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與現代藝術
克林金德所持的雙重藝術史觀--藝術史是現實主義趨勢與理想主義趨勢頻繁沖突的歷史——既與蘇聯藝術家的原則有關,又聯系了在此之上的列寧的主張:歷史在每一時刻通過進步與反動這兩種趨勢的斗爭而自我顯現出來。然而,克林金德繼續將這種正統的共產主義傳統與19世紀英國作家、設計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空想社會主義相結合。原文最初是以“當代馬克思主義”系列之一的小冊子出版,標題為“馬克思主義與現代藝術:通向社會現實主義”(倫敦,1943年)。
既定風格的規則與其實際作品之間的區別,類似于哲學或科學體系與系統結構內的具體發現之間的差別。使藝術家或思想家偏離現實的規則或體系無疑次于關注客觀現實的規則或體系。但是,只要想想黑格爾(Hegel)就會意識到,有時候人類理解力的最偉大進步是出自反動的思想體系結構--更確切地說,盡管它是反動的。換言之,藝術風格與哲學體系或科學假設一樣,受歷史條件限制,是短暫的、相對的。但是,如果我們在更寬泛的時代風格(比如希臘式、哥特式等等)的意義上運用這個術語,在藝術史上沒有一種風格的進步是絕對的?茖W批評的任務正是要揭示這些相對、暫時的外殼之下的永恒意義的具體成就。
如果以此觀點來審視藝術史,可以看到現實主義延續不斷的傳統,它始于藝術的萌芽時期(比如舊石器時代的巖畫)并將一直留存到最后,因為它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生產交流--這是生命之本。在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相分離的時候--出現了另一種精神傳統:宗教的或理想主義的藝術。它也將延續下去,直到最終消除勞動差別,即共產主義世界。整個發展過程,即社會出現階級分化的過程,藝術史就是這兩種傳統不停斗爭、相互滲透的歷史。在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這兩種傳統在很大范圍上不斷地重合,也相互影響,從而表現為一定的歷史樣式,像我們所說的“古典的”、“哥特式”、“巴洛克”等風格。馬克思主義藝術史描述的是,首先,兩種相互對立彼此排斥的趨勢之間的絕對斗爭;其次,它們暫時的、有條件的相對聯合--這體現在不同的風格和藝術品之中,并通過各自反映的社會進程來解釋藝術中的這兩個方面。每種風格、每位藝術家和每件藝術品無疑包含著想象,馬克思主義批評正是要揭示出其中反映客觀現實的元素的確切份量。但是,我們應當記住,與將現實精簡為草圖或公式的科學不同,藝術的想象是以無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來反映現實;正是在此意義上,才能欣賞藝術。
現實主義,是藝術家努力反映現實的某些本質和面對生活所提出問題的一種態度,它源自其公共屬性。它反映了創造生活財富的人們的觀點。它是如今唯一能將藝術交還給人民的標準。因為,正如列寧對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1857-1933,德國女權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和共產黨領袖,譯注)所說的:“我們自己對藝術怎么看,這無關緊要;藝術對一個國家--像我們這樣有千百萬人口的國家--中成百上千的人來說意味著什么,這也不是很重要。藝術屬于人民,它應當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之中;它應為民眾所理解和喜愛;它應凝聚民眾的情感、思想與意愿,并使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它應喚醒民眾中的藝術家,激勵他們發展創作。”
一個半世紀以來,商業主義的肆意擴張給我們人民的審美感受力帶來了浩劫,對此有深刻了解的藝術家可能會認為上述目標只是空想。但是,不必絕望,他可以從威廉·莫里斯寫于1879年的話語--它們的出現遠遠早于預示當今大眾藝術復蘇的跡象--獲得信心。
“但是至少我要說,勇敢一點!為了那些在我短暫生命中曾出現的精彩、驚喜與輝煌。
“的確,這是豐富多變的絕妙時刻,即使在疲倦中也在吸納、聚集新的生命;有一天,它們將為艱難跋涉中的人們帶來更美好的事物和更自由的心靈、更明亮的眼睛,讓他們重新獲得美感,并樂在其中。
“同時,倘若這是黑暗的時刻--在許多方面,它們的確如此--至少我們不要像傻瓜和紳士們那樣坐以待斃;面對辛勞,等閑視之,不畏動蕩坎坷;讓我們作好漢,努力工作,以微弱的燭光去籌建我們明天的陽光下的工廠--明天,那個文明的世界,不再有貪婪、紛爭和破壞,將誕生一種嶄新而光榮的藝術,一種出自人民、服務人民的藝術;對創造者和使用者來說,那是一種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