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河的誘惑
通天河是江河文化的走廊和發祥地之一,這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與高原特有的自然景色融為一體,構成了其獨特的景象。
桑煙裊裊“曬經灘”
公元9世紀,贊普朗達瑪在西藏毀寺滅僧,一些高僧圣者紛紛逃往康區和安多,在當地建寺立廟,講經修法,延續佛統。通天河兩岸氣候宜人,風光秀麗,農牧并茂,又遠離拉薩,正是避難傳道的好去處,從古渡口的山丘眺望,兩岸巔連云霧,寺廟林立,金壁輝煌,鐘磐不斷。有些寺廟還保留著前宏期原始宗教的古風遺貌。
沿江望去,蒼松古柏,風打經幡,桑煙裊裊,這是著名的“曬經灘”。傳說當年唐僧師徒四人從西天取經回來,由于一心只想著取真經,忘了向佛祖問老鼉的年壽,被癩頭鼉晃入水中,只得上岸晾衣曬經。當地群眾認為這里就是唐僧曬經之處,不少人還來此煨桑、揚幡,紀念他們的功德。佛陀牽來的牦牛河涉過從結古流下的道迪流,順江去尋找當年車遲國元會縣的陳家莊,“經過八百里,亙古少人行”的通天河,到這里一反常態,異常清幽,平穩寬闊,萬籟俱寂,看不到一絲流動,聽不到一絲聲響,這里藏語稱“覺吾卓最考”,意為大日如來小憩處。不知是什么的時候的,一天,大日如來像牽著一頭牦牛似的,牽著一條大江而來,烈日當頭,異常炎熱,大佛用條鐵鏈將大江拴在一塊巨大的青石上(石上至今還有一圈白色的痕跡),自己到一塊崖下乘涼,哪知水越積越多,越積越深,竟然如牦牛脫韁而去,本地人就稱這條大江“哲曲”,意謂牦牛河。
由于水流緩慢,每至冬天這里的河面總是最先冰封,當地的百姓從冰鎖江面的時間、冰的厚度可以預測來年的氣象風云。這個時候兩岸百姓就用細沙在冰面橫著大寫“唵嘛呢叭咪哞”、“嗡阿彌得互啥以”等經文,這是架設金橋,為去世者迷津怨魂,超度亡靈,為入世者清場凈地,消除孽障,積累功德。銀白的冰面,黑色的字,分外顯眼,極目可見。細沙沉而蓄熱,不幾日穿透冰層落入水中,冰面的凹處像是雕刻,很有立體感,如果俯身去望,幾米深的水中字跡隱約可見,完好如初,一點不亂,真是奇跡。款款背來晨星水藏歷新年那天,人們半夜就開始在江面燃桑祭祀,轉經朝佛,盛裝的女子在這新年的第一天乘群星璀璨、桑煙彌漫時去江邊打嘎曲(晨星水),從她們的頌詞中可以領略到,這是一件多么神圣、吉祥的儀式,頌詞也表達了她們對佛的虔誠,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明天的憧憬:
“嗦——嗦!嗦!
南瞻大王格薩爾的圣水,東方白色雄獅的涎水,海中白唇龍王的甘露,敬奉啊!敬奉啊!三界四方的神靈地祗,身邊周圍的喇嘛眾僧,愿富運像雪花一樣飄來,愿財源像江河一樣不斷,愿生活像雪山一樣安寧,愿生命像磐石一樣堅硬,……”感人的瑪尼調轉經的人們也開始唱起瑪尼調,凄涼的歌聲在空曠的山野河谷回響,像是在乞求、哭訴,又像是在懺悔,這是信徒們對今生“此岸”一切的訴說,也是對“彼岸”“樂園”的呼喊。傳說藏區有名巨商曾培·諾布松保從漢地馱著幾百頭牦牛的貨去西藏,路過這里時聽到山中的瑪尼調,感慨地說:“啊啦啦,這是多么凄涼哀婉的歌,即使是狠心的屠戶聽到它也會感到悲凄蒼涼,產生悔恨憐憫之情,可惜太遠聽不清歌詞。”于是讓手下去打聽,手下人回來說這是苦難者唱的瑪尼調,巨商大悟,到了拉薩,一百頭牦牛馱的茶葉敬獻給大昭寺,一百頭牦牛馱的絲綢錦鍛獻給色拉、哲蚌、甘丹三寺,一百頭牦牛馱的毛料布匹施舍給了窮人,用金子鑄了佛像,用銀子打了佛龕,頂禮三寶,皈依佛門,成為圣者。
