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評語應蘊含愛的效應
作文評語是對學生完成寫作訓練后的一個評價環節。它通常起到四個作用:一是評價作用,學生通過評語認識到自己文章的優點或缺點;二是導向作用,學生從評語中能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三是指點作用,學生可按照評語指出的問題,對文章進行修改和補充;四是教育作用,評語中對文章記敘的事物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正確地分析和評論,從而受到教育。而筆者認為,真正文質兼美的評語應該蘊含著愛的效應,讓老師良好的語言熏陶學生,這對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葉圣陶先生說:“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此意好。”根據葉老的教導,給作文寫評語必須堅持以鼓勵為主的指導思想,那么如何在作文評語中運用愛的效應呢?
一、評語是師生思想交流的方式之一。
長期以來,不少教師在評語中,僅從語言﹑布局﹑結構諸方面給予客觀評價,不是句子欠通順﹑就是布局欠合理﹑結構欠完整。久而久之,學生的作文興趣便被泯滅了。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都有著渴望被理解﹑被注意﹑被愛護的心理。這樣,教師在作文評語中運用愛的效應,給學生以良好的期待和真誠的愛心,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只有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妙境來滋潤學生的心靈,才能刺激學生的情感再造,誘發學生創作的動機和寫作的欲望,孩子們才能寫出佳作來。如我國文壇巨匠茅盾小學時代的兩本作文,作文中留下了教師充滿熱情的贊語:“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眼,立論有識,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遠大,未可限量,十二歲小兒能作此語,莫謂祖國無人也。”這些極富鼓舞性的評語,無疑給少年茅盾以極大的啟示和激勵,成了他在文學道路上奮進的動力。這位國文教師的做法就是在評語中運用了愛的效應。
二、評語是感染學生強大的內驅力。
有位女學生因來自偏遠的農村,生活較困難,使她在新的城區小學里十分自卑。有一次在寫作文《我》時,她寫到:我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鴨,與城里的同學比起來,自己顯得太丟人了,總覺得自己抬不起頭來……。我讀后觸動很大,為了使她能很快自強起來,我寫下了這樣的評語: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鴨,飛進了我的叢林,我憐愛她的自卑和嬌弱,我欣賞她的誠實和坦率,我更珍愛并撫慰她灑滿露珠的羽翼,你信嗎?這樣的一只丑小鴨,真的會成為茂密叢林中的一只驕傲潔白的天鵝!她看后,感動地哭了,給我寫了一封信,那感人肺腑的話語也讓我激動不已。從此,她的作文水平不斷提高并且佳作紛呈。后來,她以“小作家”的稱號被重點中學免試錄取。事實證明,愛的力量是學生健康發展的源泉。
三、作文評語是學生遠航的“帆”,把準努力的方向。
葉圣陶先生在有關作文的書信中說過:必須使學生真正明曉教師之用意,且能用之此后之實踐,乃為有效。要實現這些要求,要使評語能用之此后之實踐,就必須注意評語的啟發性和鼓勵性。有位學生,父親煤氣中毒不幸去世,對她打擊很大,這一情況在《我的爸爸》中反映出來。為樹立她生活的自信心,鼓起生活的勇氣,并能戰勝悲哀和痛苦,我又為她寫下這樣的評語:老師真的很同情你的不幸,希望你能盡快站起來,化悲痛為力量,只有刻苦學習,取得優異成績才是對你爸爸最好的紀念。這位同學看過評語后,一顆極度悲哀的心得到了慰籍。后來,她的作文在多次大賽中獲獎,被《學習報》聘為小記者。對作文水平較差的學生,我在評語中給以熱情的鼓勵,用美好的期待去引發他們,從而形成一種和諧的氣氛。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都有自尊心,如果我們總是以厭惡冷漠的態度去對待學生作文中的不足,勢必導致學生精神沮喪,失去作文的興趣。相反,我們常肯定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學生定會倍受鼓舞,日積月累,作文水平便會逐步提高。有一位學生,作文寫不成句,但字跡工整,便寫下這樣的評語:書寫很認真!你有這種‘認真’的精神,相信你會把話寫通順,寫好作文。果然,他在下一次作文中有了明顯進步!
實踐證明,在作文評語中,教師一顆愛心寫評語,會使學生變得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從而激發學生巨大的寫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