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背景下的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研究
昆明市石林縣路美邑鎮中學 陶銀富
內容提要:通過闡述筆者所理解和進行的語文課改教學,列舉教學實踐中的矛盾和問題,進行思考、探討、研究、總結,旨在真正落實課改的思想和理念,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程標準 教學資源 建構主義 認知建構主義 體驗 教學情境 語文實踐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也翻開了新的一頁,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有幸直接參加了實驗區的語文課改教學,在兩年多以來的教學中,根據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的定位,課程的基本理念及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有一些粗淺的體會,現將它寫出來,與各位同行共同探討。
一、 利用資源,增強實踐
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應用語文的規律。
以語文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為例,全冊書共安排了三次綜合實踐活動,三個實踐活動都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但就新課程對七年級的學生的要求來看,要達標,決非易事,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結合教材,有所變通,特別是在鄉鎮中學,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學校各方面配備又不齊全,因此很難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以“我愛文學”、“走進圖書館”為例,農村學生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知識面太窄,語文素養不高,很多學生進入初中之后,老師問他:讀過名著了嗎?竟然不知“名著”是何物。學校的圖書館只能叫圖書室,藏書量既小,又太舊、太爛,破損不堪。而新課標中對七至九年級學生的要求是課外閱讀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年閱讀二至三部名著。怎么辦呢?新的課程觀告訴我們,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即擴展課程資源概念的外延。可以說,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都是課程資源。
七年級第一單元第一課趙麗宏老師的《為你打開一扇門》為廣大同學打開了一扇文學之門,讓學生了解文學中的奇妙世界,我們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在班上搞一次以《我愛文學》為主題的閱讀名著活動,教師先列出一百部名著書單,并對一些名著做重點的推薦,然后由學生自己挑選自己要買哪一本,每人買其中一本,讓他們家長親自帶領他們到城里去買,這樣班上每人都有一本名著,全班至少也有四五十部名著,每人先閱讀自己手上的書,看完之后再和其他同學交換。這樣,三年下來,學生的閱讀量可以遠遠超過260萬字,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了,實踐活動也落到了實處。再比如說我們在上“民俗風情”、“多彩四季”單元時要求學生周末回家時向自己的家人、長輩、朋友調查了解自己家鄉的風俗民情及四季景色的特點,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寫出各個小組的調查報告,在實際的教學中找出相對應的“中秋”、“端午”、“春節”、“春”、“夏”、“秋”、“冬”的報告與課文互相比較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嘗試先分析幾篇相關的作文,同作家筆下的文章對比一下,看一看自己同著名作家的差距在哪兒,經過學習、反思、體驗之后,及時指出自己文章的不足之處,這樣既學懂了課文,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培養了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也加強了學生同社會之間的交流。
二、 注重建構,強化效果
以“知識建構”為核心的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所謂“知識建構”是指知識是不能單獨地進行傳授的,而必須通過學生自身(包括個體和群體)已有的經驗、方式和信念,在作為認識主體的學生與作為認識客體的知識之間的互動中,以主動、積極的建構方式獲得。所謂“理解知識”與“消化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意義賦予”的過程,即學生從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對“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識做出自己的解釋,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建構主義的以“知識建構”為核心的理論中找到正確的教學方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首先以知識建構主義為核心的認知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被動的接受,也不只是書本知識的獲得,而是一種現實意義的建構,是學習者以其特有的經驗和方式,加工和改造并賦予現實以獨特意義的一種建構,是學生在面對新的信息時如何在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等諸方面“同化”、“順應”并建立起新的知識信息、情感價值等諸方面的過程。比如在上《冰心詩三首》時,可以讓學生就自身對成功,對人生的認識和思考來整體感知全文。并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在上《偉人細胞》時可以根據學生對“男子漢”、“偉人”的認識談起,結合文中賈里身上具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假如你是賈里,你準備怎樣去做等。這一切都是從學生自身已有的經驗、方式和信念出發,在作為認識的主體學生與作為認識的客體知識之間的互動中,以主動積極的方式獲得。比如在上《水調歌頭》時可以先讓學生談自己對中秋節的認識,月亮所代表的意義,然后讓學生朗讀這首詞,讓學生談談這首詞中作者表現了些什么,有的學生認為表現了“思念”,有的學生認為表現了“離別”,有的學生認為表現了對生活的樂觀等。實際上在教學中等學生談完了,這首詞的教學目標 也基本實現了,為了深化對文章本身的理解,可以再讓學生結合自己實際生活找出文章中最讓他感動的一句話,并說明理由。這樣即使學生弄懂了文章,培養了情感,又使學生在教學中積極思考,有話可說,同時自身的人文素養也得到了提高。
三、 形式多樣,有效體驗
課改進行了兩年多以來,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基本形成了“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 探究學習”的模式,然而對于有些課文來說,這一模式未必就是最佳選擇,新課標的綜合性學習中提出: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 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活動的體驗性是針對傳統教學忽視教學過程 的親歷性和自主性而說的。強調體驗性的理由十分明確,因為體驗是知識的內化、經驗的升華、是個性化的知識,它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動狀態,。在實際的教學中體驗性包括三個方面:一、生存過程的體驗;二是課程文化的體驗;三是創造性活動的體驗。因此,體驗性教學十分強調學習者的親身參與和實踐。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除了組織一系列文學活動,辦班報、校刊、合作交流等活動之外,另一種課堂模式也應當受到重視,即課本劇表演。以七年級上冊為例,書中有許多篇目丟比較適合用來表演課本劇,比如《古代寓言二則》、《七顆鉆石》、《皇帝的新裝》等,學生可以先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課文,然后討論寫出自己小組的表演劇本。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忠于原著的基礎上,要大膽創新,寫出自己的特點和個性。上課時每個小組輪流上臺表演,全部表演完成之后全班評出表演得最好的小組。在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同其他觀眾同學要做好記錄,表演結束后,每個人都可以對表演者的表演作出點評。
課本劇表演是大多數學生喜歡的一件事,這種學習方式輕松、活潑,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學習方式,往往是班上最調皮、最好動學生的最佳學習舞臺。
四、 營造氛圍,培養精神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建構”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主動的、積極的、能動的,能動的知識建構者,而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理所當然,學生處于教育教學過程 中的中心地位。要營造個好的教學氛圍,就必須創設一個好的教學情境,教學情境不只存在于課堂教學伊始,而是充滿教學的整個時空,它是多維度、全方位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圍、交往等。除了教學中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教學外,主要是如何讓學生、老師、文本這三者之間互相的交流與對話在和諧、民主、融洽的氛圍中進行。
現在的教師都明白教育教學必須轉變觀念,一切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來進行。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然而在鄉鎮中學,有許多學生不善于發言,不敢在眾人面前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使許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以“學生為中心”望而卻步,最后只能丟掉以“學生為中心”變回以“教師為中心”的老路上去。該怎么辦呢?首先我想我們老師應該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氛圍,這一點可能年青教師做起來比較容易,老教師就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學生對年青教師往往會有一種認同感、親近感,而老教師就不一定。其次是要多和學生交心談心,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和感情,縮短同學之間的距離,另外就是多給學生講話的機會,比如課前5分鐘說話,組織幾次辯論賽,把口語交際落實到實處等。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就敢于發言,敢于質疑,敢于對不認同的觀點說“不”。
總之,課改充分體現了語文教育的特點,相信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我們必將迎來新世紀語文教學的春天。
參考書目:
《新課程的教學改革》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課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