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學生閱讀能力“五步曲”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從近年中考、高考試卷的考題來看,也大大加強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針對目前中學生閱讀能力較差的現狀,采用適宜于學生年齡特征、性格特征和知識特征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顯得任重了。因此,語文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下面,結合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教學實踐,談談提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閱讀的興趣
心理學試驗證明,人在有興趣時會伴隨著血液循環的亢奮,使大腦皮層得到充分的營養,并把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各種心里活動都調動起來,呈現出積極活躍的狀態,并且由于興趣具有指向性,情感性和動作性,能夠引起高度的注意,激起飽滿的熱情,產生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這種試驗同時證明: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發揮80%以上;而做不感興趣的工作,只能發揮20%。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①”這些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前提條件。教師從事教學,猶如琴師從事于操琴一樣,他和緩地撥動人類思想感情的琴弦,刺激之、安撫之、興奮之、策動之、激勵之。理智的啟迪和藝術的感染形成一種美的享受②。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啟迪閱讀的感性認識
閱讀感受,即對語言文學的認知感受能力。包括認識字型、讀準字音、弄懂字意、了解文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等。要求學生讀了作品后,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感受作品。比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的教學,課前讓學生先初步感知課文,然后交流,最后發表看法。于是,有的發現:“小草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一句中的“鉆”字,寫出了小草從地里長出來的生動形象;“看,像牛毛、像細絲、像花針……”這些語言十分的優美,比喻貼切;“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讓人如同親臨其境。學生通過初步的感知作品,再去用“心”閱讀作品,就能更好地感受作品要表達的思想內容了。
三、訓練閱讀的理性認識
在閱讀感受力的基礎上,要指導學生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間去獲取其意義的能力。既要通過作品語言認識作品表達的內容,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認識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來表達情意的,進而體會表達的精妙,學習語言表達技巧。理解是閱讀能力的核心,所以,應向學生強調:理解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閱讀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確立語境觀念,提高在具體語境中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內容。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思有路,道路識其真。”文章的思路是由內容決定的,理清思路有助于深入把握文章的內容。
四、培養閱讀的欣賞能力
欣賞能力培養的基礎是想象,即充分聯系自己直接的或間接的生活經驗,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啟用想象,把文章中寫的各種情景再現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物。比如: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詩,如果單就字面解釋則是:大漠上一縷孤煙是筆直的,長河背后一輪落日是圓圓的。這樣的解釋顯然的缺乏一種想象,結果把美妙的意境沖淡了。要想把詩句理解得深刻,必須憑借想象。這幅圖畫選了四種景物: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描繪出了北方曠遠荒涼的景象。對此,葉圣陶曾做過精湛的分析:“給‘孤煙’加上個‘直’字,見得沒有一絲的風,當然也沒有風聲,于是便來了個寂靜的印象。給‘落日’加上個‘圓’字,并不是說惟有‘落日’才圓,而是說‘落日’掛在地平線上才見得‘圓’。圓圓的一輪‘落日’,不聲不響地襯托在‘長河’的背后,,這又是多么寂靜的境界啊!一個‘直’,一個‘圓’,在圖畫方面來說,都是簡單的線條,與那曠遠荒涼的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正相配合,構成通體的一致③。由此看出,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在想象中實現情感體驗,獲得審美的享受。
五、拓展探索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閱讀不僅要求學生讀進去,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能夠跳出書外,通過靜觀默想,分析對比,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記得楊絳先生曾把讀書比作串門,串門總要有進有出,讀書也如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對于學生閱讀中的發現,哪怕是一點一滴的創新,教師都要細心的發現,及時的予以鼓勵和表揚。有時,還需要采納學生的建議,大膽變更教學方案。因為賞識是學生質疑問難、大膽創新的催化劑,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起新的、更高的要求,讓學生沐浴著老師的賞識,攀上知識的更高峰。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與時俱進地采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他們不僅考試成績好,而且能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