從那負囊攜幼、手擎經輪的虔誠癡迷的轉經者,看得出這里是一個走向天國勝境、天然圓輪的圣地;從那神奇壯美、旖旎迷醉的江岸風光,看得出這里山之恢宏、水之靈秀。由于遠離公路,又有大江大山的阻隔,形成了天然屏障,一切都是那么古老、純樸、自然、神圣,信徒和探險者走出的曲徑,更富神秘、傳奇,激發著人們的幻想和好奇,從這里走去,仿佛真的能到達無“五濁”和垢染,無流轉輪回的超越,不生不滅的凈土世界。虛幻的世界,在這里似乎變為現實,“此岸”與“彼岸”似乎只是咫尺之遙。年年人不同,歲歲心相似。
在此登高遙望,群巒中有座突無的峰,藏語稱“日桑公寶”,是大慈、大悲、大力的文殊菩薩、四臂觀音、金剛手菩薩的自顯,只有超塵脫俗、心靈得到凈化、功德圓滿達到“涅槃”境界的人,在時辰、星相、時節相逢時,才能在飄渺的輕煙簿霧中,看到神幢浩蕩,瑞氣盤旋,三佛跏趺其中,才能隱約聽到美妙透亮的法鈴聲。多么令人心馳神往,即使沒有真佛妙音,也讓你沉浸在幻覺的愉悅中。文成公主塔繼續往前走,遠遠一座白色的殊勝塔在江岸的沙丘上靜靜地立著,傳說這培是文成公主進藏時所建,雖然風雨中幾毀幾建,塔基依然是當年的,因此,倍受敬仰。塔側一股清泉從懸崖交錯處奔流而出,沿河是當年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進藏的路,聞名于世的唐蕃古道,近來史學家們又考證出它是連接世界的“高原絲綢之路”。至今,在這里還流傳著一首這樣的民歌:
“阿姐公主,
請你不要害怕雪山,
不要害怕革灘,
一百頭牦牛在等著你。
阿姐公主,
請你不要害怕江河,
不要害怕湖泊,
一百艘牛皮船在等著你。”
中原文化從這里走向了西藏,走向了世界,西藏和世界又從這里看到了中原,認識了中原。
當年,公主一行人馬順利渡過通天河,看到這里景色優美,藏族群眾熱情好客,更是欣喜,就在此安營扎寨,休整人馬。公主自小信佛,一路斷不了對佛祖的祈禱、贊頌,休整時就親率工匠,在岸口建起了佛塔,在溝口的巖石上雕了一尊大日如來像,頌揚大佛的一路保佑,表示自己對佛的真心虔誠。佛像的左下側雕了藏王松贊干布和自己的像,藏王頭戴無量佛高帽,神態自如坦然;公主發似流云,身著唐時盛裝,顯得親切慈祥,雙手托著寶物,畢恭畢敬,仿佛要獻給大日如來佛。右下波濤云霧中刻有大象、麒麟、壽龜等,都是藏區沒有的神物,大佛右側刻有漢字,據說是公主親手所書。遺憾的是,由于這塊巖體外斜,巖面過于暴露,風雨的剝蝕,加上巖石自身的斷裂破損,字跡隱約可辨。在其旁邊的巖石上,雕有各種人物、圖案,完全是唐時風格,其中裸露身體、彩練當空的飛天在藏區實屬罕見。整組浮雕安排巧妙,構思新穎,顯示了古代藝術家高超的技術。傳說公主為群雕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儀式。這天,四面的百姓拿來了鮮奶、奶酪、哈達,燃起了堆堆桑煙,用鮮花鋪成道路,吉祥的祝愿、優美的歌聲在山谷中回響。
浮雕斜對面有個突起的高臺,本地人稱“甲空貢”,即有漢人房的臺子。相傳公主離開這里時,把一批體弱者和他們的隨從留下來,他們就在這里開墾土地,播種谷物,捻線紡織,燒磚制瓦,蓋起了進藏后的第一座瓦房,起到了傳播中原文化的作用,推動了這一帶經濟、文化的發展。“甲空貢”也因此而得名。據當地的農戶講,今天在此耕地時,偶爾還能翻出殘磚斷瓦。雪山深處長壽村走進溝里,天寬地闊,頓然開朗,一個立體的景色呈現在眼前,山巔雪簇冰峰,透澈晶瑩;山腰寒松柏木,奇巖溟蒙;山下紫藤溪流,綠茵欲滴,在純凈碧蘭的天幕下,層次分明,一塵不染。