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溪記》教案(通用6篇)
《右溪記》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善于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技巧和多種表達方式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文中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教學重點、難點:
(1) 品析文中清淡簡潔、純真自然的語言風格
(2) 學習文章環環相扣、渾然一體的結構特征
學習方法:
朗讀、合作、探究、比較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春天又來到了,真想到大自然起走一走,可每當考慮春游的地方時,老師就挺犯愁的。為什么呢?許多景點我們都去過,有些景點雖沒去過,但離我們又很遠,一兩天又回不來。不過,我們課本的編者給我們指了一個好去處,那就是——“右溪”,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到那里去“玩一玩”。(板書課題)
二、 簡介作者
作者簡歷:17歲從師元德秀,34歲中進士。曾任職務有:參軍、御史、節度參謀、經略史、吾衛將軍、禮部侍郎
人品:同情勞動人民。曾兩次上書朝廷,請求免除租稅。
文學方面:詩文注重反映現實,清淡簡潔,純真自然,文字稍遜。
三、 師生共同反復朗讀課文,正字正音,并了解文章大意。
師小結:右溪是道洲(在湖南省道縣)城西的一條小溪,這里水清石怪境幽,環境十分優美。元結任道洲刺史時,又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銘文,取名右溪。
四、 學生自學,做詞語積累,把加點的字抄寫整理在筆記本上。
五、 分小組合作:對照書下的注釋,合作翻譯課文,教師巡視,幫助釋疑。
六、 師生共同合作、探究完成對課文的研究學習。
(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完成練習題,這種學習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引導學生找出本文的抒情句。
師:請同學們聽清楚老師念的題目,完成下面的選擇。本文的抒情句是 (A)
A、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B、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師:同學們完成得都很好,請你把你選擇A的理由說一說,好嗎?(理由:B句說的是刻石的理由)
(2)引導學生找出“悵然”的原因。(朗讀課文開頭的寫景部分,從中找答案)
師:仍然請大家聽題目,然后選擇問題的答案。作者“為之悵然”的原因是 (B )
A、不可名狀 B 、無人賞愛
(3)朗讀課文后半部分,引導學生討論“為之悵然”與下文的聯系。
師:剛才我們讀寫景部分的文字時,我們感受到右溪水清石怪境幽,但由于這里地處偏僻,環境“蕪穢”,所以“無人賞愛”。于是,元結就對它進行了修葺。那么,作者為修葺右溪做了哪些事呢?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參考答案:疏通 建筑 植樹 種草 刻石 或 疏鑿蕪穢 建造亭宇 植樹種草 為之命名 刻銘石碑)
七、 再次朗讀課文,體會本文環環相扣,渾然一體的結構特征
板書: 景美: 水清 石怪 境幽
命名右溪
右
溪
記 無人賞愛
為之悵然
彰示來者
修葺:疏通 建造 刻石
八、 學生討論下面的問題,理解本文的主題
問:右溪“無人賞愛”,作者為什么要“悵然”?
