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英語作為初中階段的必修課,在整個初中的課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名初中英語教師,在遵循新課程要求,教好英語知識的同時,還要進行學生的德育教育。教育學生不但要做知識的主人還要做道德的表率。面對素質教育的要求、英語教學的改革,作為一名教師,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待人,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那么對于德育教育談談我之想法。首先,通過英語教師自身得體的儀態、行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嚴謹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和“楷模”,是構建和師生關系 的主動者。 俗話說:“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美國學者所羅門教授說:“在個體人格發展方面,老師的影響僅次于父母。”可見,教師的表率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的使命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不能*華麗、空洞的辭藻,要*自己得體的儀態、良好的行為。正所謂為人師表。因為中學生可塑性、模仿性強,教師是學生最直觀的榜樣,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所以英語教師必須注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注重自身儀態,不可以過于前衛的穿著打扮誤導學生的審美觀。通過自身字跡優美、重難點突出的板書,條理清晰、邏輯性強的教學語言,富有創造性、靈活性的教法感知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主導作用,造成“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使其形成嚴謹的學習習慣。還有,在平時的教學中,將培養學生的行為規范與學習習慣,加強學生心靈與情操的涵養,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等德育內容自然滲透其中,最終取得了較好結果。
其次,引導學生發現和欣賞英語文章的人物形象,以及國外的風俗習慣,了解西方的文化習俗,擴展學生的視野,加大學生的知識量.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力求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精華,文章的美之所在。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力求創造傳情的能夠感染學生的氣氛來陶冶學生,讓文章所展示的鮮明、真實、感人的形象,打開他們心靈的大門,讓其領略國外的文化氣息.愛作者所愛,達到思想性和知識性的高度統一。
然后,引導學生發掘英語語言及文章的深層內涵,并恰當地使其與現實生活結合,給學生以深深的啟示。
如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人際交往面狹窄,疏離傾向嚴重,社會適應能力差,很需要在教育中彌補這一欠缺。英語除了語音語調優美,還有各種場合的禮貌用語、富有情感的愛國歌曲和具有時代感的范文,都具有情感的感染作用、啟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以及人際關系的指導作用。通過事例所展示的社會人生的畫卷,幫助學生掌握和認識社會的發展規律,啟迪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在學習、欣賞中領悟到某種生活的哲理。而德育需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并注意要具有現實性。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注重發掘其內容的深層的內涵與現實意義,給學生以深深的啟示。
最后,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有一定的知識擴展能力,并從中挖掘出知識的新含義,進行知識的升華。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 因為“疑問”能使學生心理上感到茫然,產生認知沖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才可能實現創新。
那么什么是問題呢? 其實就是你想做什么事,但不知道如何做,那么你就是遇到了問題,也就是說如果學生長期處于無問題狀態,他的學習成績也不會有所提高,更不會有所創新,可以這樣說,沒有問題也就不會創新,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提問題。
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敢于提問題,不要受傳統思想束縛,鼓勵學生有新的發現,新的想法。教師也應改進教學方法,創設提問題的空間,有時我們常愛問問題,或者沒有問問題的習慣,但仔細想想主要是由傳統教學中的滿堂灌,一言堂等注入式教學方法造成的,所以教師要更新觀念,必須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中心,這不僅是觀念的轉變也是角色的轉變教師應改變包辦的做法,調動學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學要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獲取知識,變教師問為問教師。讓學生能夠在領會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創新和升華。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進行德育方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