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作品賞析專題復習教案
教學目的:1、感受考點
2、加強答題方法的指導
3、從不同的角度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
教學重點:作品賞析方法及規范化答題的指導
教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題型感知考點。
2、要點概括,知能儲備。
一、簡介導入
對文學作品的賞析,是中考中現代文閱讀的特色題之一,最突出的表現在于主觀性,答題靈活,主要考察我們對文學作品的形象、情感、語言等的領悟程度,來評價我們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今天,我們將對這一內容進行專題復習。
二、考點感悟
(一)中考回顧
隨著中考命題改革的深入,欣賞品味類的試題越來越多地呈現在考生面前。
例如:2002年中考卷第15題,是從生動、細膩的人物描寫角度去品味;第17題是從人物的形象去分析(閱讀文本為《走一步,再走一步》)。第21題從抒發情感入手,去辨析文章的表達技巧;第22題是結合表達意圖去品味內容(閱讀文本為《青菜》)。
2003年中考試卷第29、30題是從句子的表達作用和語言、行動、環境描寫的作用方面進行品析(閱讀文本為《送報的少年》)。
2004年中考試卷第23題,品析某一段落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文本為《有趣的種子旅行》);第27題是抓詞語品讀,第28題是抓人物語言研讀,第29題從結尾內容進行賞析(閱讀文本為《蟈蟈》)。
(二)角度例說
1. 請從語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語段。若從別的角度呢?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查盡力刺去,那查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2. 請從文體知識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從別的角度呢?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3. 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從別的角度呢?
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如果美是專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偉岸,正直,樸直,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好丈夫。
4、請從層次結構角度品析下面的文段。若從別的角度呢?
警官奧楚蔑洛夫穿著新的軍大衣,提著小包,穿過市場的廣場。他身后跟著一個火紅色頭發的巡警,端著一個篩子,盛滿了沒收來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靜。廣場上一個人也沒有。商店和飯館的門無精打采地敞著,面對著上帝創造的這個世界,就跟許多饑餓的嘴巴一樣;門口連一個乞丐也沒有。
5.請自選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暮春,中午,踩著畦壟間苗或者鋤草中耕,煦暖的陽光照得人渾身舒暢。新鮮的泥土氣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陣陣沁人心脾。一會兒站起來,伸伸腰,手背擦擦額頭的汗,看看苗間得稀還是稠,中耕得深還是淺,草鋤得是不是干凈。那時侯人是會感到勞動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澆完了,三五個同志趁著皎潔的月光,坐在畦頭泉邊,吸吸煙,談談話,談生活,談社會和自然的改造。一邊人聲咯咯羅羅,一邊在聽菜畦里昆蟲的鳴聲。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發出脈脈的香氣。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種真正的田園樂趣。
(三)問題解答 盡量挖掘學生中豐富多彩的答案,教師相機點評。
(四)考點透析
作品賞析是對文學作品的一種審美認識,包括對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對作品思想的情感體驗,對文學內容的深入領悟,對作品語言的品析評點,對寫作手法的鑒別欣賞等。主要考點有:
1. 體味作品的意境;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體驗作者的情感;
4. 分析人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結構;
6. 品味語言的特色;
7. 評論作品的內容;
8. 表達自己的見解;
9. 賞析文章的美點。
三、知識概括
1. 從語言的角度:
(1)用詞之美------找精美的動詞、形容詞、疊詞及成語等。(作用:用詞精辟準確,把事物說得形象具體;使用成語,為文章增色。)
