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漫話探險》教學設計5
新會一中 科 組 公開課教案
執教者 | 歐和慶 | 授課班級 | 初一(7) | 授課日期 | 2003年5月23日 第14周星期五 | |
科目 | 語文 | 課題 | 綜合性學習·漫話探險之 探險家的故事 | |||
教學目的 | 1. 進一步認識人類探險的意義。 2. 學習探險家樂于探究進取、勇于挑戰自然與自我的精神。 3. 提高搜集資料,篩選資料、利用資料的能力。 4. 在活動中培養口語交際和寫作能力,清晰明確地陳述自己觀點的能力。 | |||||
重點、難點 | 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操作計算機,通過互聯網搜集資料,篩選有用的信息,分析資料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 | |||||
授課形式、教具、實驗器材 | 教師運用Powerpoint制作投影片教學,學生自由上網查找資料,設計成果展示,完成教學任務。 | |||||
教 學 內 容 、 過 程 、 板 書 設 計 | 一.學習目標 1. 進一步認識人類探險的意義。 2. 學習探險家樂于探究進取、勇于挑戰自然與自我的精神。 3. 提高搜集資料,篩選資料、利用資料的能力。 4. 在活動中培養口語交際和寫作能力,清晰明確地陳述自己觀點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操作計算機,通過互聯網搜集資料,篩選有用的信息,分析資料解決問題,完成教學任務。 三.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 導入 新課 今年是紀念登頂珠峰50周年,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抱著同樣的目的來到珠峰,以各自的方式來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 老師截取五星紅旗在世界最高峰飄揚的情景,同時播放《紅旗飄飄》歌曲,讓同學們輕松地進入到探險家的故事中來。 【回顧】 ⑴在《偉大的悲劇》一文中,斯科特等探險家為什么要到南極進行探險,他們的探險意義何在? ⑵在《登上地球之巔》一文中,王富洲等探險家為什么要攀登珠峰,他們的探險意義何在? 【探險意義】 認識自然,挑戰人類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給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2.科學分組 準備活動 活動前分組。把全班同學分為登山、極地和航天三個大組,每個大組推選一名同學任命組長。擔任組長的同學必須能熟練操作電腦,具有排除常見的“死機”故障的能力,能指導同學運用搜索引擎上網查找資料。 3.明確搜集資料主題,指導小組合理分工 每一名同學都要根據組長的安排,去搜集探險家的故事。組長要一邊巡查本小組管理,一邊記錄本小組同學所搜集的資料。組長要掌握本小組同學所搜集的探險家的事跡,分析其探險精神,并聯系現實說一說這種精神對我們今天學習生活有什么現實意義。 | |||||
教 學 內 容 、 過 程 、 板 書 設 計 | 4.團結合作探究 設計成果展示 小組長將自己小組所搜集到的資料整理后,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加深對資料的理解,共同設計成果準備展示。 5.展示成果 【發言要求】⑴聲音要響亮,語言要流暢。 ⑵時間控制在2分鐘以內。 【發言提綱】 我們是(登山、極地、航天)小組的成員,我們搜集了(人名)等探險家的資料。經我們小組研究討論,一致推薦(人名)的故事給大家,因為他(概述探險事跡),表現(探險精神),這種精神(在什么方面)對我們有(什么)現實意義。 【教師示范】 材料⑴題目:希拉里——登上珠峰第一人(1953年) 他對記者說:“我想危險是普遍存在于登山、航海等諸如此類的事中,這里有巨大挑戰。毫無疑問,你做任何事都會存在錯誤,但只要你堅持,等到你成功的那天,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 (敢于向困難挑戰,執著追求的探險精神) 材料⑵題目:李致新、王勇峰——“登山雙子星” 在11年時間里,他們一起,完成了中國人首次登上世界七大洲所有最高峰的壯舉。 1988年亞洲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 1988年南極洲最高峰----文森峰 海拔5140米 1992年北美洲最高峰----麥金利峰 海拔6193米 1995年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 海拔6964米 1997年歐洲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峰 海拔5642米 1998年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峰 海拔5895米 1999年大洋洲最高峰----查亞峰海拔5030米 (不斷尋求新的征服目標,不斷追求人生的境界和高度的探險精神) 【學生展示】 (略) 四.歸納小結 培育探險精神對于一個人、一個民族都有積極意義。一個具備探險精神的人,會不斷尋求新的征服目標,不斷追求人生的境界和高度;相反,一個人、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探險精神,就不會有什么前途。 人類不斷探險的精神是永恒的。正是由于人類的探險精神,才有今天的文明。 | |||||
課 外 作 業 | 五.課外作業 認真閱讀本小組所搜集的探險家的故事,繼續探究他們的探險精神,寫一篇讀后感。字數不少于500字。 | |||||
自 我 評 價 | 我的教學設想是⑴讓學生學會搜集資料,篩選資料,培養學生處理、利用資料的能力;⑵讓學生把搜集到的“故事”用口語表達出來,培養學生語言復述能力和口頭描述能力;⑶讓學生在對古今中外的探險家探險故事的追蹤中培養開拓創新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 在這節課的“學生展示”環節,老師表現很被動,因為我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學生運用電腦學習的機會畢竟是有限的。如果學校能夠開放電腦室,讓學生多利用網絡資源來學習,相信以后的“信息化條件下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課,會有更好的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