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頌》教學設計(精選7篇)
《橘頌》教學設計 篇1
橘 頌
執教:湖北省洪湖巿小港管理區中學 黃傳琴
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主旨;
二、學習文章托物言志、詠物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掌握本文重要實詞,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板書課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提出朗讀要求:①字字飽滿;②把握基調,采取不同形式的讀。
2、小組合作,逐句翻譯。
3、檢查預習情況,幻燈片展示:①重點字詞;②重點句翻譯;③通假字。
4、齊讀課文,指名背誦。
三、探究、理解課文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開篇作者用哪一個字來總頌橘?下文又從哪兩個方面來具體頌橘?
2、探究、質疑,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a、文章從哪些方面來寫橘的外形美?
b、橘具有哪些美好的精神品質?
c、作者對這樣內外兼美的“嘉樹”抒發了怎樣感情?
d、詩中兩處用了“深固難徙”和 “不遷”,這樣重復使用目的何在?
e、文章只是在頌揚橘嗎?若不是,又是寫什么?
3、配樂朗讀,再次感受橘的內外美。
四、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有哪些名人具有“橘”的這種精神?
2、選擇一種植物,仿本文寫法,寫篇抒情短文。
3、全班同學一起賞析點評。
五、總結
六、板書設計 :
橘 頌
外形:綠葉素榮——-— 托物言志
嘉樹
品質:獨立不遷———— 抒發情感
《橘頌》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 了解屈原和《楚辭》鑒賞的有關知識。
2、 掌握課文中重點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3、 理解詩文大意,并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4、 了解詠物詩的基本特點。
5、 培養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詠物詩寓情于物的寫作特點和作者寄予詩中的愛國情懷。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南國多橘,楚地更可以稱之為橘樹的故鄉了!稘h書》盛稱“江陵千樹橘”,可見早在漢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產橘而聞名遐邇。不過橘樹的習性也奇:只有生長于南土,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實,倘要將它遷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澀的枳實了。《晏子春秋》所記“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這不是一大缺憾嗎?但在深深熱愛故國鄉土的屈原看來,這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秉性,正可與自己矢志不渝的愛國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讒被疏、賦閑郢都期間,即以南國的橘樹作為砥礪志節的榜樣,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詠物名作——《橘頌》。
二、 提問預習(小組討論積分)
1、本詩選自( ),作者( 。覈ā 。〞r代)偉大詩人,開創了我國詩歌的( )風格。代表作有( ) 等。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深固難徙( 。∝呒ā 。A果摶兮( ) 梗其有理( 。
3、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藕蠡始螛,橘徠服兮(徠: )
⑵受命不遷,生南國兮(遷: )
⑶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壹志: )
、仍ω呒,圓果摶兮(曾: )
、杉娎堃诵,姱而不丑兮(紛缊: )
、噬罟屉y徙,廓其無求兮(廓: )
⑺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蘇世: )
、淌珉x不淫,梗其有理兮(離: )
三、 師范讀課文、生用心體會作者的思路及情感。
四、 誦讀領會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感情。
生自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歌大意。(小組討論)
。鞔_)天地間嘉美的桔樹,適應南方肥壤沃土。稟受天命不可遷植,只肯永遠生地南楚。根深蒂固難以遷徙,專心致志堅定不移。葉兒碧綠花兒素結,繁枝茂葉令人欣喜。密密枝丫尖尖小刺,圓圓果實掛滿樹枝。青果黃果色彩斑斕,紋理花色燦爛絢麗。皮色鮮明內瓤純潔,猶如君子擔當道義。長得繁茂修飾得體,形象脫俗美麗無比。贊嘆你從小立志,與世俗迥然有異。獨立于世不肯遷移,這志節多令人驚喜。節制自守虛心謹慎,始終不會犯過失咎。秉持美德公正無私,可也天地一樣不朽。我愿與你生死相交,相與為友天長地久。淑麗端莊終不淫逸,生性梗直知情識理。年齡雖小卻品高潔芳,堪作兄長可為我師表。品行高潔好比伯夷,樹立楷模千古光照。
總結:
詩人以橘樹為喻,表達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質和理想的堅定意志。“橘”與詩人屈原的形象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體現了詩人屈原忠于楚國,至死不渝的精神,體現了詩人高潔的人格形象等。作者借橘樹贊美堅貞不移的品格。作者認為橘樹是天地間最美好的樹,因為它不僅外形漂亮,“精色內白”“文章爛兮”,而且它有著非常珍貴的內涵,比如它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長在南國,這是一種一心一意的堅貞和忠誠,再如它“深固難徙,廓其無求”“蘇世獨立,橫而不流”,這使得它能堅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無私的品格。最后作者表達了自己愿意以橘樹為師,與之生死相交的愿望,這也是作者志向的表達。
第二課時
五、 討論
1、 歌德說:“象征的奧妙就在于每個情節必須本身就有意義,同時指向某種意義更大的情結!睂Υ四阌惺裁纯捶ǎ吭囍e例子。
松柏:堅挺,傲岸,堅強,生命力。松:敖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
紅豆:借指 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
菊:隱逸,高潔,脫俗。
桃花:象征美人。
蘭:高潔。
月:人生的圓滿、缺憾,思鄉,思親。
2、 本文的橘有什么特質?請在文中找出原詩,它本身的意義在哪里?
