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到底能“長”多高
根據近十幾年來的考察研究,作為古地中海一部分的喜馬拉雅海(或稱特提斯海)海水退出以后,這里還是一片逶迤起伏的年輕陸地。在距今一千萬年肖的第三紀晚期,喜馬拉雅地區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在吉隆盆地發現的這個時期的歐螺型恒河螺化石說明,當時西藏同南亞水系是相通的,氣候溫暖,植物茂盛,像三趾馬一類的動物在森林、草原中奔馳。喜馬拉雅地區是一片興旺了自然景象;到二百萬年前,由于不斷上升,喜馬拉雅山開始出現了冰川。1967年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教授在定日蘇日開始出現了距今四十至五十萬年舊石器時代古人類使用過和石器,它們與北京周口店發現的中國猿人同屬一個時代;1966年科學工作者在聶拉木縣亞里發現的石器更精致,它們的距今7000—10000年前原始社會后期的人類使用的,同時發現的其他動物和植物化石表明,當時這里的環境溫暖,杜鵑、柳樹成林,適于人類生存。然而目前這里已經上升到4300米,周圍一片高寒景象。從發現的化石證明,在3160年前,羊卓雍湖一帶還生長著大量的松樹、櫟樹和棹樹,而不象現在這樣高寒、荒涼。
所有科學事實證明,喜馬拉雅山從一片汪洋橫空出世以后,一直在不斷地上升,然而成為今天的世界屋脊卻是在最近一至二萬年地殼運動的結果。科學家認為這里的上升速度是一億年以來為0、04厘米/年,五十萬年以來為0、2厘米/年,十萬年以來為1—1、5厘米/年,7000年以來達到4—7厘米/年。
喜馬拉雅山北坡的一系列湖泊如泊古湖、戳錯龍湖、多欽湖、羊卓雍湖等,過去并不是在現在的位置上,而在它的南邊;雅魯藏布江兩岸的支流不太相同,南岸短北岸長。這是由于山脈主脊帶上升速度快而北面上升速度慢造成的,因此地質學家們把喜馬拉雅山仍然在不斷上升中。有人根據印度板塊的漂移速度計算出喜馬拉雅山目前正在以每年1—2厘米的速度上升著。解放后,我國測量工作者在西藏高原東部進行過重復水準測量,測得那里的上升速度為每年0、5—1厘米。科學家們斷定,只要印度板的向北漂移俯沖運動不停止,喜馬拉雅山的這種上升運動亦不會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