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作文教學的一些想法
面對當下的語文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現狀,面對語文教學改革尤其是作文教學改革的一大堆無可抹殺的成就,提出作文教學要重視規范化訓練的觀點,也許是不合時宜的。但教學實踐中所見所聞的冰冷的事實,卻又不能不叫人憂心忡忡;對問題采取視而不見的態度,不利于作文教學改革的健康發展;推波助瀾更非明智之舉。不錯,人們有理由對當今在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的作文教學寄予希望,人們有理由為已經取得的作文教學改革的成果歡欣鼓舞,人們可以從媒體推出的優秀作文的小作者橫溢的才情中看到未來的文學事業充滿活力,但遺憾的是這只是少數“精英”,在中學生群體中只是鳳毛麟角。成功的個例不能代表中學生的整體,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現實中更多的中學生寫作水平低下的事實。且不說部分中學生尚存在著作文錯別字連篇、文不從字不順的缺陷,也不說少數學生因缺乏課外閱讀和疏于思考而思想或幼稚或缺失的嚴重狀況(基礎教育階段的作文教學本應解決此類問題),單就普遍被認為已克服上述諸多缺陷的學生作文而言,其現狀并不令人樂觀。
學生作文存在的共性問題表現在多方面。一是缺少集中的思想、明確的中心。文章東拉西扯、意識流動,乍一看內容豐富、氣魄闊大,一深究思想混亂、不成體系。失卻了思想的文字也就失卻了靈魂,無靈魂之作有何價值可言?二是選材表現出遠離現實生活的傾向。許多學生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熟視無睹,對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況缺少應有的關心。或胡編亂造所謂的科幻故事;或模仿《赤兔之死》一類文章的寫法,熱衷于化用古代題材;或虛構虛無縹緲的神話故事。就是難得一見表現現實題材的好文章。三是缺乏應有的章法。議論類文體無集中的觀點,無清晰思路,無論證意識,無深入分析;記敘類文體不講究選材,敘述信馬由韁,詳略不當。四是文體意識嚴重弱化。議論類文章敘例不厭其煩,記敘類文章中的議論喧賓奪主。五是病態語言觸目皆是。或文白相雜,半文半白;或熱衷于使用港臺語言垃圾,“哇噻”、“酷畢”滿天飛。六是文風漂浮、內容缺“鈣”,吟風弄月,卻偏要無病呻吟,作深沉狀,作憂思狀。
上述諸多現象絕非危言聳聽,亦非絕無僅有,倘疏于治理,必有愈演愈烈之勢。
學生作文何以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問題?
首先,新教材寫作訓練設計的內容和要求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確實,新教材給沉悶的語文教壇帶來新的理念,吹來一股清新之風;但無庸諱言,新教材的編寫也表現出明顯的理想化色彩。寫作知識的講解缺乏可操作性,提供的例文缺乏典范性,致使一線語文教師無所措其手足,甚至失去了評定作文優劣的標準。其次,各類作文大賽遴選的優秀作文對作文教學產生了潛在的影響。近年來,以《萌芽》雜志社舉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為濫觴,全國各地紛紛舉辦各類作文比賽。這類比賽崇尚新的寫作理念,鼓勵學生奇思妙想,追求新的表達形式。這一系列的舉措有力地沖擊著傳統的作文教學體系,向習慣于因循守舊、亦步亦趨的語文教師提出了嚴峻挑戰,其成就之卓越,有輩出的寫作新秀為證,有一本本佳作選為證。與此同時,所選的灌注新的作文教學理念的佳作自然成為眾多學子模仿的范作,結果是少數基礎較好的學生作文水平呈突飛猛進的態勢,而更多寫作水平尚處于“第三世界”的學生因認識水平、語言表達功力所限只能是東施效顰,結果連簡單的記敘文、議論文都無從下筆。再者,理論界大力倡導的新的作文教學理念,多注重于形而上的層面,而對于具體的教學活動缺乏實質性的指導意見,更遑論教學中具體的操作方法。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強調寫作的自由狀態,卻未建立與此相適應的新的作文評價標準,一定程度上導致作文教學的失范和混亂。最后不得不說的是某些專家學者發表的一系列“高論”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誤導。這倒不是說專家學者們提出的理論無可取之處,相反,這些理論具有較強的前瞻性,為我們描繪了未來作文教學的美好境界。問題在于,這些觀點我們能不能全盤接受?是不是具有很強的普適性?必須指出的是,專家的生態的優越或多或少會使他的觀點染上較濃的理想化色彩,難免與現實疏離;專家面對的教學研究對象多享有較為優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條件;更何況有些所謂的教學專家理論與現實嚴重脫節,言與行嚴重分裂。因此,面對專家學者的高談闊論,實在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多一些獨立思考,少幾份盲從跟風。
作文教學的失范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走出誤區需要我們付出艱辛的勞動。當務之急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矯正并建構符合教學實際的作文教學體系。要研究教學對象,準確把握學生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區分教學層次。對于寫作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鼓勵其放膽為文,引導其在選材、構思等方面作一些新的嘗試;對寫作基本功較差的學生,應更多地施以中規中矩的寫作訓練。要正確使用目前通用的新語文教材。現行教材有關作文教學的內容較為實在、可操作性較強的理應納入我們的教學體系;較虛的內容應作適當細化,使其在教學中可捉摸,可操作;對脫離實際的內容在教學中可暫不作要求。要言之,作文訓練計劃的制訂應參照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計劃地訓練各種基本的寫作能力。如寫作記敘文,應在立意、選材、詳略、描寫手法、構思技巧等諸方面進行過關性訓練;寫作議論文應對立論方法、論證手法、論證思路結構的安排等方面強化基礎性訓練。要給自由狀態下寫作的文章制訂科學的評價標準。近年來,隨筆這一文體頗受師生的青睞,重要原因在于其寫作較少限制。提倡多寫隨筆的確可以多出發抒真性情、表達真感受的好文章,也的確可以使學生享受寫作的自由和樂趣,激發寫作的興趣;但也的確有不少學生視隨筆為“隨便”,在隨心所欲的寫作中滋長了疏于思考的懶漢思想。因此應該為自由寫作狀態下的作文尤其是隨筆制訂一個評價的標準。筆者以為,這樣的標準應充分體現文章的中心、文體、思路等基本因素,并堅持以這樣的標準給學生的文章以中肯的評價。要審慎地、有選擇地推介中學生優秀作文和報刊優秀時文,以真正優秀的文章引領學生走向寫作的規范化。
總之,新的語文教育思想,新的作文教學理念,體現了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應當作為我們不懈追求的的目標。但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卻遠比呼喊幾句誘人的口號來得復雜而艱難得多。當我們將視角從城市投向鄉村,當我們面對寫作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尤其當我們面對作文ABC尚匱乏的教育對象時,我們只能重提寫作訓練不能忽視基礎性、規范性這一似早已陳舊的觀點。我們認為只有將提倡新理念與重視規范化寫作訓練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保證我們的作文教學改革以更加穩健的步伐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