(參考答案:作者對右溪景物無人賞愛“為之悵然”,一是因為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賞愛而無人賞愛;二是因為由此引起作者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九、 比較閱讀:《右溪記》和《小石潭記》
(一)景物對比:
水:清 水:清澈
《右溪記》 石:怪 《小石潭記》 石:參差
境:幽 境:過清
(二)心情對比:
無人賞愛 寂寥無人
《右溪記》 徘徊溪上 《小石潭記》 凄神寒骨
為之悵然 悄愴幽邃
結論:景相同,情相似。景美、景奇、情深。
(三)作者對比:
元結:悵然→修葺 (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柳宗元:觀魚樂、賞美景→憂傷 (情景交融,觸景生情。表現了改革的艱難)
十、 反復朗讀課文,達到背誦。
十一、 拓展練習:觀察自己的學校,寫一篇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補充資料:
一、 至今仍在使用的文言詞語
抵、不可名狀、悵然、蕪穢、俾、裨、彰、銘、悉、蔭、則
二、 解釋加點字的含義
(1)南流數十步 南:向南。名詞作狀語。
(2)合營溪: 合:匯合。
(3)置州已來: “已”同“以”,通假字。
三、 省略句:
(1) 合營溪:省略了“于”字,即“合(于)營溪”。翻譯:在營溪匯合。
(2) 徘徊溪上:省略了“于”字,即“徘徊(于)溪上”。翻譯:在溪上徘徊。
《右溪記》教案 篇2
【教學構想】
這是一篇山水游記,課文已有詳細注釋,學生利用注釋基本能讀懂文意,因此,可采取學生自譯、互譯等方式讓學生自主、合作疏通文章大意,有問題的詞句可由各小組代表提出,并在全班交流解決,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由于本文的主旨較為隱晦,教師應指導學生課前搜集有關作者生平的資料并互相交流,并引導學生緊扣文本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懷以及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根據初中生的實際,學習文言文應在熟讀背誦上下功夫,讓學生在讀背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語言的風格,領悟作者的寫作技法。同時,還應加強對常見文言詞語的歸納積累。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善于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技巧和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并善于在美好大自然中發現情趣的情懷以及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3.品析文中清淡簡潔、純真自然的語言風格。
4.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并善于在美好大自然中發現情趣的情懷以及所寄托的身世之感。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的技巧和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難點:品析文中清淡簡潔、純真自然的語言風格。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讓學生搜集有關作者生平的資料并互相交流。
[教學步驟]
一、導人新課,激發興趣
由學生感興趣的名山名水引出右溪這個環境十分優美的地方,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也可由作者的生平簡介導人,為理解課文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懷做準備。
二、感知課文,歸納積累
1.自由朗讀,初步感知。
請學生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注意讀準語氣,讀對停頓。
2.由學生自己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自主理解文章大意,并將自己有疑問的地方記下來在四人小組討論時提出來。
3.四人小組互譯互聽互問互答,并將有爭議的問題或大家都感到有些困惑的問題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4.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合作探究后仍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并引導學生歸納本文一詞多義的詞語及常見文言詞語。
一詞多義詞如:為
則可為都邑之勝境 (動詞 成為)
為之悵然 (介詞 替)
俾為亭宇 (動詞 變成)
為溪在州右 (連詞 因為)
常見文言實詞如:
悉:全,都 名:說出 狀:形容
俾:使 裨:增益 抵:到達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文言文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充當的角色是組織者、引導者。引導學生歸納、積累是想讓
學生養成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為拓展閱讀所需的遷移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教師根據預設目標及生成目標將問題進行整合,由學生組成四人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共同解決這些有價值的疑難問題,如:
1.右溪的自然景觀有哪些奇特的地方?
2.作者為什么會因右溪景物無人賞愛而悵然?
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師引導歸納:
1.右溪奇特的自然景觀有:
兩巖怪石盤層,清流洄懸激注。
2.作者對右溪景物無人賞愛“為之悵然”的原因:
一是因為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賞愛而無人賞愛。
