應該適當地運用一些技巧,多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從而引導學生更快地進入知識文化與德育的雙重學習的軌道,以免他們在商品經濟帶來的沖擊下,或者由于過去教育體制存在的隱患而誤入歧途。我認為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教材,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具體操作給怎么執行呢?概括的講就是:“在語文教學各環節滲透,進行無痕育人”由于語文德育內容具有分散性,豐富性等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即滲透性,須發掘語言文字的表現力,發揮文中形象的感染力。
1、在導語 中滲透 《皇帝的新裝》一文講的是“皇帝”愛穿新衣到了一種病態的地步,最終在兩個騙子說他們能織出人間最美的布的騙局中,演出了一場荒唐的鬧劇,沒穿衣服上街游行,被他的臣民恥笑的下場。一個一眼可以看穿的騙局,竟然暢行無阻!讀完這篇童話,我們先會嘲笑哪個愚蠢的皇帝,但是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幾乎人人都違心地說假話這一現象,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世界上還有比金錢和權力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誠實。”新授前,我先設計好了一個導語 說:“今天我想給大家講個故事《曾子殺豬》,‘一天,曾子一家去市場,兒子吵著要母親買肉,母親舍不得,騙他說回家殺一頭豬給他吃。回家后,曾子便磨起刀來,妻子不解,曾子說在市場你不是允諾兒子要殺豬的嗎,我們作為父母的可不能失信于孩子,否則,將來怎么教育孩子呢?他妻子沒法只好依了曾子殺了一頭豬。’你們聽了這個故事,有什么感受?你們覺得曾子為什么這樣做?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所以我們必須從小誠實守信。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一個故事,看看一個國家的臣民沒有誠信時,這個國家會怎么樣?” 通過這樣的導入 ,可以引發學生的閱讀動機,調動學生內心的積蓄,隱埋的情感,從而認真地去閱讀,體會,去認識誠信在當今全球市場經濟社會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受到思想上升華。
2、讀講中滲透 ⑴以情激情。教師表現出來的鮮明愛憎,會深深地影響學生,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發出共鳴。記得一位老師上《生命 生命 》,課臨近結束,總結課文時,我要學生將課文的最后一句“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改為“愿‘我’珍重第一次”,一下子把課堂震住了,我讓學生慢慢了解我的用意,內心的激情噴然而發,讓學生體會到課文思想的精髓——多多嘗試人生的第一次,體會人生的美好和樂趣。 ⑵形象分析。文章的思想性是內含在精心組織的語言文字中的,所以語文的德育思想必須通過分析具體的情節,人物、事件來實現。教學《最后一課》一文時,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主人公的表現,再用詞語概括出來:熱愛祖國但天真貪玩、不愛學習但有較強的自尊心、意志力等,然后結合文章內容說說大家對小弗郎士的感想,讓學生感受到小弗郎士靈魂的純潔和可愛,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 ⑶朗讀和表演。通過生動的朗讀,能把文中內在的深刻含義和豐富情感表達出來。朗讀前,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情感,提示朗讀的要求,再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很容易使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共鳴,自覺地感受作者寄寓在語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有些課文如《陳太期與友期》、《詠雪》,劇情性強。表演相對容易、方便,可讓學生分角色表演課文,通過對角色的理解和參與,把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質和自己的價值取向發生聯系,把自我轉化為文中人物,與其同愛共恨,在遷移中完成對思想的洗滌。
3、拓展中滲透 ⑴推薦閱讀。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不僅有利于知識技能諸多方面的積累,更有助于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可引導學生閱讀課外自讀課本及針對中學生列出的必讀書籍,使學生通過閱讀鑒賞得到自我教育,了解到應該珍惜目前所有,善待身邊的人和事。如閱讀《居里夫人傳》強烈感受到居里夫人對事業的愛,從而更加積極的面對人生。 ⑵開展專題活動。學習《成長的煩惱》這個綜合性活動后,可給學生看一些相關的表現青少年生活的片子,例如《男生賈里》等讓他們認識到中學生有煩惱是很正常的,并且引導學生說出煩惱后,將收集到的學生的煩惱分類,接著師生一塊討論出相應的對策解決這些煩惱,減少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們可以形象地說,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從行為和習慣開始的,而行為和習慣中又滲透著兒童對于所見所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個人態度。”我國古代著名文學家韓愈說:“師者,乃授業、傳道、解惑也。”語文課同樣要做到這些,不僅要向學生展示祖國語言文字的美,還要利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利用它在無痕育人方面的優勢,適時地向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這樣既能加強了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發展智力,培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