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優秀教案及反思(通用2篇)
鄉愁優秀教案及反思 篇1
《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 的結構、 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鄉愁》教案及反思,歡迎閱讀。
《鄉愁》教案教學目標:1、通過誦讀,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抽象情感的方法
3、體會臺灣同胞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
教學重點:
1、結合音畫營造氛圍,讓學生走進自己所不熟悉的鄉愁世界。
2、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和運用詩歌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套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課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鄉愁》,創設情景)
據說毛啊敏在中央電視臺一次大型晚會上演唱這首歌時,曾使全場觀眾潸然淚下。這收首歌何以如此感人?讓我們帶著這一疑問一起走進《鄉愁》
作者余光中簡介(大屏幕顯示)
二、誦讀鄉愁
1、生自由朗讀,根據課文提示劃分節奏,把握感情基調。
2、師示范朗讀后,師生共同總結朗讀要求(感情深沉 語速舒緩)
3、生朗讀(齊讀、分組讀或指名個人讀)
三、解讀鄉愁
(一)、欣賞圖文并茂的錄音朗讀,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他是通過哪些具體事物來表現這種情感?
2、分析四種意象,每種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樣的鄉愁?
3、想景悟情,通過想象,演繹詩歌內容,感受表達詩人情感。
(二)、欣賞詩歌
這首詩美在哪里?從結構、修辭、意境等去欣賞。
(三)背誦詩歌
四、拓展訓練
1、仿句,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
鄉愁是。
2、詩詞積累,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名詩名句。
附:板書設計
郵票—母子分離對母親的思念 家愁
鄉 船票—夫妻分離對妻子的依戀
愁 墳墓—母子死別對母親的追念
海峽—離開大陸對故土的眷戀 國愁
托物 寄情
《鄉愁》反思鄉愁》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所以這次比賽才會選擇它。在備課上我花了較多精力,但上下來后感覺并不好。下面我就這節課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效果和課堂重建三方面進行反思。
教學設計1、這一年中,我校進行了課改,以“學洋思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為主題開展教學。基于本課內容和洋思教學方法,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所以將教學分為四個任務:既通過朗讀指導朗讀詩歌感知內容、通過自學指導(二)來整理內容、通過自學指導(三)來賞析詩歌、最后當堂訓練來學習詩歌的表現手法,而這四點在課堂教學上都完成了。
2、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語言上我盡量體現其詩意。課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如導入詩歌時,創設詩意般畫面,又如每個環節的過渡部分盡量引用作者詩意般語言。在這一點上,個人認為還是比較好的。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五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讀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有所感悟,;第二次聽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齊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個人朗讀,展現自我風采;第五次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4、教學中的三個自學指導,都盡量的使題目簡化,讓學生能充分理解問題從而自己思考或小組討論。
二、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這四點基本完成,但并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上完后總感覺少了什么,仔細一想原來是沒有把教學落實到位,主要表現在:
1、缺乏有效的朗讀指導。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并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和朗讀指導,比如在自由朗讀環節,學生讀完后,僅僅讓一位學生談了讀后感受,這里可以讓2-3位同學說感受,讓學生多說說有利于詩歌的理解。又比如在聽讀后,要求學生把握朗讀的語速、語氣、情感等,應該讓多個同學來談談,一起得出答案。正因為這里沒有落實到位,直接導致學生在朗讀時把握不了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自學指導2中,處理詩歌內容時,在情感升華這一環節處理上,過于心急,答案不是學生慢慢領悟出來的,而是老師半推半就引出來的。在對待這樣的問題時,個人認為應該結合具體的句子或詞語加以引導,這樣又自然學生也能理解。
3、處理自學指導3時,要求學生6分鐘完成題目,但是我沒有注意時間,多花了2分鐘。這兩分鐘如果放到朗讀里面去,在朗讀上多加以指導,那后面的環節就可以落實到位了。
三、課堂重建
我所設計的教學,實施以后,并沒有落實,不僅是在細節上沒有做到位,在構思也存在一定的問題。45分鐘的課堂,要把所學的馬上運用到寫作,這對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我所設計的當堂訓練有一定難度,可以把寫一首小詩改成寫一句話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學中可以添加一個環節,選取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四韻》進行對比閱讀,效果可能會更好。
總之,一位合格的語文老師,必須對專業知識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鉆研教學過程中的細節處理問題。其實課堂教學是一件極富智慧的活動,不論是大環節還是小細節,都會影響這節課的教學效果。這次的課堂教學讓我收獲頗多。我明白了教學細節的重要,最大的收獲便是讓我意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也讓我明確了未來的日子中,我該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還有機會,我一定還要爭取參加縣內教學比賽!
