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繪畫及其發展
中華大地,東濱太平洋,西峙昆侖山,北縈流沙廣漠,南鄰佛教諸邦,山川錦繡,氣象萬千。數十萬年前就有先民生患于此,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從遠古的巖畫、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紋,直至現代的水墨畫,千百年來畫壇奇峰迭起,名家輩出,在世界美術史上蔚成大觀,卓然獨立。
中國畫以毛筆、墨、絹紙為主要工具,以線條為其生命,散點透視,造形構圖,賦物以神,故與十五世紀以來以油彩作于布上,注重色彩明暗、講求焦點透視的西洋畫迥然不同。
而且中國畫與其孿生姐妹漢字書法一樣,強調筆墨功夫,皆以毛筆落墨的輕重疾徐,造成線條剛直、柔和、嚴整、飄逸等不同變化;水墨濃淡亦往往隨著畫家情感的渲泄而出現微妙的韻律,色階層次,百態千姿,在宣紙上發揮得尤為淋漓盡致。
中國畫還與詩文相輔相成,互得益彰;與印章珠聯璧合,對應成趣。在文人畫興起的宋元以降,更是詩書畫印、長款短跋溶成一體,寄情感,吐心聲,內涵豐富;或寓意,或象征,充滿哲理,素稱"無聲詩"。
此外,中國卷軸畫的特殊裝裱形式與分門別類,與西洋畫有所不同。東方的文雅含蓄,與西方的生動奔放,特色自具,難分軒輊。誠如畫壇大師潘天壽所說,中國畫與西洋畫宛如兩座并峙的大山,各有高峰,而巍然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