(2)修辭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擬人句、對偶句、反問句等。(作用:比喻使語言生動形象;排比使語言氣勢磅礴、感情強烈;擬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對偶使語句形式整齊、音韻鏗鏘;反問句增強語氣……)
(3)句式之美------如駢句、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還有運用一組關聯詞語的句子等等。(可從語言優美、清新雋永、真摯樸實、不落俗套、靈活多變、富有表現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處)
2. 從結構層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結構(顯得層次清楚)、遞進結構(論述步步深入)、總分結構(觀點明確、內容具體)。
3.從文體知識的角度:
記敘文------記敘的要素、記敘的材料、記敘的方法……
說明文------說明的對象、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
議論文------論點的提出、論據的運用、論證的方法……
小 說------小說的要素、小說的內容、小說的主題……
散 文------散文的線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韻……
4.從表達方式的角度:
如敘議結合,寓情于景,或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幾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這樣使文章極富表現力)
特別是描寫:(1)從不同的感覺來描寫(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
(2)以動襯靜,動靜結合
(3)正面與側面,直接與間接
(4)人物描寫的多種方法(外貌、語言、神態、動作、心理)
環境描寫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時代背景;襯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渲染環境氣氛。
5.從表現手法的角度:
襯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揚結合、正反對比、側面烘托、虛實結合、以小見大、運用第二人稱抒情……
還有 卒章顯志、巧設懸念、首尾呼應、鋪墊映襯、一線串珠、明線暗線……
四、積累運用
1. 學生梳理、積累上述知識要點。
2. 運用知識,檢測答題能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針對實際,加強方法指導。
2、強化訓練,提升答題能力
一、學生實踐,題型感知
1、學生分組訓練
2、學生交流與評議
⑴題目解答
點幾個同學解答,讓學生體會答題的正確性與靈活性。
⑵答題思路
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答題實踐,暢所欲言談體會
⑶師生評議
從答題思路,答題格式,答題語言及層次方面評點
二、教師點撥,指導方法
1、答題思路要切題
首先要對文章內容整體感知,然后結合題目要求,找準 切入點,抓住文中的關鍵詞,挖掘文中的美點、亮點、感點、妙點來思考,再檢查是否符合題目要求。
2、答題格式要規范
作品的賞析要講究一定的格式,一般為:“本文(角度)很美,美在(簡要闡釋作用),如(舉例說明)。”即先答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再通過文章的內容來支撐。先總說,再分說;先概括說,再具體說。
3、答題內容要精練
答題語言要簡潔,概括性要強。
三、實戰演練,提升能力
(一)
兩元五角搭的士
張萍
父親好不容易進了一回城,我陪他看過高樓大廈,又打的去了一處風景區。
下車時,父親看見我給司機20元,就說:“坐一次車,為什么要花這么多錢?”
我說:“不多,這是比較便宜的。”
父親嘟噥說:“還不多?20元要買一堆雞蛋呢。”
說著,我去買門票,父親問:“又要多少錢?”
門票100元一張,我怕父親心疼,忙說:“每人50元。”
父親驚叫起來:“兩擔稻谷又飛了。”
我說:“門票都買好了,還是進去吧。”
從風景區出來,父親無論如何不肯坐車,他要和我走回去。從這里到家,最少也有10公里,不但累人,還耽誤時間。
我叫了一輛的士,父親有些生氣,徑直走了。我問司機要多少錢,他說,最少25元。
我把錢遞過去,說:“等一會兒,你就說只要2.5元。”
司機問為什么。
我說:“我父親剛從鄉下來,心疼錢,死活不肯坐車。”
司機愣了一下,說:“好吧。”
我坐上車,一會兒就趕上父親,司機停下來,我叫父親上車,他卻要我下車。
司機說:“大叔,您快上來吧,我是順路捎你們,只收2.5元。”父親這才上車,一個勁地謝司機。
一路上,司機跟我父親說著話,把我們送到家門口,他還先下去打開車門。
等我父親進了家門,司機把我叫到旁邊,將那25元還給我,說:“你拿去買一瓶酒給大伯喝吧。”
我驚奇地問:“你為什么不要錢?”
司機說:“你的父親太像我的父親了,進城后,他也是心疼錢,不肯坐出租車。”
我問:“你父親還好吧?”
司機說:“他走路回家時,出了車禍。”
他的眼里噙滿淚水,默默地開車走了。
那25元錢,我至今保存著。
(摘自《生活之友》2005年第1期)
1、亮點品味--你覺得本文的標題有什么特色?
2、情感體驗--結合全文,揣摩加點處司機“愣了一下”時的心里活動。
3、內容探究——司機為什么把25元錢還給“我”?
