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心得
(三)、充分發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新課標教學目標中把評價分為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我充分利用以上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評價,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三、創設空間,讓學生積極探究。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于造就能夠創新、能有所創造、發明和發現的人……”(《皮亞杰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讓他們親身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這對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在這方面的做法是: (一)、積極開發和利用教材上的空間讓學生實現心理交流。新教材在編寫上有一閃光點——教材上留有大量讓學生探究的空間,如“探究園”、“實踐與評價”、“閱讀與感悟”等,這些板塊都設計了不少讓學生探究的題目。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這些空間、題目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去思考、去評論、去留下感想。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就會有更多的體驗和感受場所,去實現心理交流,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充分利用課余空間讓學生積極踐行。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大都比較抽象、空洞,如果能充分利用課余空間來延伸課堂教學,既可內化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也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學完《融入新集體》時,我布置學生每人為班集體做一件好事,讓他們從中領悟到班集體是靠大家共同建設起來的,每個人在班級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學完《師生情誼》時,我設計了一次“尊師活動”,讓學生從尊師活動中培養對老師的感情,實現感情的升華。在學完《我和父母》時,我則布置學生給自己的父母寫一封信:表達自己對父母十多年來的養育之恩的深深感激之情,以及與父母溝通的愿望,同時要求家長看信后要給自己的孩子回信,作為作業交上來。實踐證明,此活動為學生與父母之間搭起一座可以溝通的橋梁,溝通了兩代人之間的感情,縮短了代溝,有效地內化了課堂所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探究者,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在實踐活動中引導他們去發現、去探尋。這樣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才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體生動的、豐富的。與此同時,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觀察能力、創造思維能力都能從中得到培養、鍛煉和充分發展。正如我國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所說“要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取得豐富的學問……”(《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在堅持寓教于樂原則的同時,要著重體現教師作為“服務員”的作用,讓學生通過主體參與和體驗來提高其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發展自我調控能力,不斷實現自我超越,從而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和鼓舞。”(《德國教師培養指南》)只要能喚起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激發起學習的熱情,我們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2005 .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