3、 在本文中橘的象征意義是什么?
4、 請同學們概括文章的主旨。
六、 攙扶式鑒賞,教給學生詩歌的鑒賞方法。
明確(師生共同總結)
《橘頌》可分兩節,第一節重在描述橘樹俊逸動人的外美。開筆“后皇嘉樹,橘徠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響:一樹堅挺的綠橘,突然升立在廣袤的天地之間,它深深扎根于“南國”之土,任憑什么力量也無法使之遷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氣,“受命不遷”的堅毅神采,頓令讀者升起無限敬意!橘樹是可敬的,同時又俊美可親。詩人接著以精工的筆致,勾勒它充滿生機的紛披“綠葉”,暈染它雪花般蓬勃開放的“素榮”;它的層層枝葉間雖也長有“剡棘”,但那只是為了防范外來的侵害;它所貢獻給世人的,卻有“精色內白”,光彩照人的無數“圓果”!屈原筆下的南國之橘,正是如此“紛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節雖以描繪為主,但從字里行間,人們卻可強烈地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嘉樹”的一派自豪、贊美之情。
橘樹之美好,不僅在于外在形態,更在于它的內在精神。本詩第二節,即從對橘樹的外美描繪,轉入對它內在精神的熱情謳歌。屈原在《離騷》中,曾以“羌無實而容長”(外表好看,卻無美好的內質),表達過對“蘭”、“椒”(喻指執掌朝政的讒佞之臣)等輩“委其美而從俗”的鄙棄。橘樹卻不是如此。它年歲雖少,即已抱定了“獨立不遷”的堅定志向;它長成以后,更是“橫而不流”、“淑離不淫”,表現出梗然堅挺的高風亮節;縱然面臨百花“并謝”的歲暮,它也依然郁郁蔥蔥,決不肯向凜寒屈服。詩中的“愿歲并謝,與長友兮”一句,乃是溝通“物我”的神來之筆:它在頌橘中突然攬入詩人自己,并愿與橘樹長相為友,面對嚴峻的歲月,這便頓使傲霜斗雪的橘樹形象,與遭讒被廢、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疊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載,以“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收結,全詩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華——在兩位古今志士的遙相輝映中,前文所贊美的橘樹精神,便全都流轉、匯聚,成了身處逆境、不改操守的偉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歷史天幕上了!
從現在所能見到的詩作看。《橘頌》堪稱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首詠物詩。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樹的生態和習性,運用類比聯想,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系起來,給予熱烈的贊美。借物抒志,以物寫人,既溝通物我,又融匯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銘所贊揚的“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但見(屈)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楚辭燈》)的奇特境界。從此以后,南國之橘便蘊含了志士仁人“獨立不遷”、熱愛祖國的豐富文化內涵,而永遠為人們所歌詠和效法了。這一獨特的貢獻,無疑僅屬于屈原,所以宋劉辰翁又稱屈原為千古“詠物之祖”。
七、品位詩歌,鑒賞和體會藝術技巧。
再讀課文,仔細體會詩歌使用的高妙的藝術技巧,體會其妙處。
八、 遷移延展,開拓視野,提高鑒賞水平。
狼子野心
[清]紀昀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與家犬雜畜,亦與犬相安。稍長,亦頗馴,竟忘其為狼。
一日,主人晝寢廳事,聞群犬嗚嗚作怒聲,驚起周視,無一人。再就枕,將寐,犬又如前。乃偽睡以俟,則二狼伺其未覺,將嚙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殺而取其革。
此事從侄虞悼言。
“狼子野心”,信不誣哉!然野心不過遁逸耳。陽為親昵,而陰懷不測,更不止于野心矣。獸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貽患耶?