二是因為由此引起作者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及內涵進行合作探究,使學生深入地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及由此引起的懷才不遇之感,讓閱讀成為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使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打破了文言文教學只重詞句不重文化內涵的模式,做到了“文”、 “言”并重。)
四、品析語言
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品析本文簡潔淡雅的語言風格。如:
用“欹嵌盤屈”四字就把石頭的奇形怪狀寫得歷歷在目;寫作者的身世之感,一個“悵”字即表現得淋漓盡致,收到了以少勝多之效。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品味語言,了解本文的語言風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符合新課標關于“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要求。)
五、領悟寫作特色
1.抓緊特征描寫景物。
討論明確:
寫溪抓住“小”的特征。
寫石抓住“怪”的特征。
寫水抓住“清”與“激”的特征。
寫木竹抓住“重陰”的特征。
2.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討論明確:
第一層重在描寫,正面描寫溪水,通過寫石寫樹側面烘托溪水。
第二層抒寫由小溪引發的感慨,以議論為主兼以抒隋。
第三層寫對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記敘,而命名與刻石的來由則用詮釋說明的方法。
(這一環節是對本文的主要寫作特色進行探究歸納,符合“學習本單元課文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描寫自己所看到的景物”的單元教學要求,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遷移能力。)
六、拓展延伸
運用本文學到的寫作方法,以《故鄉行》或《家鄉的小河》為題寫一篇游記,也可自擬題目。
(這一環節是對課內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加深,有利于學生寫作遷移能力的培養。)
【教學小故事】
這是一篇較“生僻”的課文,我曾經在教學本文時未向學 生介紹作者的生平,也未要求學生搜集有關作者的生平資料互相交流,因此,在教學進行到自主質疑、合作探究時,有許多學生對作者為什么會因右溪景物無人喜愛而悵然這個問題不能準確回答,有一個學生回答說是這里的景物太一般、太沒勁,比不上“九寨溝”,作者自感白游一趟,所以感到悵然。我立馬意識到這位學生之所以這樣回答是因為他沒有了解作者的生平,沒有了解作者此時的處境及心境,當我讓學生搜集了有關作者的生平資料并互相交流后,學生回答這個問題便有了質的飛躍,我因勢利導將文本與作者生平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探究到悵然的根本原因,學生覺得很好理解,并進一步體會到這么精短的游記竟能融人作者這樣的個性與情懷。看來,有些文章不能因為時間緊就將作者生平及時代背景等忽略,事實上,這些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深人理解。
《右溪記》教案 篇3
23 右溪記
曾長姣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善于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技巧和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并善于在美好大自然中發現情趣的情懷,以及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3.品析文中清淡簡潔、純真自然的語言風格。
4.注意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
學習靈活多樣的表達方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寄托的情感。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右溪是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縣)城西的一條小溪,這里泉清石奇,草木蔥郁,環境十分優美。元結任道州刺史時,又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銘文,取名右溪。作者擅長狀物記事,短短一百多字,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繪得歷歷在目。淡雅雋永的文筆,與清新俊秀的景物,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可視為柳宗元山水游記的先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游記。
二、交流搜集的有關作者生平的資料。
元結,字次山,河南人,少不羈,十七乃折節向學。擢上第,復舉制科。國子司業蘇源明薦之,結上時議三篇,擢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以討賊功,遷監察御史里行。代宗立,授著作郎。久之,拜道州刺史,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流亡歸者萬余。進容管經略使,罷還京師。卒年五十,贈禮部侍郎。集十卷,今編詩二卷。《右溪記》篇幅短小,但歷來富有盛名.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縣,唐屬江南西道。元結曾兩任道州刺史,第一次在代宗廣德元年(763年)至永泰元年(765年),第二次在大歷元年至三年(766年-768年),此文可能是重任道州刺史時所作。文中寫泉石幽勝,深惜賞愛無人,著墨不多,而意境清邈已下開柳宗元山水游記之先河。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2.同桌之間或求助于老師解決疑難。
3.初步了解古今漢語在用詞或句式上的區別。如:
(1)南流數十步(南,向南,名詞作狀語,前省主語“小溪”)
(2)合營溪(狀補易位,省“于”)
(3)道州已來,無人賞愛(已,同“以”,省主語“道州”,省賓語“溪”)
(4)徘徊溪上(狀補易位,省“于”,省主語)
四、再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請學生輕輕地吟誦課文,看看全文中彌漫著怎樣的情感?你是從文中哪些文句讀到的?