鄉愁優秀教案及反思 篇2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教師成功之處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振。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鄉愁》教案及反思,歡迎閱讀。
《鄉愁》教案【教學設想】
通過作者簡介,了解詩人情感根源,反復誦讀,體會詩人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目標】
一、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讀;
二、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請同學們將收集的“鄉愁”詩和大家分享。
二、走近作者
余光中,中國臺灣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永春,出生于南京。因眷戀母鄉,神游古典,自命為“江南人”,亦自稱“陵少年”。歷任中國臺灣師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曾在美國講學四年。作品多次獲文學大獎,詩文皆有很深造詣,梁實秋評價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詩集有《舟子悲歌》《藍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繆思》《掌上雨》《聽聽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陸,他們也都出生在大陸,后來定居于中國臺灣。余光中更是在大陸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積淀,二十年的故園情深,因而,祖國大陸更是他的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而席慕容,她的故鄉,在她的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長大。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同樣是她的靈魂的歸依。因而,在這兩位詩人的作品中,都彌漫著無限的鄉愁。
三、指導誦讀,品味欣賞
1.通過反復朗誦這首詩,我們可體會到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讓詩人悵惘嘆息不已,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明確: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確:少年時——郵票——母子分離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離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現在——海峽——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3.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又是通過什么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的?
明確: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惟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
船票: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到后來,時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不管是郵票還是船票,都無法叩開這一小小的墳墓,都無法連接這阻隔的陰陽。詩到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海峽: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如瀑布直落心田,橫溢四處,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讀者的心肺。詩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這四個對應物,都顯示了漂泊、隔離、絕別、可望而不可歸的離愁別緒。
4.學習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詩,同學們能不能用形象的語言即興表達出你想家的感覺呢?
四、反復吟詠,揣摩精妙
請從不同詞性揣摩《鄉愁》的美:
1.時間詞美:“小時侯、長大后、后來、而現在”這些詞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的遞增;
2.名詞的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美在它們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的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3.數量詞的美:“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在于它們富于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4.疊詞美:“小小、窄窄、矮矮、淺淺”這些疊詞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韻感,富有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詞美:“這頭、那頭、外頭、里頭”這些方位詞,顯示了空間的距離,反復應用使人感受到一種字字關情、瑯瑯上口的韻律。
《鄉愁》反思《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思鄉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而且詩歌教學重在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讓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進而感受蘊含其間的濃濃鄉情。
首先,導入時讓學生說出自己所積累的表達鄉愁的詩句,讓學生明白積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課。
其次,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出節奏,讀出語速語調,讀出感情等。把無聲的書面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學生與詩人在詩歌中所迸發的思鄉愛國之情產生共鳴。其間的聽課文朗讀錄音能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和節奏,給學生有一個模仿的標準,對下一環節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從教學過程看,朗讀的形式靈活多樣,有學生的自由朗讀,有學生的個人試讀,還有聽課文朗讀錄音,全班同學的集體朗讀。學生在這些形式靈活多樣的反復朗讀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漸深入感知詩的內容,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正因為教學中很好地處理了朗讀這一環節,所以為其他教學環節的師生互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再次,在品味詩歌的意境這個環節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交流,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自主、合作的教學理念,在這里,既有學生個人的見解,又有小組集體的智慧,小組成員間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畫面的情景,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最后通過拓展延伸,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其中的仿寫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
不足之處:課堂節奏有點前松后緊,在仿寫指導上做得還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學中仍需努力探討并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