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現代文閱讀題的答題誤區
編者小語:
總結經驗是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做好這項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重復犯錯,也能避免很多不該有的失分,仔細研讀這份“來自中考閱卷現場的報告”,明了上屆考生在現代文閱讀答題中出現的誤區,相信你對現代文閱讀題的把握會更上一個臺階。
湖南 羅小軍
者對2003年30個多省市的中考試題統計后發現,閱讀類試題的分值一般在40-50分,其中現代文閱讀題的比分占70%左右。考生對這種變化適應么?答題情況如何呢?下面這組數據就很能說明問題:
現代文閱讀題總分 | 題量 | 自然科學類題 | 散文閱讀題 | ||||
分值 | 人均分 | 分值 | 人均分 | ||||
遼寧省 | 30分 | 12道 | 15分 | 9分 | 15分 | 7分 | |
上海市 | 30分 | 11道 | 14分 | 9分 | 16分 | 8分 | |
重慶市 | 40分 | 10道 | 21分 | 14分 | 19分 | 10分 |
(注:以上數據為2003年部分省市中考語文試卷抽樣統計結果。)
橫向看:現代文閱讀題中,散文類考題的得分比自然、社會類文章(一般以說明文、議論文為主)低。縱向看:主觀題比客觀題失分嚴重。為何看似簡單的現代文閱讀題,反而會讓考生無所適從、失誤連連呢?據各地閱卷老師反映,主要原因是考生對閱讀類考題的答題方法與技巧缺乏了解。問題存在于四方面:
一、沒有掌握從原文中尋找答案的應試技巧,或主觀臆斷,或隨意作答。
閱讀題的答案要盡可能在作品原文中尋找,盡量找出大家相對認可的“標準答案”。不少考生不懂這種基本要求,寫出的答案不是“概括不全”,便是“不著邊際”。
安徽省2003年中考選用的是著名作家雷抒雁的散文《陽光,是一種語言》,試卷第6題問:第五段中,作者說“一切都會不復存在”,又說“一切又都不是空虛的”,為什么?面對這道考題,有的考生無從下筆,亂扯一通;有的考生靈感大發,圍繞人生的意義作長篇大論;更有甚者,引用哲學理論來論證,雖然文章寫得長,文字用得美,可就是不能得分,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關鍵是考生忽視了命題者的本意,忽視了對原文的把握。其實,我們根據提示,將目光緊緊鎖住文章第五段,是不難找出答案的:“陽光產生的美麗是短暫、虛無的意境,但是這一切對人的影響又是實實在在的(讓你激動的、奮進的。)”
二、重視局部分析,忽視了對文章的整體把握,或斷章取義,或文不對題。
確定某一詞語、語句在文章中的具體意義,往往離不開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這樣才不會出現“斷章取義”、“文不對題”的問題。
據河南省的一位閱卷老師反映,該市2003年的考生在完成中考閱讀題時,就出現了這種現象。一篇題為《話說“天真”》的文章是這樣收束的:
天真有時是詩,有時是睿智,有時是幽默,有時也是洞見。
對于天真,最妙的回答是一個七歲小孩為“天真”造句:“今天真熱”。
考題問:在作者眼中,天真到底是什么?
不少考生把文章前面的內容都忽視了,只是不假思索地將結尾的這兩段話照抄過來,這種做法顯然不妥。其實,只要綜觀全文,可以很快從文章四個自然段里分別找出作者對天真的看法:
①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②天真接近無邪,無不潔之念;③天真是“真”由“天”而出,它得乎天性,不關技巧,無法模仿。
三、懂得從原文中尋找答案,但不辯事理,不懂概括,喜歡照搬原文。
這類問題主要出現在議論文和說明文之中。為了說明或論證一個觀點,往往會運用大量的事例,或具體闡釋,或形象說明,我們只有學會篩選信息,辨別事理,才能有的放矢的答題。
例如江蘇南通市2003年閱讀文段《世紀之交的科學隨想》后有這樣一題:楊振宇認為中國和美國在教育方式上的差異是什么?
不少考生把橫線上的語句照搬而來,答案寫了一大段,卻是費力不討好。其實,那些具體的數據只是證明觀點的論據,是對觀點的具體闡述,真正的答案是:“美國的學生可以跳躍式學習”、“中國學生可以通過按部就班的訓練成才”。
四、開放性試題的答案很不規范,內容脫離實際脫離原文。
我們一方面鼓勵創新、倡導個性,另一方面又必須強調尊重原文、尊重生活,否則極易丟分。去奶奶湖北天門市的一道閱讀題就失分嚴重:在《聞起來像媽媽一樣》的這篇散文中,文章第8-13自然段用迪泰寫給史密斯小姐的若干封短信表明迪泰的“進步與成功”,行文時從第五封信起省略了內容,試題要求考生發揮想象,補出第五封信。不少考生把這道題看成了單一的書信寫作,忽視了對原文的全面了解,沒有扣住這些信件的共同特點——迪泰的“不斷進步與成功”;也有考生以為這是一道普通的主觀題,寫作時忽視了書信的格式。
完成閱讀類考題時,如果能做到把握整體、鎖定局部,認真篩選信息,巧妙概括內容,那么對付難題的法寶就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