2.結合寫作背景說說產生這些情感的原因。
3.寫景部分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請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觸你展開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繪,說給四人小組的同學聽,然后組里選一個說得最好的,一齊潤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讀。
(生分四人小組活動,或說或寫,老師隨堂指導)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筆下的小溪如何抓住特點,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寫出小溪的美,并可供逸民游處、靜民休息,具有極大功能卻無人賞識,引發議論。
《右溪記》文筆簡練,開頭即以清麗的語言,寥寥數筆,勾勒出怪師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面對這樣一片幽眇芳潔之景,元結并不象高人逸士那樣縱情山水,瀟灑出塵,耿介拔俗,自有孤芳獨賞之概,別具貞靜幽閑之致,而是成為山水林泉的知音,寓意于山水。他為右溪無人賞識,任使蕪穢的遭際鳴冤伸屈,抒發自己深沉的慨嘆,明顯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氣,為山,為水,也是為人。寫山水游記,而言情寓道,甚至借題發揮,抒發牢騷,這正是唐人作品獨具的特色。
4.啟發學生討論“為之悵然”與下文的理解。
元結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種上象征高潔的松桂和香草,這表現出他對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愛好天然的性格。
5.文章雖短,卻用了多種表達方式,請認真體會其妙處。
寫溪,突出其小;寫石,突出其怪;寫水,突出其清和激;寫木竹,突出其垂陰。正面寫溪、寫水,又通過寫石、寫樹竹從側面烘托溪水。這一層重在描寫。第二層抒寫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議論為主,兼以抒情,將作者隱士的襟懷與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現俱足,使寫景的旨趣得以體現。寫對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記敘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來由則用詮釋說明的方法。各種表達手法綜合運用,達到了高度統一。
6.根據以上思路,當堂背誦課文。
五、總結
文章描寫了右溪的景色和清修命名的經過,并借右溪無人賞愛,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寫景,后半部分偏重議論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備,是一篇獨立的游記。因此,《右溪記》不僅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而且也帶上了作者鮮明的個性特征。元結《右溪記》中的感慨和不平雖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記所流露的那樣激烈,但元結筆下的右溪泉石,與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鈷姆小丘、小石城山,實際是同一種筆法,高步瀛《唐宋文舉要》甲編卷一引清吳先生曰:"次山放恣山水,實開子厚先聲,文字幽眇芳潔,亦能自成境趣?其評可謂得體 。
六、布置作業
用多種表達方式寫篇游記,題目自擬。
附備課資料
元 結 傳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今洛陽附近)人。早年入長安應試不第,曾經歷過一段“耕藝山田”“與丐者為友”的生活。天寶十二年登進士第。安史之亂,曾率鄰里一起逃難。肅宗乾元二年,由蘇源推薦,召入長安,上《時議》三篇,陳述兵勢,遂擢山南東道節度參謀,后拜道州刺史。
元結是一個“嘗欲濟時難”的詩人。他曾多次上書,指責朝廷宮吏,陳述民生疾苦,提出了“救世勸俗”的政治改革主張。他在文學上,反對“拘限聲病,喜尚形似”(《篋中集序》)的淫靡詩風。要求詩歌能“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二風詩論》),達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樂府序》)的政治目的。這正是白居易現實主義詩歌理論的先聲。
元結的詩歌創作實踐了他的主張。他的《憫荒詩》寫于天寶五載,《系樂府十二首》寫于天寶十載,是盛唐時較早的新樂府詩。《憫荒詩》是詩人見了淮陰一帶水災,便托言采錄“冤怨時主”的隋代民歌,譴責帝王的窮奢極欲。詩里有云:“更歌曲未終,如有怨氣浮。奈何昏王心,不覺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這種憤怒情緒和大膽思想在當時是少見的。又如他《系樂府》里的《貧婦詞》:誰知苦貧夫,家有愁怨妻。請君聽其詞,能不為酸嘶?所憐抱中兒,不如山下鹿。空念庭前地,化為人吏蹊。出門望山澤,回顧心復迷。何時見府主,長跪向之啼。寫出了貧婦在封建官府壓榨下的痛苦心情。《去鄉悲》寫人民離鄉背井的逃難生活,《農民怨》寫農民在災荒年月的哭訴無門,也都表現了對人民的深刻同情。