溝中一年四季空氣濕潤、清涼,這里的村子一般只有七八戶人家,有的還少,但每個村幾乎都有百歲老人,耄耋之年的老人生活還能自理,他們的長壽秘訣是清心寡欲,清茶淡飯,行善積德。四周的山是神山,山中野獸出沒,人們從不去捕殺;河中魚蝦成群,從不去捕撈,通天河兩岸的河床盛產沙金,他們說這是大日如來牽河時把金子鋪在大江兩岸的,是神物,是我們今天得享平安、長壽、寧靜的原因。因此,也從不去淘,相反,青壯年男子農閑時翻過山去外面打工。石經文化的寶庫溝中的一切似乎都是神靈的杰作,都賦給生命,賦給靈氣,老人們講起這個可來神呢。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滿山滿溝的松柏開始抖動身上的塵埃,鳥兒紛紛飛到池邊洗羽翎,彩虹映空,瑞氣盤旋,萬神之主釋迦牟尼在眾神的簇擁下來到這里打臺講經,各界神靈、四方百姓云集于此,聆聽佛主講經。自此這里成為朝佛轉經、匍匐頂禮的圣地。溝中的所有巖石、石塊一夜間刻滿了各種經文,成了石經文化的寶庫。
每提到瑪尼石,本地人總是很自豪地說,來庫的瑪尼石不是人刻的,是自顯的,各各受到佛主的開光、加持。這是一個石頭經的世界,不論裸露在地面的,或埋一半露一半、一角的,都刻滿了經,甚至有人說,從地下挖出來的石頭上也刻著經。經文有宏篇大著,也有片言只語,藏傳佛教各派、各佛的經文、咒語、頌詞幾乎都有。有些手掌大的石上刻滿了密密麻麻豆粒大的字,有些整面巖石上只刻著一個字,從那蒼勁有力、鑿刻很深處,看得出雕刻者的虔誠、癡迷、執著,這樣大的字,即使在雪域瑪尼之最的省寨加納瑪尼中也少見。但最多的還是“六字真言”,有6字刻在一塊石上的,藏語稱“瑪尼哲周”;有分開刻在6塊石上并繪成6種顏色的,這種稱“垛周哲周”,即6字六石;也有把6字縮成一字刻在巖體上的。來到這里,仿佛泛游在佛海中。
來庫和貝庫兩個山溝的形狀很像,內伊繞神山在申間就像是人的鼻梁,兩溝仿佛兩只眼睛,一邊一個,相傳文成公主從來庫翻過內伊繞雪山來到貝庫時,看到貝庫的地貌山形與來庫是那么相似,認為這種對稱、協調是吉祥、圓滿的象征,就在溝中巖石上雕刻了一尊相同的佛像以對稱、呼應、協調,又在佛像的兩邊各雕了四尊菩薩,并依嵯峨險峻的巖壁,臨清流見底的山泉修建了廟宇,起名“大日如來廟”,俗稱“文成公主廟”。在《大日如來廟史》中有這樣四句詩:“吉拉地方的卓瑪崖上松贊曾說有卓瑪顯現卓現崖右貝溝的佛雕卓瑪化身漢公主所建——殊勝非凡”。
改革開放后,文成公主廟被列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加上貝庫交通便利,這里很快就成為人們旅游觀光的一大勝景,有人說去玉樹不去文成公主廟就等于沒去玉樹;而來庫卻依然清風明月,璞玉深藏。出美女的阿卓仁巴地方從殊勝塔繼續伴江而下,不幾里便到了阿卓仁巴。阿卓仁巴依山傍江,由于通天河西岸的山巒突然向東延伸,江水被阻,形成一個天然湖泊,青山倒映,沙鷗相聚,湖面不寬卻深,兩岸的藏族人沒有泛舟的習俗,又因水中經常出現一些怪物,沒有人下水,保持了江水天然的樸質。阿卓仁巴因為出美女而遠近聞名,在民間流傳的《格薩爾》中說,白度母的化身、美麗無雙的格薩爾王妃珠牡看到這里的姑娘個個眉清目秀、冰清玉潔,頓生忌心,發咒天下的女子再美,也只能與她的腳后跟比。由于這里的女子太美,王妃失掉了腳后跟。因此,阿卓仁巴成為公子哥們留戀的地方。
阿卓仁巴是玉樹東南最邊遠的地方,通天河出了阿卓仁巴就進入四川境內,改名為金沙江。玉樹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