注釋①俟:等待。②遁逸:深深地隱藏
九、作業:請同學們仿照《橘頌〉的寫作手法,選擇身邊的一件事物進行描繪。
《橘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構想】
《橘頌》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詠物詩,是《楚辭·九章》中的一篇。整首詩節奏感強,文辭優美,但語言較為深澀,而且還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因此,學生學習起來有困難,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時可以嘗試以下教學模式進行:
1.通覽全文,初步感知:以學生的習慣、情趣和對課文的熟悉程度選擇朗讀、默讀、全文閱讀或是重點閱讀。讓學生在朗讀中疏通文字,邊讀邊想邊記,獲取初步印象題材、內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藝術手法。
2.互動感悟:精讀全文,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詩句意思,試找出文章中的重點句,并將自己理解中的難句梳理出來,在討論、交流時形成對文章內容、結構等全面深刻的認識。
3.局部突破:教師總結學生的感受后,針對學生異議或重難點,對解決問題的關鍵和突破口進行引導分析。
4.鑒賞創造: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通過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識,達到閱讀淺顯文言文的目的,而且還應該學習文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寫作知識、領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掌握本文重要實詞,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2.掌握詩歌朗誦技巧,通過朗誦逐步理解詩歌主旨。
3.學習文章托物言志、詠物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4?把握橘樹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對橘堅貞品質的贊美所體現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本文重要實詞,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難點:學習托物言志、詠物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手法,把握橘樹的精神以及作者所體現的人生追求。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人:
《晏子春秋》記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橘樹的這種奇異特性本是一大遺憾,但在深深熱愛故;國鄉土的屈原看來,這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秉性,正可與自己矢志不渝的愛國情志相通。所以他遭讒被疏時,以南國的橘樹作為自己的榜樣,深情地寫下了詠物名篇一一《橘頌》。
2.介紹屈原生平及本文寫作背景。
(通過教師的導入和介紹,可以渲染氣氛、加強體驗、增加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l.大聲、自由地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對停頓,注意語氣。
2.由學生提出應該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并且進行范讀。
3.同學們根據朗讀標準進行點評,教師適當進行指導。
3.全班齊讀。
(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課文,熟悉文中的詞句,為疏通文意做準備)
三、學習課文
1.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和查找工具書,試著理解課文,疏通文意。將自己無法解決的字、詞、句劃出來,在小組討論時解決。
2.分小組討論,逐段翻譯課文。四人一組,由一人負責翻譯全文,其他三人邊聽邊記下和自己理解不一致的地方。
3.在討論時,學生將閱讀所得、所感以及困惑提出.與小組同學進行相互交流。
4.全班探討問題,找出文章中的重點句,提出小組討論時難以理解的句子,共同解決。還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師答疑點撥。
5.學生反復誦讀,達到一定熟練的程度,直至背誦。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思考課后練習和提出的問題。
(將課后練習作為作業讓學生思考,是為下一節課分析課文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教師出示重點詞句,學生解答
1.重點字詞。
徠服壹志曾枝剡棘摶文章類
姱廓淑離師長置
2.重點句子翻譯。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不終失過兮。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3.檢查背誦。
(復習鞏固上節課的內容,讓學生掌握重要的字、詞、句,檢查背誦課文的情況,使學生養成勤背詩文的好習慣。)
二、探究、理解課文內容
1.詩中哪幾句寫了橘的生長習性?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2.在下文中作者又從哪兩個方面來具體頌橘的?
具體從橘樹的外形美麗動人和美好精神兩個方面來歌頌。
3.從哪些方面寫了橘的外形美?
、僮x課文,從中勾畫出描寫橘外形的句子。
、趯⒄页龅木渥舆M行歸納提煉。
葉一綠;花一素;枝一曾;棘一剡;果一形摶、精色、內白
4.這些外在美又表現了橘怎樣的精神品質,請在文章的后半段找出相對應的句子。
課文原句:獨立不遷、廓其無求、橫而不流、閉心自慎、淑離不淫、梗其有理。說明了橘淡泊寧靜、疏遠濁世、超然自立、豁達正直的精神品質。
5.作者僅僅只是在頌橘嗎?這種通過頌橘來表達自身品性的寫作方式是什么?
作者看來是句句寫橘,但不是僅僅在頌橘,而是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系起來,給予贊美。這就是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6.作者是如何言志的?(結合課文分析)
無論是對橘樹的描述或對橘樹的頌揚,作者的目的是為了言志。用橘的特性表達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感和特立獨行、懷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本環節教師引導學生理清詩歌盼內容層次,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句.了解全詩主旨、作者寫作意圖和精神追求。)
三、拓展延伸
1.屈原作為一個愛國、追求崇高人格的詩人.借橘的特性表達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感。那么,古今中外還有哪些人具有橘的精神品質?