元結這種同情人民、批判現實的精神,到安史之亂以后有了更為深刻的發展。在《喻襄溪鄉舊游》里,他以痛苦不安的心情寫出自己作官前后和人民關系的變化。“往年在襄溪,襄人皆忘情。今來游襄鄉,襄人見我驚。我心與襄人,豈有辱與榮?襄人異其心,應為我冠纓。”他這種喜歡接近人民,不喜歡作官吏的心情和杜甫“不愛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歸茅宇,旁合未曾嗔。”(《假日小園散病》)的思想基本一致。廣德二年他作道州刺史時寫的《舂陵行》和《賊退示官吏》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舂陵行》形象地描寫了戰亂之后道州人民傷亡疲敝的情形:……州小經亂亡,遺人實困疲。大鄉無十家,大族命單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出言氣欲絕,意速行步遲。追呼尚不忍,況乃鞭撲之!……詩中譴責了官吏們的嚴刑苛斂,也表現了自己寧肯諱詔待罪也不愿逼迫人民鬻兒賣女的高尚感情。詩末說,“何人采國風,吾欲獻此詞”,說明他是有意為民請命的。《賊退示官吏》一首,語意更為沉痛: ……今來典斯郡,山夷又紛然。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他不僅指責那些強迫地方官橫征暴斂的朝廷使臣比盜賊還不如,而且表示自己寧愿棄官,絕不肯“絕人命”以博得統治者的寵愛。因此,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熱情地稱贊了他這兩首詩:“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其他如《忝官引》、《酬孟武昌苦雪》、《喻常吾直》等詩,也都富于批判現實的精神。他的山水詩如《石魚湖上醉歌》、《矣乃曲》也寫得比較真樸自然。
元結的詩,大都是古體詩,用質樸的語言抒情敘事。乾元三年,他編了一本《篋中集》,收錄了沈千運、孟云卿等人的一些反映現實的詩,這些都體現了他的文學主張,對白居易新樂府有影響。但是他的詩有時過于古樸,不夠形象。他幾乎不寫律詩,并且在理論上反對“拘限聲病”,也作得有些過分。
元結的散文如《丐論》、《化虎論》、《惡圓》等篇,對韓愈、柳宗元的諷刺散文有一定影響,《右溪記》、《茅閣記》等,又是柳宗元山水記的先聲。
《右溪記》教案 篇4
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時之功,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右溪記》閱讀答案與原文翻譯,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右溪記》閱讀答案與原文翻譯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
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解釋。(2分)
①垂陰相蔭( yìn ) 蔭庇,遮蔽; ②乃疏鑿蕪穢( huì )污穢,骯臟
2、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清流觸石,洄懸激注。清澈的溪流沖擊到巖石,有的形成旋渦,有的激起浪花,有的激蕩傾注。(2分。“觸”“洄”“懸”“激注”四個詞錯一個扣0.5分)
3、下面有關本文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C
A.“則可為都邑之勝境”和“為溪在州右”兩句中“為”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
B.因為右溪佳景無人賞愛,所以作者對它進行修葺與美化,以彰示此景。
C.本文前一部分是記敘,介紹了小溪的位置、環境和特點。后一部分都是議論,通過對比表達了對右溪“無人賞愛”的遺憾以及介紹名稱的由來。
D.本文通過敘述右溪優美的自然景觀以及寫這篇記的目的,表達了作者怡情山水的情感,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現實的些許不滿。
4、文中畫線句子從哪些角度描寫右溪的水?請分別舉例說明。(3分)
正面描寫(直接描寫):如“南流數十步”寫溪水的“小”;“清流觸石,洄懸激注”描寫溪水觸石的各種形態。側面描寫(間接描寫):“攲嵌盤屈,不可名狀”表明怪石是被溪水沖激所致,間接地描寫了水勢,同時又交待了溪水所在的環境。(3分。描寫角度1分,每個0.5分;舉例說明2分,每個1分)
5、右溪的自然景觀有哪些奇特之處?作者對右溪的喜愛與眷戀同王維在《山居秋暝》中的“ , ”兩句表達的情感有異曲同工之妙。(3分)
怪石“攲嵌盤屈”、清流“洄懸激注”、木竹“垂陰相蔭”。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3分。第一問2分,三個要點錯一個扣1分,錯兩個不得分;第二問1分)
6、所選兩段文字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兩段之間又構成了怎樣的關系?