4、美點賞析——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對本文寫兩句賞析的話。
(二)
花兒的啟示
程雙紅
有一個花商告訴我:“幾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顏色艷麗的花,越是缺少芬芳。”他的結論是:人也一樣,越樸素單純的人,越有內在的芳香。
還有一個花商告訴我:“夜來香其實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聞得到。”他的結論是:“白天,人的心太浮,聞不到夜來香的香氣,如果一個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靜,就會發現夜來香、桂花、七里香,連酷熱的中午也是香的。”
又有一個花商告訴我:“清晨買蓮花,一定要挑那些盛開的。”他的結論是:“早上是蓮花開放的最好時間,如果一朵蓮花早上不開,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開。我們看人也一樣,
。”
還有一個花商告訴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刺。”他的結論是:“正如每一個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愛護一朵玫瑰,并不是非要努力把他的刺拔去,只能學習如何不被它的刺傷害;還有,如何不讓自己的刺傷了別人。
(摘自《揚子晚報》)
1、想一想:你覺得本文段落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2、看一看:各段有什么共同特點?
3、填一填:在橫線上應補充一句什么話?
4、說一說:你從中受到的最深刻的啟示是什么?
5、品一品:自選角度,對文章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1、*從語言角度
⑴運用了一組恰切的數量詞,如一輪、一個、一柄、一匹;
⑵運用了一組絢麗的描繪色彩的詞,如深藍、金黃、碧綠、銀圈;
⑶運用了一組生動逼真的動詞,如掛、捏、刺、扭、逃。
* 從表現手法角度:⑴先總提再分述;⑵先寫景后寫人;⑶先靜景描繪, 再動景刻畫。
2、*文體知識角度:這段文字簡明地點出了記敘的有關要素:地點(田 野),人物(一家四口),事件(散步)。
*從寫法角度:開篇點題(這是文章《散步》的第一段)。
*在語言表述中,長短句的配合,以1—4—7的字數遞增,增強了節奏感。
3、 ⑴表現手法:運用先抑后揚、對比的表現手法突出白楊樹的可貴品質。
⑵句式很美:運用了一組關聯詞:“沒有……沒有……也許……如果…… 那么……但是… …也……更……。”
⑶用詞很美:例用“偉岸”、“正直”、“樸質”、“嚴肅”、“溫 和”、“堅強不屈”、“挺撥”一組褒義詞來贊美白楊樹。
4、⑴從結構上,分為兩層,先寫人物活動,后寫四周環境。
⑵從內容上,先是人物出場,再是環境描寫。
⑶從文體上,先交代人物,后點示環境;環境既是寫實,又隱喻社會。
⑷從修辭上,運用了排比、比喻、夸張的手法。
5、 ⑴從結構上,分為兩個并列的層次:一是“暮春中午”,二是“夏天晚上”。
⑵從內容上,描述了兩個場景,一是“田間勞作”,二是“泉邊休憩”。
⑶從寫法上,選寫了兩個有代表性的場景,并且都是先敘述,后議論。
⑷從語言上,文中清新優美的語言給人以輕松愉悅之感。
⑸從修辭上,運用了排比手法。
第二課時:(一)
1、⑴標題制造一種懸念,引起讀者興趣。
⑵標題語言精練,高度概括了故事情節。
2、這位大叔的性格與自己的父親多么相似呵,我應該要成全他們(意思相 近即可)。
3、因為司機的父親也和“我”的父親一樣心疼錢,不肯坐車,想到自己父 親的遭遇,司機就把錢退給了“我”。
4、可以從巧設懸念、鋪墊映襯、通過對話展開情節等內容進行賞析。
(二)
1、并列關系。
2、都由花商的話引出結論,得到啟示。
3、一個人年輕時沒有志氣,中年或晚年就難有志氣(意思相近即可)。
4、可任選一點,結合自己實際來談。如:由玫瑰的刺啟示了我要有寬容之 心,能夠容忍別人的缺點(切意即可)。
5、可從語言的角度:⑴句式:四段都是“花商告訴我……,得到結論……”的句式,非常整齊。
[2]詞語方面:不堆砌辭藻,娓娓道來,更顯親切。
從表現手法的角度:一線串珠
從結構層次的角度:四個段落內部結構相似,整體層次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