(學生在此環節往往很活躍,很多學生都會想到我們曾經學過的一些名人和革命英雄的故事,以此展開話題,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和鼓勵。)
2.選擇一種植物,模仿本文的手法,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抒情短文。
(本文學習了托物言志、詠物抒情的寫作手法,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寫作中去。)
【教學后記】
中學語文課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教學大綱雖然對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低,只要求學生讀懂,但這對初中學生來說,讀懂也不是一件易事。針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實際情況,我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
1、讀字當先,激發興趣。
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乃為啟蒙,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讀法有多種,但我認為,在教學中范讀、默讀、朗讀、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同我們今天語言中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老師的范讀,以加深記憶。通過老師的范讀,能使學生掌握住音節停頓,讀得瑯瑯上口。這時再引導學生對照課下注釋默讀,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教師一面驗收讀的效果,一面評價讀的成效,使學生有興趣和信心去學習。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2、切合實際,教會方法。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我在教學時從以下兩方面人手:一方面,讓全班同學把各自不懂的字、詞、句指出來,分組討論,教師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討論,但不把結論強加給學生,允許有遺留問題,鼓勵學生課外通過其他的途徑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就課文內容,旬、段的含義,作者的思想感情、寫作動機,精美語言,獨特風格,人物形象等展開辯論。這一環節,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較高。
實詞教學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詞義異同等,教師還要注意綜合、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教師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其牢固掌握。
《橘頌》教學設計 篇4
第一部分:
1.給形似字注音并組詞。
徒( 。 唬ā 。 ∪啵ā 。
徙( 。 ∞D( ) 糅( )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艌A果摶兮(摶: )
、茒怀筚猓▕ )
、抢錈o求兮(郭: )
、裙F溆欣碣猓ü# )
3.《橘頌》選自 ,作者 ,是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開創我國詩歌 風格。
4.翻譯下列詩句。
、啪G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魄帱S雜糅,文章爛兮。
、仟毩⒉贿w,豈不可喜兮?
、忍K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5.詩人是從哪些方面贊頌橘樹的?表現了橘樹的什么特性?
6.詩中兩處用了“深固難徙”和“不遷”,這樣重復使用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部分:
竹
鄭燮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在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①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②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傊,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
注釋:①勃勃:欲望強烈的樣子。②倏:迅速、極快。
7.理解下列語句的含義。
①胸中勃勃遂有畫意。
、谄鋵嵭刂兄瘢⒉皇茄壑兄褚病
、垡庠诠P先者,定則也。
8.古畫竹的過程,我們可以聯想到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比喻一個人在做事之前已經有通盤的考慮。它是 。
9.畫家的畫意是由 而產生的,這也說明藝術來源于 。
10.“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理由是: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
11、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在后面括號中分別打上“√”或“×”。
a、作者認為:畫竹有三個階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作者情感的體現,是作者對生活原型的提煉與改造。( )
b.文中“總之”一詞有總結上文的作用,它表明:“意在筆先者……化機也”是對上文內容的總結,并作結論上的深化。( )
c、“獨畫云乎哉”是反問句,作者卻用上了感嘆句,其主要作用是增強反問色彩(否定含義),使表意更深刻、更讓人深思。( )
d.“獨畫云乎哉”一句用在結尾的作用有:⑴表明作者的見解并非只停留在畫竹上;⑵留下思考的余地,引起讀者思考。( )
12.晶析“意在筆先者,定則也”一句,根據你的理解與感悟,自擬出一道題目(可聯系個人生活實際),并作出解答或提示。
題目:
解答或提示:
第三部分:
13.你讀過一些課外名著,請按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2005年安徽省課改區試題)
(1)《水滸》中敘述了好漢 “大鬧野豬林”的故事。
(2)《西游記》主要記敘唐僧師徒四人戰勝各路妖魔鬼怪 的故事。
(3)《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是英國作家 。
14.語言運用。(2005年莆田課改區試題)
(1)讀下面一則幽默,按要求作答。
難以從命
一位女生坐在座位上,嘴里拼命地嚼著口香糖,腳卻伸到課桌旁的通道里,被老師發現了!艾旣!”老師嚴厲地大聲叫她。“老師,什么事?”這位女生問。老師正色道:“把口香糖從嘴里吐出來,把你的腳放進去!”