答案:兩段文字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
上一段正面(直接)描寫景物,為下文做鋪墊;下一段借景抒情,借寫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賞愛而無人賞愛,而引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惆悵。
本文上半段寫景,下半段寫清,突出情為景設,情景交融,形神俱備。
兩段之間的關系:
上一段寫景,下一段寫情,突出情為景設,以景寄情,情景交融,形神俱備。
7、結合上下文仔細想想'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這兩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借景抒情,借寫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賞愛而無人賞愛,而引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惆悵。
譯文
從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條小溪。這條小溪向南流幾十步遠,匯入營溪。兩岸全是一些奇石,(這些石頭)有的傾斜嵌疊,有的盤曲回旋,不能夠用言語形容(它們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巖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觸石濺起高高的浪花,激蕩傾注;岸邊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陰影互相掩映。
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間田野,就是很適合避世隱居的人和隱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煙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為都會城鎮(市民游覽)的勝地,仁者休憩的園林。但是自從道州成為州的治所以來,至今也沒有人來欣賞和關愛(它);我在溪水邊走來走去,為它(景色秀麗但無人知曉)而惋惜!于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起了亭閣,栽上了松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因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為“右溪”。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后來人。
作者簡介
元結 (公元720xx年-772年),中唐前期文學家,字次山,號漫叟 、聱叟 ,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
賞析
《右溪記》文筆簡練,開頭即以清麗的語言,寥寥數筆,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雖短,卻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寫溪,突出其小;寫石,突出其怪;寫水,突出其湍急、清激;寫木竹,突出其“垂陰”。正面寫溪、寫水,又通過寫石、寫樹竹從側面烘托溪水。這一層重在描寫。第二層寫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議論為主,兼以抒情,將作者隱士的襟懷與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現俱足,使寫景的志趣得以體現。寫對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記敘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來由則用詮釋說明的方法。各種表達手法綜合運用,達到了高度統一。
全文內容可分成三個部分。從開頭至“垂陰相蔭”是第一部分,描敘小溪的地理位置和周圍景色。從“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到“為之悵然”是第二部分,感嘆小溪的位不適宜與受人冷落。從“乃疏鑿蕪穢”至結尾是第三部分,記敘小溪的疏整經過和命名由來。這篇游記文字精練、文氣流暢,但又不是一瀉無余,而是如文中那條因“觸石”而“洄懸激注”的溪流一般,迂回起伏。文章開頭交代小溪的地理位置,語氣冷靜,筆調平實;接著細致地描繪小溪周圍的“怪石”“佳木”“異竹”等景色,贊譽之情包含其中,令讀者不勝向往,文氣漸起;正當作者設想這條清秀的溪流若在山野,便可給隱逸之士帶來愉悅;若在鬧市,就能成為游覽勝地時,作者筆調忽轉:“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小溪的不為人知另作者“為之悵然”。然而,作者接著又記敘“疏鑿蕪穢”“植松與桂,兼之香草”的整治過程,小溪從此將告別寂寞凄清的境遇,成為名勝之地,令人為之一振。文章短短百余字,卻寫得一波三折、紆徐委曲,使其具有抑揚頓挫之美,而避免了直敘的平淡無味。
《右溪記》一文的寫景部分,盡管著墨無多,但作者抓住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體描繪,又傳示空間布局整體性的和諧,從而營造了一個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整個環境以小溪為中心物象,兼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風姿、自成一趣。作者寫石,不寫其排列的錯落有致,卻突出其形狀的“欹嵌盤曲”,以其怪異造成幽峭感,以其不整齊與相抵的流水互為映襯,化靜為動。作者寫水,不寫其涓涓細流,卻突出水波沖擊巖石的迂回激蕩,使溪水富有動勢。描寫竹樹,不表現其枝繁葉茂,卻寫其濃蔭相疊,營造出色彩光亮的幽暗感。作者把這些充滿動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為一體,賦予環境鮮明的特征:寧靜而有生氣,和美又覺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現于峻潔清疏的文字之中。
