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復習提示點滴
十堰東風教育集團第七中學 胡建芳
今年初中畢業、升學考試文言文試題比例加大 ,從樣題的分數分布A卷中占27分,其中15分的文言詩文的默寫,12分的課本內文言文的閱讀 理解,B卷中12分一篇課外文言文的閱讀理解。文言文考察所占分值為語文全卷的21.25%。這種變化無疑是為了學生升入高一級中學后,能較快適應高中的學習。因此如何抓好文言文復習和教學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生中考的語文成績,而且也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和《語文新課程標準7—9年級》對文言文教學和評價的要求:學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因此在文言文復習和教學中要緊扣教材,立足學生文言知識的掌握和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形成。
初中階段特別是作為畢業考試的課內文言文的篇目是有限的,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認真復習,尤其是精品段落要逐章逐節的過一遍:要能理解文言文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一般用法,正確把握文言語句在文中的意思,了解作者觀點態度,理解文章內容,確保A卷不失分。同時在課內復習中有意識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重點是 一詞多義、古今有差異的詞、通假字;關注最常見的12個文言虛詞。
由于B卷考核的語段來自課外,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和復習的過程中,交給學生一點解讀文言文的方法及技巧。如:
一、最常用的翻譯方法——古文今譯六字法:對譯法、增刪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換法、意譯法,簡括為“對、增、移、留、換、意”六字。
對譯法:就是用現代漢語中對等的詞去對換被譯的文言詞。如“野芳發而幽香”,可譯為“野花開散發出清幽的香味”。
增刪法:就是將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變成雙音節詞。如“齊師伐我”,可譯為“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對少數沒有相當的詞表示的文言虛詞可以不譯或刪去。“夫環而攻之”中的“夫”在譯文時可以刪去。
移位法:對一些與現代漢語句式結構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譯文時應換成現代漢語的語序加以調整。如“何陋之有”,是“有何陋”;又如“戰于長勺”,應按照“于長勺戰”的語序來翻譯。
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詞(國號、帝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單位等)可照錄,不必另作翻譯。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慶歷四年春”“滕子京”“巴陵”可照錄不譯。
替換法:對少數文言詞語所表示的意義,在譯文時可用現代漢語中意義相當的詞去替換。如“吾欲之南海”中的“吾”替換為“我”,“之”替換為“去”,全句應譯為“我想要去南海”。
意譯法:對少數文詞不能緊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譯的,要能在理解句子大概意義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義加以表示。如“鳶飛戾天者,望峰嘆心”,直譯為“鳶飛到天上,看到山峰,就會平息那心”,意譯為“那些追逐名利想要飛黃騰達的人,遠遠望見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那些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兩相比較聯系上下文意義,顯然意譯要比直譯更準確。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倘直譯則為“不因為外物的變化而高興,不因為自己的得失而悲傷”顯然不符合語境,此處作者采用的是互文,因此要譯為“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二、正確解釋文言實詞的技巧
1、由字形、字音推求字義
由象形、會意、指示三種造字法造出的漢字,其字義均和字形有關,這些字占了漢字的絕大部分,分析其字形結構,能幫助我們準確的理解詞義。
如“日”構成的漢字多于光和時間有關,據此可以推知《岳陽樓記》中“春和景明”、“日星隱曜”中的“景”和“曜”分別為“日光”和“光芒”。
由于古漢語中存有大量的同音假借現象,我們在解釋詞義時就不能字字拘泥于本字本義的分析。當“疑于義者,以聲求之”,這就是說一個字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用本義和引申義都解釋不通,不妨從字音方面去考慮。
如《三峽》“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其中的“闕”若用本義解釋為“宮闕”在此顯然不通,從字音考慮與“缺”通假,意思就準確了。
2、利用句子結構推斷詞義
句式的整齊、語意的對應是漢語一大特點,文言文中表現尤為突出,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推知詞義,進而準確地理解原文。
如《捕蛇者說》“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中“竭”的含義是“使……竭”,即“盡”的意思,那么與其對應的“殫”的含義也可為“使……殫”,即“盡”的意思。
3、利用詞的構成推斷詞義
在文言文里,結構相同的詞語或者作同一句子成分的詞,往往在意義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特點,利用這一特點,可以正確解釋詞語。
如:“優柔寡斷”,“優”對“寡”,“柔”對“斷”,后面的“寡斷”是“少果斷”,那么前面的“優柔”就應該是“多柔和”。
4、結合語境推斷詞義
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現象,給文言文閱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從具體的語言環境出發,根據上下文之間的聯系作出準確的判斷。
如:《馬說》“食之不能盡其材”和“一食盡粟一石”中的“食”在兩個句中含義完全不同,前者為“喂養”的意思,后者為“吃”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和“執策而臨之”中的“策”,依據語言環境,前者為動詞“驅使”的意思,后者文名詞“鞭子”的意思。
三、 篩選文中重要信息的提示
1、檢索性篩選 它是根據命題人的要求,從書面材料中直接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如從文中找中心句、題旨句,找論點句,找文中的中心內容和材料,一般比較淺顯,只要細心閱讀認真篩選,就能把握。
2、理解性篩選 它是以正確把握文章內容為目的的篩選,與前者相比,難度較大。關鍵是對所提供的材料要有一個透徹的理解,還要進行必要的聯想、比較分析,才能做出正確選擇。
以上僅舉三個例子加以說明。
語文無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的閱讀貴在積累和體驗,其次才是恰當的方法指導,希望全體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多閱讀、多積累,并掌握正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