修改劃線處老師的話語,使之句意明確,讓女生不會難以從命。
改句:
(2)5月15日,第九屆蘇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錦標賽的決賽上,福建籍選手林丹以2:0戰勝對手陶菲克,為中國第四次捧起“蘇迪曼杯”掃除了障礙,F請你給林丹發一封e-mail表示祝賀。收件人地址:
要求:信中必須選用“冷靜、敏捷、精湛、精彩、贊嘆”中的三個詞語;字數50左右。
15.下列句子有語病的一項是( ),請在病句上直接修改。(2005年廣東省課改區試題)
a、我們要時刻牢記交通法規,確保自己與他人的安全,行安全路,做文明人。
b、我們的校長很年輕,大概三十歲左右。
c、我們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種考驗前充滿信心。
d、有專家指出,運動量過少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少年中國說》教案
下一篇:《橘頌》有講有練
《橘頌》教學設計 篇5
一、說校本課程
我校校本課程《柑橘文化》從20__年開始啟動實施,制定了校本課程實施方案、課程綱要,開發了各年級校本課程教材,校本課程《柑橘文化》申報市級課題于20__年12月順利結題。一直以來,我校高度重視校本課程,得到了縣教研信息中心的精心指導,全體教師認真落實校本課程教學,全校學生在校本課程學習中提升了素養,也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肯定與贊揚!堕夙灐氛n時是校本課程《柑橘文化》“開發柑橘”中《柑橘栽培歷史》單元的內容,適用于小學六年級學生學習。
二、說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
。1)能朗誦《橘頌》,,初步了解詩詞大意。
。2)從詩詞中了解中國古代柑橘栽培歷史。
(3)淺析愛國詩人屈原的《橘頌》,體會柑橘的優秀品質,從中感悟屈原精神
2、學習重點
通過淺析《橘頌》,從詩詞中感受中國悠久的柑橘栽培歷史,從中感悟屈原精神。
3、學習難點
理解楚辭《橘頌》的大意
三、說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通過展示學校教學樓主樓梯墻上的《橘頌》圖片導入新課。
淺析《橘頌》
1、通過試讀、聽媒體讀、自由讀、點名讀等達到有感情朗讀的要求。
2、學生對照手中學習單中詩詞注釋初步掌握詩詞大意,教師適當點撥。
3、出示課堂交流(一),先小組內同學交流,再小組選派代表班上交流,了解中國古代柑橘栽培歷史,進一步理解詩詞大意
認識屈原
1、出示屈原銅像和屈原祠山門圖片,引出《橘頌》作者屈原。出示屈原生平簡介,讓學生初步了解屈原。
2、出示課堂交流(一),先小組內同學交流,再小組選派代表班上交流,深入感悟屈原精神。
課堂小結
通過課堂小結和課后實踐,深化對屈原精神的感悟
四、說板書設計
1、附板書設計
橘
頌
屈原
秭歸人
矢志不渝
榮辱分明
為國為民
上下求索
2、板書設計說明
板書內容有課題,“屈原,秭歸人”,以及屈原精神的關鍵詞。力求簡明扼要,抓住重點。
五、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淺析《橘頌》詩篇和感悟屈原精神,不僅讓學生了解柑橘栽培歷史,還讓學生初步學習《橘頌》,感悟屈原精神,受到屈原文化熏陶。小學六年級學生知識儲備不足,對古文楚辭《橘頌》理解有較大難度,另外,對于屈原,時空跨度大,感悟屈原精神既是難點也是重點。因此,布置學生課前搜集屈原資料,課后閱讀屈原詩詞,能更深入的了解屈原。畢竟是小學生,只能讓學生初步了解,不能有過高要求。
《橘頌》教學設計 篇6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音及詞義:
徠服:徠,同“來”。服,習慣。指橘樹適合楚地生長。
命:這里指橘樹的本質天性。
遷:遷移,移植。
徙x :遷移。
素榮:白色的花朵。榮,花。
文章爛:色彩燦爛。文章,紋理色彩,指橘子的皮色。爛,很有光彩的樣子。
類:像,似。
宜修:修飾得體,恰到好處。
異:不同。
蘇世:清醒地在世上。
橫h ng:指特立獨行的性格。
秉b ng:堅持。
可師長:可以橘樹為楷模。師,以……為楷模。
像:榜樣,楷模。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年),戰國時楚國政治家,我國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因遭貴族子蘭(懷王幼弟),南后鄭袖讒害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后因楚國政治腐敗,國都郢為秦兵攻破,遂投汨羅江而死。所作《離騷》,《九章》等篇,反復陳述他的政治主張,揭露反動貴族昏庸腐朽、排除賢能的種種罪行。他在吸收民間文學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創造出騷體這一新形式,以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溶化神話傳說,塑造出鮮明的形象,富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對后世影響很大!稘h書·藝文志》著錄《屈原賦》二十五篇,其書久佚,后代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劉向所輯的《楚辭》。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共373句,2477字,可謂宏篇巨制。關于《離騷》的篇名,司馬遷解釋為“離憂”,班固解釋為“遭憂”“王逸解釋為“別愁”,揚雄解釋為“牢愁”,即發牢騷。游國恩認為楚國有個曲牌叫“勞商”,而“勞商”與“牢愁”、“牢騷”、“離騷”聲音相近,都是雙聲疊韻字,《離騷》篇名極有可能是楚國古代一種歌曲的名稱。郭沫若認為“這個見解是很正確的,的確是一大發明”。