此文又因作者感情的流注而別具韻味。作者對右溪不僅作了觀賞性的描繪,還進一步為其久不為人重視的遭遇而慨嘆不已。此景無論置于山野或是都邑都會受到青睞,在這里卻遭受冷遇。作者以為與此景相稱的人物當是“逸民退士”或清心靜欲者,這是作者對右溪美景特有的體悟,它與上文的描寫文字相輔相成,突出景色清幽寧靜的特征。與作者的慨嘆相呼應的,是其自我形象的出現。此景無人賞愛,唯獨他悵然徘徊流連。這一略覺寂寞而沉郁的意態,與環境氣氛相應和,作者形象和客觀景色融為一體,構成一幅透著淡淡的悵意而帶有幽幽的美感的圖畫。
這篇文章的優美,還源于句式結構和所寫之景的有機結合。文中寫景皆為四字句,作者在組合語句時,采用一物一態的方式描繪出一幅幅圖景。石、水、竹木,分別以“欹嵌盤曲”“洄懸激注”“垂陰相蔭”等節律明快的四言短句,使句式與景物的動態動勢極為吻合,增強了畫面的生動性。[5-6]
作者元結以右溪無人賞識、任使蕪穢的遭際,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慨嘆,明顯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氣。元結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種上象征高潔的松桂和香草,這表現出他對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愛好天然的性格。文章借右溪無人賞愛,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寫景,后半部分偏重議論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備,是一篇獨立的游記。因此,《右溪記》不僅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而且也蘊含著作者鮮明的個性特征。
元結在《右溪記》中的感慨和不平雖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記所流露的那樣強烈,但元結筆下的右溪泉石,與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鈷姆小丘、小石城山,實際運用的是同一種筆法。高步瀛《唐宋文舉要》甲編卷一引清吳先生的話說:“次山放恣山水,實開子厚先聲,文字幽眇芳潔,亦能自成境趣。”
《右溪記》教案 篇5
dengbei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善于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技巧和多種表達方式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文中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教學重點、難點:
(1) 品析文中清淡簡潔、純真自然的語言風格
(2) 學習文章環環相扣、渾然一體的結構特征
學習方法:朗讀、合作、探究、比較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春天又來到了,真想到大自然起走一走,可每當考慮春游的地方時,老師就挺犯愁的。為什么呢?許多景點我們都去過,有些景點雖沒去過,但離我們又很遠,一兩天又回不來。不過,我們課本的編者給我們指了一個好去處,那就是——“右溪”,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到那里去“玩一玩”。(板書課題)
二、 簡介作者
作者簡歷:17歲從師元德秀,34歲中進士。曾任職務有:參軍、御史、節度參謀、經略史、吾衛將軍、禮部侍郎
人品:同情勞動人民。曾兩次上書朝廷,請求免除租稅。
文學方面:詩文注重反映現實,清淡簡潔,純真自然,文字稍遜。
三、 師生共同反復朗讀課文,正字正音,并了解文章大意。
師小結:右溪是道洲(在湖南省道縣)城西的一條小溪,這里水清石怪境幽,環境十分優美。元結任道洲刺史時,又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銘文,取名右溪。
四、 學生自學,做詞語積累,把加點的字抄寫整理在筆記本上。
五、 分小組合作:對照書下的注釋,合作翻譯課文,教師巡視,幫助釋疑。
六、 師生共同合作、探究完成對課文的研究學習。
(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完成練習題,這種學習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引導學生找出本文的抒情句。
師:請同學們聽清楚老師念的題目,完成下面的選擇。本文的抒情句是 (a)
a、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b、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師:同學們完成得都很好,請你把你選擇a的理由說一說,好嗎?(理由:b句說的是刻石的理由)
(2)引導學生找出“悵然”的原因。(朗讀課文開頭的寫景部分,從中找答案)
師:仍然請大家聽題目,然后選擇問題的答案。作者“為之悵然”的原因是 (b )
a、不可名狀 b 、無人賞愛
(3)朗讀課文后半部分,引導學生討論“為之悵然”與下文的聯系。
師:剛才我們讀寫景部分的文字時,我們感受到右溪水清石怪境幽,但由于這里地處偏僻,環境“蕪穢”,所以“無人賞愛”。于是,元結就對它進行了修葺。那么,作者為修葺右溪做了哪些事呢?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參考答案:疏通 建筑 植樹 種草 刻石 或 疏鑿蕪穢 建造亭宇 植樹種草 為之命名 刻銘石碑)
七、 再次朗讀課文,體會本文環環相扣,渾然一體的結構特征
板書; 景美: 水清 石怪 境幽
命名右溪
右
溪
記 無人賞愛
為之悵然
彰示來者
修葺:疏通 建造 刻石
八、 學生討論下面的問題,理解本文的主題
問:右溪“無人賞愛”,作者為什么要“悵然”?
