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五步”自讀
第一步,朗讀
熟讀成誦,是前人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每教新課,我們首先要學生以散讀形式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不念破句;再以抽讀形式檢查效果。朗讀的難點是碰到一些長句或者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成了一個雙音詞的情況,必須注意句中音節停頓。如果誤讀,對釋詞譯句就帶來了困難。
例如“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引文見《赤壁之戰》,下同。)“此所謂”后可以停頓,以示下面是引文;而引文中要停頓,只能在“末”后,決不能在“勢”后。又如“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地方”在古代是兩個單音詞,中間必須稍作停頓,如當現代漢語中的一個雙音節詞而連讀,就會誤解詞義和句義。這些方面,教師必須加以指導。
第二步,識辯
這一步要解決一些疑難詞的詞義解釋,是較困難,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我們采用小組討論和集體交流方式進行。在初讀課文后,我們要求學生逐段細讀、思考、識辨每段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詞類活用等情況。重點是第四項,要求指出活用情況,說明根據,解釋詞義。
比如《鴻門宴》第一段,要求學生能找出“沛公軍霸上”,“沛公欲王關中”兩句中“軍、王”的活用現象。要完成這一步,教師必須講清詞類活用的基本規律和釋詞方法,使學生由易而難,逐步掌握。
第三步,譯句
這一步重點是判斷一些特殊文言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狀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省略句等),翻譯一些疑難句子。要求學生按譯句的一般規則(如補出省略成分、適當調整詞序、保留原句特點等),在小組內討論、互譯。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或教師提出一些疑難句子,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第四步,評析
這一步主要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層次脈絡、寫作特色作分析評論,從而準確把握文章主旨,發現乃至鑒賞作者匠心獨到之處。針對不同文體,提出不同要求。對議論文,重點引導學生學習古人的論辯技巧,從而作議論文的模仿寫作訓練。對記敘文,尤其是人物傳記一類的文章,重點引導學生運用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的方法來剖析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刻劃人物的技巧。
第五步,摘記
要學好文言文,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必須切實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和常用虛詞的基本意義、用法,熟悉一些特殊的文言語法現象,這就必須重視日常的積累工作。可惜這一點往往為許多學生和一些老師所忽視,沒有認真做好課后的摘記工作。每學完一篇文言文,我們要學生認真完成練習外,必須及時做好歸納整理工作。每位學生自備摘記本,采用列表形式,把文言實詞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同類活用情況,分門別類地作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