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德育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保康縣龍坪鎮中心學校 姜楚華
郵編:441616 電話:299
美國一位教育學家把人分為四類:德才兼備類、有德無才類、有才無德類、無德無才類。認為四類之中,最值的推崇的是第一類,第二類此之,第四類再次之,第三類最不齒。因為有德無才者,雖然成不了大事業,但卻可以腳踏實地地干好每一件小事。能干好身邊每一件小事的人,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甚至可能有大貢獻的人;無德無才者,即使想干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這種事業當然是反面的,是對人民有害的,終因力不從心,最終會一事無成,他們不會給社會帶來太大的危害;有才無德者,既有危害社會利益、滿足一已私欲的動機,又有能力達到這種目的,他們會給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五育并重,德育為首”正是以此為基礎提出來的。
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要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這個道理,與治療疾病有相通之處。治病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疾病纏身時,立即進行治療。這當然是可行的方法,如果不是痼疾,很可能打兩瓶點滴,吃幾粒藥丸,就能藥到病除。如果是痼疾,就麻煩了,醫學理論上有“患病十年,治病十年”的說法。意思是,疾病的形成,是病菌長年累月聚集而成的結果,不會是一朝一夕驟然發生的。痼疾對身體的摧殘是相當嚴重的,完全治愈,需要較長的時間,不會一蹴而就。有些痼疾,如癌、艾滋病等,一旦染上,可能無藥可救。因此,有經驗的醫生在治療痼疾時,一般不直接針對病情開出藥方,而是采取迂回的方法,先從滋補身體等方面做起,循序漸進,等到身體各方面調節到合適的程度后,才針對病情開出藥方。二是注射疫苗;疾≈,先注射疫苗,體內就會產生抗體,抗體形成后,可以自動殺死浸入體內的病菌,這就起到了很好的預防作用。這種方法當然要比第一種好,但遺憾的是,一種疫苗只能預防一種疾病,沒有人能發明出一種“萬能疫苗”,這就造成了預防工作的復雜性。
細思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和上面治病、預防的道理不是完全一樣嗎?當老師們抱怨某生劣根難改,“朽木不可雕也”的同時,并沒想到這位學生已疾病纏身,需要先進行滋補,然后才能用藥;當老師們抱怨某生太不同人俗,這種方法在別人身上屢試不爽,他卻不為所動的同時,并沒想到,世上沒有“萬能疫苗”,“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
在實際教學中,我通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教材中,有很多滲透著德育思想的好材料,如:名人事跡、人生感悟、成長歷程……教學時,我們要善于挖掘出這些材料中的德育素材,適時對學生進行德育熏陶。追尋名人的思想、足跡,能受到道德的啟迪,這已勿庸多言。從動物世界中,我們也能受到道德的鞭策!栋吡顼w渡》是七年級語文中的一篇文章,主要寫一群斑羚被狩獵隊逼上絕路,在鐮刀頭羊的成功指揮下,斑羚群采取犧牲一半救一半的方法,實現了種群自救。學習這篇課文,我先讓學生充分感受斑羚群的偉大,然后讓學生談談感受。一位學生潸然淚下,動情地說:“面對斑羚群的壯舉,狩獵隊的成員們竟然沒有后退一步,給這些可愛的生靈們留下一條生路。我真想當面質問,‘你們為什么這樣殘忍!’”從發言中,可以感受到,學生的思想受到了極大的震動。當他們有這種體會時,他們還會做馬家爵那樣的人嗎?假設某一天,他也遇到了與馬家爵同樣的情境,當他舉起罪惡的屠刀,砍向同伴們時,面對同伴們渴望生存的雙眼,他們能不受到“為什么這樣殘忍”的良心譴責?
2、抓住生活中的偶發事件。德育教育具有靈活性,長期性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既不能期望舉辦一次兩次講座就能收到效果,也不能認為整天掛在嘴邊就能起到作用。德育教育要因時、因事、因地展開,要在真正觸動學生心靈的地方進行,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中的各種偶發情境,往往能起到這樣的作用。記得星期一的早晨,學校組織升國旗,當國旗冉冉升起時,月亮正掛在樹梢,及至國歌聲落,月亮已消失的無影無蹤?吹竭@種情景,我心有所思。早自習時,我提出了這種現象,讓同學們談談想法。不少同學聯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談到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認為他們現在正當少年,應該珍惜時間,努力學習,不枉度一生。這種體會,會使學生終生受益。
3、通過日記進行情感交流。日記是學生的私人領地,在這塊天地里,學生可以無所顧忌,暢所欲言,他們的思想在日記中能充分表露。教師通過日記可以及時、準確地把握學生的真實想法。因此,運用日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今春,一位學生因為沒評上團員,心中憤憤不平,認為社會不公,連這樣的事也要靠“關系”才能成功。此后,她自暴自棄,學習成績逐步下降,她把自已的滿腹牢騷傾訴到了日記中。我在她的日記后寫道,“也許,這件事真有不妥之處。但是,人生路上隨時會遇到挫折,面對挫折,要么,你把它作為一種鞭策,促使自己反思不足,從而以更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要么,你自暴自棄,從此一蹶不振;要么,你對操作者抱怨在心,永遠與他勢不兩立。何去何從,你自已斟酌吧!”學生經過反復思考,終于放下了心理負擔,又開始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4、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進入初中,學生已逐步走向成熟,應該讓學生明確自己應負的基本責任,不能對學生過于包辦。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先要讓學生認識到書是給自己讀的,認真學好文化知識,是自已的責任和義務。當我們聽到學生說出,“我不喜歡××老師,就不認真學習他(她)教的那門課,成績差了,讓他丟人”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感覺到,我們的德育教育已經落的太遠。二是要讓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不能從小培養學生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對學生會終生有害。今春,我班一名學生病了,我送她到衛生院治療,花了三十多元醫療費。事后,我從未向這位同學提起過這件事,她也似乎把這件事忘了。第二學期,在一次年級組會議上,我把這件事有意反饋給了班主任。不少人認為我不應該這樣做。我卻不這樣看,其實,做為教師,為學生治病花費三十多元錢,實在不能算什么,但這位同學家境相當好,卻不能主動還清欠別人的錢(何況還是自己的老師),長此以往,以后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5、教師要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學生進入學校后,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作為教師,要率先垂范,讓學生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只要我們心中有學生,真正能夠“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學校的思想道德工作一定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