(參考答案:作者對右溪景物無人賞愛“為之悵然”,一是因為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賞愛而無人賞愛;二是因為由此引起作者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九、 比較閱讀:《右溪記》和《小石潭記》
(一)景物對比:
水:清 水:清澈
《右溪記》 石:怪 《小石潭記》 石:參差
境:幽 境:過清
(二)心情對比:
無人賞愛 寂寥無人
《右溪記》 徘徊溪上 《小石潭記》 凄神寒骨
為之悵然 悄愴幽邃
結論:景相同,情相似。景美、景奇、情深。
(三)作者對比:
元結:悵然→修葺 (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柳宗元:觀魚樂、賞美景→憂傷 (情景交融,觸景生情。表現了改革的艱難)
十、 反復朗讀課文,達到背誦。
十一、 拓展練習:觀察自己的學校,寫一篇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補充資料:
一、 至今仍在使用的文言詞語
抵、不可名狀、悵然、蕪穢、俾、裨、彰、銘、悉、蔭、則
二、 解釋加點字的含義
(1)南流數十步 南:向南。名詞作狀語。
(2)合營溪: 合:匯合。
(3)置州已來: “已”同“以”,通假字。
三、 省略句:
(1) 合營溪:省略了“于”字,即“合(于)營溪”。翻譯:在營溪匯合。
(2) 徘徊溪上:省略了“于”字,即“徘徊(于)溪上”。翻譯:在溪上徘徊。
電子郵箱:
作者郵箱:
[1]
《右溪記》教案 篇6
《右溪記》是唐代文學家元結的一篇散文,行文流暢簡潔,文筆雋永淡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該文章相關的閱讀訓練試題及其答案,希望通能幫助同學們提高閱讀、鑒賞、寫作能力以及語文綜合素養。
右溪記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1]嵌[2]盤屈,不可名狀[3]。清流觸石,洄[4]懸[5]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6]。
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7]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8]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9],俾[10]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11]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注釋][1]攲:傾斜。[2]嵌:這里是形容巖石像張著口的樣子。[3]不可名狀: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狀。名,說出。狀,描摹。[4]洄:水回漩而流。[5]懸:水從高處流下來。[6]蔭:遮蔽。[7]逸民退士:指隱居的人。[8]置州:設置郡,作為州治。州,古時的行政區域。[9]蕪穢:雜草積土。[10]俾:使。[11]裨:補助,增添。
1、用“|”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1分)
南流數十步合營溪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3分)
①合( )②悉( )③植( )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2分)
4.右溪的位置在哪?命名的原因是什么?(2分)
5.用文中原話回答問題。(2分)
①開發右溪的價值何在?
②文中如何敘述整治右溪的經過?
6、作者擅長狀物記事,短短一百多字,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繪得歷歷在目。淡雅雋永的文筆,與清新俊秀的景物,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可視為柳宗元山水游記的先聲。讀了此文后,把你最有感觸的地方寫下來。(2分)
右溪記 閱讀答案
1、南流數十步| 合營溪
2、.①匯合,匯人 ②全部 ③種植
3、如果在人煙密集的地方,也可成為城市居民游覽的勝地,和愛清靜者休憩的園林。
4、小溪的位置在道州城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小溪在州右,因而命名為“右溪”。
5、①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②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