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數字化生存
新媒體藝術及獨立影像這樣一種作品形式或者展覽形式,在這兩年悄悄地或者說自然地發生了,而且越演越烈。大家以前都關注當代藝術中前衛文化藝術的一些現象,像搖滾、文學、行為藝術等等,但目前獨立影像及新媒體這樣一種現象的發生和勢頭,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而且從目前的作者情況來看,基本都是來自不同的行業,可能學藝術的多一點,但也有其他行業的。在全國各地搞獨立影像及新媒體的人以前不僅僅是搞藝術的,還有搞文學、音樂、計算機及各種專業的人,是一個綜合的人群,這個群體在不斷擴大,呈現年齡層越來越小的態勢。這和那些掌握著電腦網絡尖端技術的小黑客族一樣。當然,對于直接參與者來說,可能沒太思考它的發生背景及整個發生的來源,憑著熱情和興趣拿起數碼相機、攝像機,擺弄視頻和音頻,編輯影像、文字、聲音。針對這個現象本身,我們已經感覺到藝術媒體的變化:舊的藝術媒體形式的衰落與過時,新的藝術媒體形式的出現與普及。
媒體的變化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動力,人類文化自產生以來,其媒體形式在本質上表現為不斷抽象化的過程,而這種抽象化是通過兩種基本方式,即圖像和文字來進行的。早期人類文化是以“圖像文化”(二維空間性思維)的形態存在的,但文字(一維線性思維),特別是印刷術產生以后,“文字文化”漸漸發展壯大,并逐步取代圖像文化,成為人類文化的核心,而圖像文化則退居次要地位。這種以文字為主體的文化形態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初。然而,隨著照相術、電影和電視的發明,這種情況發生了急劇變化,圖像文化以新的面目再度興起,并逐漸排擠文字文化,重新上升為人類文化的主要存在的形態。電子數據處理技術的發明和電腦的出現帶來了人類文化形態的“哥白尼”式的轉折,標志著“文字文化”以及所包含的“平面繪畫最終退出歷史舞臺”的進程的開始。在數字化時代,文字及平面圖像日益失去優先地位,電腦屏幕漸漸取代書本、畫布,而成為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數字媒體徹底改變了人的視覺、思維、行為和認識方式,它的全面普及將導致以文字和平面圖像為基本媒介的文化形態讓位于以人工思維和數據處理為基本形態的多媒體影像文化。在未來,以書的形式和平面圖像為主要存在形態的文章和繪畫藝術將徹底消失,文字和繪畫將僅僅成為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的對象,或茶余飯后的消遣:普通人將成為真正的“文盲”,不再去閱讀、書寫和繪畫。未來的文學藝術將完全以多媒體影像方式存在,其構成要素僅僅是數據和代碼。這將徹底改變文學藝術的思維方式,即以文字代碼和平面圖像為基本單位的思維,使藝術創作成為一種數據處理和電腦圖像的制作與合成的特殊方式,一種無窮無盡的圖像制造與合成的游戲或人工智能形式操作的游戲。這樣,文化、藝術進入了數字化生存。你會看到那些運用視頻和音頻的藝術家,再不像以往藝術中的藝術家那樣在畫室里,手握畫筆,攪拌顏料,涂抹著畫布的量子化生存;而是手持數碼相機、錄像機進行現實信息采集,然后坐在電腦設備前,手握鼠標敲著鍵盤,組合著圖像和聲音、文字,操作著數字界面,重新編碼,生成畫面,儲存為數據,復制成光盤,瞬間進入市場及人們家庭的電視機面前。在他們面前,電腦屏幕成了新畫布,數碼儀器成了畫筆和顏料。藝術的數字化生存勢必會對人類的視覺方式和認知習慣、思維和行為方式產生根本的影響。
