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語文能力 滲透思想教育——對文道結合的語文教學之探討
培養語文能力 滲透思想教育
——對文道結合的語文教學之探討
文道結合是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的原則。文,即語文能力培養;道,即思想教育。即使時至今日,基礎教育改革已風起云涌,波瀾壯闊,可是不管如何改革,語文的教學終究還得遵循這一原則。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大綱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據語文科的特點,在語文訓練中進行。要著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熏陶漸染,潛移默化,循環往復,逐步加深!薄洞缶V》正確地論述了“文”和“道”之間的密切關系。即文道一體化,把語文知識的教授,能力的培養和思想教育的內容揉合在一起,“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真正做到思想教育滲透到教學之中,“熏陶漸染”,“潛移默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啟發、教育,與此同時又學到了語文知識以及獲得了“讀寫聽說”能力的提高。以下就以語文教學中的三種主要文體和詩歌來談談如何做到“文道結合”。
在初中語文課中,記敘文(包括散文和小說)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大。而這一體裁的文章,作者總是飽含著激情來寫人記事,來抒發自己的情懷,因而很容易在教學之中進行思想教育。講授記敘文時,就可以對記敘、描寫、抒情的語文分析來揭示人、物、事內在的思想感情,讓形象的人物與飽含感情的景物來感染學生,從而打動學生的心靈。比如《七根火柴》這篇文章,作者王愿堅便抓住了主要人物(無名戰士)的語言、動作來描繪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無名戰士的優美精神世界——革命集體主義崇高品德。所以,教學時,不但要讓學生掌握本文寫人的方法,而且要使學生學習無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非凡毅力,學習他為了長征的勝利,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生命的崇高精神,從而繼承和發揚優秀的革命傳統。文中寫到了盧進勇聽見無名戰士“低低的叫聲”,看見他“臉色怕人”,“眼眶深深塌陷”,“眼睛努力的閉著”,“喉結抖動”,“想坐起來沒有動得了”,這些描寫,說明了無名戰士身體之衰弱,他為保護七根火柴犧牲之大。他的手“抖抖索索”,“伸開一個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撥弄”火柴,“口里小聲數著”,這些詞語深刻、形象地表現了無名戰士對火柴的珍視,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化在革命利益上了。當盧進勇說看明白了火柴后,無名戰士“臉色好像舒展開來”,眼睛“發射出一種喜悅的光”,說七根火柴是“大家的”,并“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著正北方向”,為盧進勇指明了前進方向,這些又說明了無名戰士自己絕不私自動用一根火柴,為了革命事業奮斗到最后一口氣,他的靈魂是何等純潔、何等高尚?通過對文章人物的分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無名戰士崇高偉大的精神品質,使學生深受感染,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說明文是客觀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其主要的寫作目的是給人們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狀態、性質、功能的特征,或闡述事理。它的思想性雖說沒有記敘文、議論文那么鮮明,但并非得“挖空心思”才能找到。所謂“文章不是無情物”,說明文的題材范圍極廣,或介紹科學技術、自然奧秘,或介紹人文景觀、革命勝跡等等。在這些題材中,許多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發展變遷,閃耀著人類的文明之光,蘊含著人類豐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因此,只要認真地研讀教材,分析內容,就能從中挖掘和利用切合教學實際的思想教育內容,為培養學生的美好品德服務。例如通過學習《死海不死》這一文章,使學生了解到把科學知識與奇異的現象、神奇的傳說結合起來進行介紹,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融為一體的寫法,同時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也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學習《故宮博物院》一文,作者除了向大家介紹了一座雄偉、壯美的古代宮殿建筑群——紫禁城外,還抒發了對它的贊美之情。正如作者所說:“寫故宮,光是說清楚,滿足于起碼的要求,太不夠了。也不能只是簡單地客觀介紹,而應該貫穿一種思想——加深對祖國的愛;體現一種精神——發揚民族的創造精神;增強一種感情——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教學時不但要讓學生了解整座建筑物的結構特點,而且應該使學生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培養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便達到思想教育界的目的。
至于議論文,很多人往往有一種錯誤認識,那就是將它們等同于政治課的政論文。其實不然,議論文不是像政治課的政論文那樣,要讓學生掌握有關社會主義和法律的一系列基本常識,形成一種“抽象”的思想意識;而是要通過字、詞、句、篇的教學,對論點進行深入的分析,用理論觀點教育學生的思想行為,使學生受到教育。如學習《懷疑與學問》,在引導學生弄清文章論證層次的基礎上,更應要求學生理解本文的基本觀點,即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理解了這一點,學生今后在學習、生活、工作中、就能得到一定的啟發,受益匪淺。再如學習《談骨氣》一文,教師分析完文中所舉的文天祥、古代窮人、聞一多等三個事例,要引導學生弄清“骨氣”的三個含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理解本文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從而教育學生在今天我們仍然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骨氣”精神。
除了以上三種主要文體外,在詩歌的教學中不論是古典詩歌(詩、詞、曲),還是現代詩歌,同樣都可以滲透思想教育,因為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比如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首詩,敘述了詩人雖然年老體衰,但是并不自卑,仍日夜思念戍守邊疆,抗擊金兵,收復失地。在十一月四日的風雨之夜,他深夜聽得風雨之聲,觸景生情,觸發了詩人對國家安危的關懷,抒發了他強烈的愛國熱情。在分析內容時,應不失時機地將此種感情滲透進去,以此感染學生,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為了取得在教學之中滲透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除了在備課和教研時認真地挖掘思想教育內容外,更應吃透教材,考慮如何恰到好處地將其滲透到教學環節中。一般來說,可以在介紹時代背景和作者、重點段落、歸納文章中心等教學環節中來滲透。而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表達也會影響思想教育的效果。著名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于漪老師曾經說過,要想讓自己的語言叩擊學生的心扉,感動學生,首先必須看它能否感動自己。同一篇文章,有的老師用呆板的語言“照本宣科”
地來分析,就會變得“索然無味”;而有的教師用“聲情并茂”、“感人肺腑”的語言來分析,就會“催人淚下”,感動學生,從而達到思想教育之目的。
俗話說得好:“滴水穿石”,只要我們堅持不懈,踏踏實實地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做到文以載道,文道結合,既教書,又育人,一定能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和運用語言能力、讀寫聽說能力,都得以提高,為培養二十一世紀的有用之才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