《離騷》是一首自敘體抒情長詩,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詩,深刻地反映了屈原的生活和斗爭,反映了屈原的心理和社會的矛盾,反映了屈原的愛與恨,是一首愛國主義的頌歌,一個愛國者的內心獨白,一篇向腐敗政治挑戰的宣言書,一篇討伐*黨讒佞的檄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開山之作。漢代以來,著名學者對《離騷》評價極高。
《九歌》的作者,從王逸起,就認為是屈原的作品!毒鸥琛返脑褪浅䥽窀瑁蛘f是楚國民間的祭祀歌曲。因為楚國南方特別是沅湘之間,民間信鬼祟巫的風氣很盛,常以歌樂祭祀神靈,借以討得神靈的喜歡,給民間減災降福。這不過是百姓的一種愿望。屈原融入民間,發現這些祭歌“其詞鄙陋”,便把這些歌詞收集起來進行修改加工,使之成為格調高雅的藝術品。《九歌》應該是屈原的作品,因為屈原賦予它新的生命。
《九歌》是一組祭掃歌曲,共11首,按王逸排定的順序依次是:《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聞一多認為將《東君》排在《東皇太一》和《云中君》之間更合理。
《九歌》是樂曲的名稱,是這一組歌的通名,《離騷》和《天問》都提到過《九辯》和《九歌》,不能把“九”理解為絕對數,更不能把“九”與“歌”割裂。
2、相關知識:
題解: 贊頌橘樹之美!绊灐笔且环N詩體,取義于《詩經》“風、雅、頌”之“頌”。前人多以為此詩作于屈原青少年時代,也有人以為作于放逐江南時期。清姚鼐“疑此篇尚在懷王朝初被讒時所作”,似更符合詩中“閉心自慎,不終失過兮”等句透露的詩人境遇。
《橘頌》賞析:
南國多橘,楚地更可以稱之為橘樹的故鄉了!稘h書》盛稱“江陵千樹橘”,可見早在漢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產橘而聞名遐邇。不過橘樹的習性也奇:只有生長于南土,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實,倘要將它遷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澀的枳實了!蛾套哟呵铩匪洝伴偕茨蟿t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這不是一大缺憾嗎?但在深深熱愛故國鄉土的屈原看來,這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秉性,正可與自己矢志不渝的愛國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讒被疏、賦閑郢都期間,即以南國的橘樹作為砥礪志節的榜樣,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詠物名作——《橘頌》。
《橘頌》可分兩節,第一節重在描述橘樹俊逸動人的外美。開筆“后皇嘉樹,橘徠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響:一樹堅挺的綠橘,突然升立在廣袤的天地之間,它深深扎根于“南國”之土,任憑什么力量也無法使之遷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氣,“受命不遷”的堅毅神采,頓令讀者升起無限敬意!橘樹是可敬的,同時又俊美可親。詩人接著以精工的筆致,勾勒它充滿生機的紛披“綠葉”,暈染它雪花般蓬勃開放的“素榮”;它的層層枝葉間雖也長有“剡棘”,但那只是為了防范外來的侵害;它所貢獻給世人的,卻有“精色內白”,光采照人的無數“圓果”!屈原筆下的南國之橘,正是如此“紛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節雖以描繪為主,但從字里行間,人們卻可強烈地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嘉樹”的一派自豪、贊美之情。
橘樹之美好,不僅在于外在形態,更在于它的內在精神。本詩第二節,即從對橘樹的外美描繪,轉入對它內在精神的熱情謳歌。屈原在《離騷》中,曾以“羌無實而容長”(外表好看,卻無美好的內質),表達過對“蘭”、“椒”(喻指執掌朝政的讒佞之臣)等輩“委其美而從俗”的鄙棄。橘樹卻不是如此。它年歲雖少,即已抱定了“獨立不遷”的堅定志向;它長成以后,更是“橫而不流”、“淑離不淫”,表現出梗然堅挺的高風亮節;縱然面臨百花“并謝”的歲暮,它也依然郁郁蔥蔥,決不肯向凜寒屈服。詩中的“愿歲并謝,與長友兮”一句,乃是溝通“物我”的神來之筆:它在頌橘中突然攬入詩人自己,并愿與橘樹長相為友,面對嚴峻的歲月,這便頓使傲霜斗雪的橘樹形象,與遭讒被廢、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疊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載,以“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收結,全詩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華——在兩位古今志士的遙相輝映中,前文所贊美的橘樹精神,便全都流轉、匯聚,成了身處逆境、不改操守的偉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歷史天幕上了!