以往的藝術是由平面媒體形式呈現的,它包括國畫、油畫、版畫、平面設計招貼等等形式。這種媒體形式和新媒體形式相比是兩個界面,以往的藝術是自然的界面,是手工形式或者以手工技藝為手段,它和自然比較貼切,或者是和以往的文明形式(農業文明或者工業文明)相匹配的。進入信息化、數字化社會以后,媒體所使用的語言是數字化語言,我們現在看的、用的、拍的都是數碼形式,而且它們可以同一共享,形成新的交往形式—新媒體藝術界面,因此而終結了過去手工技藝的界面形式。
雖然從數字化的角度來看,國畫、油畫、版畫、平面設計招貼不是當代有效的一種媒體形式,但不一定它就沒用了,它可以作為一種保留媒體、保留的節目來豐富數字化生存的樂趣,就如同家庭里需掛上幾幅山水畫一樣,增加家庭的情味。目前設計界的介質進入了無紙化時代,平面、招貼、包裝逐漸被虛擬電腦這個界面所替代,如果說電腦界面就像我們操作的一張紙、一塊畫布,或者是我們進行藝術創造的那個平臺的話,那么當我們轉入這個平臺的時候,它的語言、它的內容肯定會發生變化。從獨立電影界出現的個人化趨向來看,這樣一種個人化的數字編輯的藝術語言形式,肯定有一種自身的規范,所以它肯定不等于過去的電影形式。過去的電影所編輯的方式是經過一套流水的組織,由導演、演員、道具等很多環節共同來實現一個電影的拍攝,再經后期加工才得以實現,其間需經過眾多的個人。那么現在面對新媒體藝術,我們每個人所拍攝的這種形式,肯定是不同的,它中間的操作過程,個人的感受還有個人即時編輯的這套方式肯定會有一套新的語言和個人化的表現方式和主題方式。過去我們所看的電影是敘事性的,但我們每個人所拍攝制作的電影圖像肯定和這種方式不同,從實驗電影上去看,意大利的導演安冬尼奧尼所拍攝的電影就已經做了個人化嘗試。當然我們每個人的個人表達是不同的,雖然有些地方有接近的方式。從這個角度對目前出現的新媒體現象,急需從藝術語言和它的內容方式作出一種探討,就像架上畫,一幅好的油畫要講究它的語言形式和反映的內容,它所采取的方式,要和平面這種方式相吻合。因此和數字化相吻合的,我們也要找到一種電影語言,比如,整個的拍攝過程,動的畫面,整個的播放過程都可以當成一種語言形式來探討了,這樣我們就擺脫了即定的模式及過去電影的束縛,創造了新電影方式。我覺得這是獨立電影很重要的方面。
新媒體藝術在國外已經發展好幾年,國內才剛剛起步,一些院校紛紛建立了媒體工作室或中心,像中央美院和美國合作,辦了媒體培訓班,全國各地來的學員,美國直接來的培訓人員,有些學員是原來從事前衛藝術的藝術家,把原來純藝術創作視覺上的東西帶進去了,強調視覺語言,強調視覺本身的那種特性,做音頻也非常認真,不像今天有些作品,就是配一些曲調的那種音樂,對聲音和視覺的組合很不負責任,感覺是很不到位的。他們作的聲音并不同于傳統音樂,比如美國的音頻訓練,是訓練你的各種感覺,喜怒哀樂、甜酸苦辣、上下左右的各種感覺,讓你找出相應的一種聲音和它配套,比如,敲打的聲音、摩擦或撕紙的聲音輸入到電腦里進行編輯,控制聲音的那種感覺,和視覺結合傳達語意。
新媒體藝術是多媒體和全媒體,文字、圖像還有聲音,是一個整體,不能不注意文字、不注意聲音或不注意圖像。文字是一種傳達的信息,你如何來做文字還有聲音,聲音不是配一首曲子,不是一首音樂曲子,而是一種有效的聲音傳達你的思想,我們要研究聲音、圖象、文字的語意,它們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多媒體的形式,原來我們不注意這個問題,文字講究一種文學性,圖象講究一種視覺樣態,聲音按著音樂的曲調去定。但作為現在這樣一種方式,它肯定要打破這些形式。所以我們要探討新的形式。音樂的實驗也是這樣,要探討時代的一種聲音,使圖像、文字、聲音在藝術的數字化中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