從現在所能見到的詩作看!堕夙灐房胺Q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首詠物詩。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樹的生態和習性,運用類比聯想,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系起來,給予熱烈的贊美。借物抒志,以物寫人,既溝通物我,又融匯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銘所贊揚的“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但見(屈)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楚辭燈》)的奇特境界。從此以后,南國之橘便蘊含了志士仁人“獨立不遷”、熱愛祖國的豐富文化內涵,而永遠為人們所歌詠和效法了。這一獨特的貢獻,無疑僅屬于屈原,所以宋劉辰翁又稱屈原為千古“詠物之祖”。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詩人通過贊頌橘樹燦爛奪目的外表、堅定不移的美質和純潔無私的高尚品德,表達了詩人扎根故土、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感和特立獨行、懷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二、文章脈絡
全詩可分為兩節。
第一節(開頭至“姱而不丑兮”),重在描繪橘樹俊逸動人的外在美。
本節雖然以描繪為主,但從字里行間,卻透出詩人對“嘉樹”的贊美之情。
根…………深(堅定不移)
葉…………綠(生機勃勃)
花…………素(蓬勃開放)
枝…………曾(葉繁葉茂)
棘…………剡(防范侵害)
果…………形摶、色精、內白(無私奉獻)
第二節(“嗟爾幼志”至文末),詩人熱情謳歌橘內在的精神品質。
獨立不遷、廓其無求、橫而不流、閉心自慎、淑離不淫、梗有其理
三、寫作方法
(1)據有關資料顯示,《橘頌》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詠物詩。在《九章》中,《橘頌》的內容與風格都比較特殊,毫無失意的悲憤情緒,情調十分開朗樂觀。作者托物言志,巧妙抓住橘樹的生態和習性,運用類比聯想,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系起來,給予熱烈的贊美。借物抒志,以物寫人,橘的崇高精神全部流轉、匯聚,成了身處逆境、不改操守的偉大志士精神之象征,也和遭饞被廢、不改操守的作者疊印在一起。這樣既溝通了物我,又融會古今,由此營造出了清人林云銘所贊揚的“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但見(屈)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的奇特境界。這種借詠物來寄志的寫法,開創了我國詠物詩的先河,給后代以積極影響。
(2)就詩歌寫作的藝術技巧而言,《橘頌》全用四字句,間以“兮”字做襯。這種句式,簡樸而有節奏感,適合于表現青春進取的內容,將詩人對橘樹所象征的精神追捧宣泄得淋漓盡致,感情洶涌奔瀉,可以稱得上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詠物詩”的開山之作。“兮”字放于句尾,說明詩人創造的楚辭體還處于探索和形成階段。
四、參考譯文
你天地孕育的橘樹喲,
生來就適應這方水土。
稟受了再不遷徙的使命,
便永遠生在南楚。
你扎根深固難以遷移,
立志是多么專一。
葉兒碧綠,花兒素潔,
意態又何其繽紛可喜。
層層樹葉間雖長有刺兒,
果實卻結得如此圓美。
青的黃的錯雜相映,
色彩喲簡直燦若霞輝。
你外色精純內瓤潔白,
正如堪托大任的君子。
氣韻芬芳,儀度瀟灑,
顯示著何其脫俗的美質。
我贊嘆你南國的橘樹喲,
幼年立志就與眾迥異。
你獨立于世不肯遷移,
這志節豈不令人欣喜。
你扎根深固難以移徙,
開闊的胸懷無所欲求。
你疏遠濁世超然自立,
橫聳而出決不俯從俗流。
你堅守著清心謹慎自重,
何曾有什么罪愆或過失。
你那無私的品行喲,
恰可與天地比德。
我愿在眾卉俱謝的歲寒,
與你長作堅貞的友人。
你秉性善良從不放縱,
堅挺的枝干紋理清純。
即使你現在年歲還輕,
卻已可做我欽敬的師長。
你的品行堪比伯夷,
將永遠是我立身的榜樣。
【練習解答】
一、詩人是從俊逸動人的外在形態和內在精神兩個方面來贊頌橘樹的。在外在形態方面,橘樹那凌空而立的意氣,“受命不遷”的堅毅神采,讓人生出無限敬意。詩人又以精工筆法,勾勒它充滿生機的“綠葉”,暈染它蓬勃開放的“素榮”;它的層層枝葉間長“剡棘”,防范外來侵害;它貢獻世人的是“精色內白”的累累“圓果”,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嘉樹”的贊美之情。在內在精神方面,橘樹“獨立不遷”,志向堅定;淡泊寧靜,超然自立,“橫而不流”“淑離不淫”,不向嚴寒屈服。本詩寫出了橘樹堅定不移、扎根故土的美質和純潔無私、豁達正直的高尚品質。
二、有關句子有:“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愿歲并謝,與友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這些句子或直接表達了作者對橘樹精神的贊美,或直接表達了自己的精神追求,都點明了贊美橘樹的真正用意,使文章的主旨突出。
三、兩處文字都表現了橘樹的可貴精神:堅守清高立場,永葆獨立不遷之人格。這正好是作者努力追求的崇高節操,所以作者重復使用。
四、略
【類文品讀】
問說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欧菍W無以致疑(致疑: )
、贫虿贿_于事(或: )
、欠菃枱o以廣識(廣識: )
⑷舍問,其奚決焉(決: )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與“好學而不勤問”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疟怡o望恒侯而還走 ⑵若中道而歸
、侨瞬恢粦C 、饶R之
3、翻譯下列句子。
、拧皢柵c學,相輔而行者也!
、啤胺菃枱o以廣識!
4、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觀點。(不超過十個字)
5、《論語》中有關“問”的一句話是 。
。▍⒖即鸢福1、⑴提出疑難⑵也許,或許⑶增加知識⑷判斷,解決 2、⑶ 3、⑴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⑵不提問不能使知識廣博!4、好學尤當勤問。 5、不恥下問。)
【同步演練】
一、基礎知識
1、本詩選自 ,作者 ,我國 。〞r代)偉大詩人,開創了我國詩歌的 風格。代表作有 等。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深固難徙( 。∝呒ā 。A果摶兮( 。」F溆欣恚ā 。
3、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藕蠡始螛,橘徠服兮(徠: )
⑵受命不遷,生南國兮(遷: )
、巧罟屉y徙,更壹志兮(壹志: )
⑷曾枝剡棘,圓果摶兮(曾: )
、杉娎堃诵,姱而不丑兮(紛缊: )
、噬罟屉y徙,廓其無求兮(廓: )
⑺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蘇世: )
⑻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離: )
4、詩句積累。
、啪G葉素榮, 。
⑵精色內白, 。
⑶ ,參天地兮。
⑷ ,置以為像兮。
5、作者開篇用一“ ”字總頌橘。
6、“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一句與上文哪一句呼應?起什么作用?
二、同步解讀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愿歲并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7、劃分下列詩句的朗讀節奏。
⑴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菩斜炔,置以為像兮。
8、翻譯下列句子。
、派罟屉y徙,廓其無求兮。
⑵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9、概括上面這一段的段意。
三、美文賞讀
狼子野心
[清]紀昀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與家犬雜畜,亦與犬相安。稍長,亦頗馴,竟忘其為狼。
一日,主人晝寢廳事,聞群犬嗚嗚作怒聲,驚起周視,無一人。再就枕,將寐,犬又如前。乃偽睡以俟,則二狼伺其未覺,將嚙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殺而取其革。
此事從侄虞悼言。
“狼子野心”,信不誣哉!然野心不過遁逸耳。陽為親昵,而陰懷不測,更不止于野心矣。獸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貽患耶?
注釋①俟:等待。②遁逸:深深地隱藏。
10.選擇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 )
a、與家犬雜畜 畜,音ch ,畜生。
b.主人晝寢廳事廳 事:大廳,廳堂。
c.乃偽睡以俟 俟,等待。
d.而陰懷不測 不測,難以揣測的陰謀或企圖。
11.本文對狼的獸性議論的是哪幾句?
1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13.“狼子野心”有何比喻意義?
上一篇:《橘頌》同步練習
下一篇:《橘頌》教案
《橘頌》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主旨;
二、學習文章托物言志、詠物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掌握本文重要實詞,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提出朗讀要求:
①字字飽滿;
、诎盐栈{,采取不同形式的讀。
2、小組合作,逐句翻譯。
3、檢查預習情況,幻燈片展示:
①重點字詞;
、谥攸c句翻譯;
、弁僮帧
4、齊讀課文,指名背誦。
三、探究、理解課文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開篇作者用哪一個字來總頌橘?下文又從哪兩個方面來具體頌橘?
2、探究、質疑,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a、文章從哪些方面來寫橘的外形美?
b、橘具有哪些美好的精神品質?
c、作者對這樣內外兼美的“嘉樹”抒發了怎樣感情?
d、詩中兩處用了“深固難徙”和“不遷”,這樣重復使用目的何在?
e、文章只是在頌揚橘嗎?若不是,又是寫什么?
3、配樂朗讀,再次感受橘的內外美。
四、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有哪些名人具有“橘”的這種精神?
2、選擇一種植物,仿本文寫法,寫篇抒情短文。
3、全班同學一起賞析點評。
五、總結
六、板書設計:
橘頌
外形:綠葉素榮——托物言志
嘉樹
品質:獨立不遷—— 抒發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