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的藝術
有人以“橋鄉”來稱呼江南的水鄉,這是因為,江南的橋確實多,而且美,它吸引了無數游人前來觀光,給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一、古橋韻味
紹興素有“水鄉”之美譽,而橋則是紹興水鄉的靈魂所在。橋篷的老農生象與街上行人的絢麗色彩,給這洞洞相連的古橋,添上了古今構通的生活韻味。——古纖道是我國特長型的橋梁之最,它臥伏于西興運河,是蕭紹運河上的一大奇觀,堪稱江南一絕,纖道,初名運道塘,俗稱纖塘路,是背纖人行走的道路。唐代中葉以后,紹興瓷器、絲綢、茶葉、黃酒成為大宗商品被大量運銷外地。纖道就是在急切需要發展水路運輸的情況下,于唐元和年間開始砌筑的。1000多年來,無數肩背纖繩的勞動人民在這條纖道上艱難地拉船行進,鋪就了紹興沉重的歷史。古纖道是古越勞動人民獨創的一種橋路組合的道路,綿延近75公里,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在柯橋至錢清一帶的運河上。兩面臨水的古纖道,多在水深河寬處,其路基是用石條砌成的一個個石墩,高出水面0.5米左右,墩間用三塊長約3米,寬約0.5米的石板平鋪而成橋面,故有“白玉長堤”的美譽。橋為石梁橋,一百多個橋孔,一字排開,好似綿綿不斷的音符,延伸至天際,給人以美的享受。它的美表現在整體上,路、橋、水、船渾然一體,是一幅絕妙的風景畫圖。坐烏篷船徜徉其上,領略水鄉的秀麗風光,頗有“如在鏡中游”之趣。許多藝術家慕名而來,或拍電影,或攝影,或寫生,或體驗生活。1988年,古纖道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纖道上不時會出現一座座橫跨運河的石梁橋或石拱橋。最著名的是太平橋,太平橋建于明代,長約30米,南端為拱橋,北面為九拱梁橋,拱橋與梁橋兩者結合的設計是當初考慮到這樣可節約資金、材料,而且形式優美,有高有低。古人匠心獨用,卻達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這種拱橋與梁橋相結合的多跨橋梁,無論是從哪個角度看都顯得錯落有致、曲折生動。橋上的石欄雕刻,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橋頭石獅對立,栩栩如生,橋上的花紋或似書卷、或似花枝,每面各不相同。連橋洞底面上也刻有花紋。這種精美的石刻再以質樸和實用為特點在古橋中是不多見的,如果說太平橋給人的感覺是靈秀清盈,那么八字橋就顯得古樸凝重多了,——據史料記載,八字橋早在十三世紀初,就已屹立于紹興城內,七百多年過去了,八字橋依然堅固如昔,并且已成為紹興一大景點。八字橋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結構與工藝:面對三街三河四路交錯這樣復雜的交通問題,古代紹興人運用自己的智能建造起這座三向四面落坡的橋,居然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國橋梁專家陳從周稱八字橋為“古代立交橋”。
從這些石橋上你想到了什幺?——這些古老的石橋,它們好像是我們祖輩的化身,從石橋上我們仿佛可以看見祖輩們艱苦創業的影子,它給我們增添了多少美好的回憶與遐想……。
橋的人文景觀更是豐富多彩:1、橋以人名,地以橋名。紹興諸幾西施大橋以西施得名。中國輕紡城柯橋鎮是一個千年古鎮。南有“柯山”,山下流水名“柯水”屬鑒湖水系,流經柯橋江入肖紹運河,匯入處建有一橋,叫“柯橋”,柯橋鎮因該橋而得名。古橋與白墻黑瓦、水鄉的水、烏篷船、青石板路形成典型的水鄉風貌,深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贊賞,攝影、電影、電視、畫家、旅游者紛至沓來,外賓絡繹不絕。柯橋鎮在舊時水上交通十分繁忙,日有“千支撐竿”之稱。目前,柯橋人民繼承前輩的優良傳統,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為建成更富庶美麗的柯橋不斷努力。又如紹興諸幾的楓橋、溫州樂清的虹橋、嘉興海寧的斜橋等等,這些以橋為名的地方經濟都很發達。2、歷代文人墨客千歌萬曲詠古橋。八字橋——古代立交踞古城,千百春秋累累塵。高廈林立時輪轉,新城尚需存古魂。古纖道——纖道古悠悠,纖夫汗幾流。昔日聲已去,殘韻展故赳。楓橋夜泊(蘇州城西寒山寺)——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臥客船。3、生動的橋梁故事流傳了海內外。如杭州的斷橋,其名由來,眾說紛紜,一說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一說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為斷橋;一說古石橋上建有亭,冬日雪霽,橋陽面冰雪消融,橋陰面仍然玉砌銀鋪,從葛嶺遠眺,橋與堤斷之感,得名“斷橋殘雪”。 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為斷橋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現在的斷橋,是一九四一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經修飾。我們佇立橋頭,放眼四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是欣賞西湖雪景之佳地。吸引了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明人洪丞《斷橋閑望》詩云:“閑作步上斷橋頭,到眼無窮勝景收。細柳織煙絲易斷,青屏拂鳥影難留。斜拖一道裙腰繞,橫著千尋境面浮。投者近來忘俗累,眷懷逋客舊風流。”江蘇揚州瘦西湖五亭橋,五亭橋為揚州鹽商迎奉乾隆下江南時特建,橋身上建有5座金碧輝煌的亭子,橋下有12墩,與拱券構成大小不同的15個橋洞,洞洞相通。每逢月夜,各洞俱有一月,可與西湖的三潭印月媲美。滬定橋,長103米,由9根鐵索組成,橋面離水面有幾十丈。紅軍長征時途中有一個驚險的環節——“飛奪瀘定橋”。敵軍在橋對面修筑了堡壘,把架在鐵索上的木板抽去,用機槍瘋狂掃射,封鎖橋面。我們18位紅軍勇士扶著鐵鏈,踏著鐵索,冒著敵人的彈 ,飛奪瀘定橋,使全軍勝利地渡過了大渡河。可以說每座古橋都是一個故事一卷畫,一部史料千古揚。
二、現代的橋:
隨著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世界文化的不斷交流,橋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1、加強了人和自然、建筑和環境相融合的意識。紹興文理學院內的一座橋,主要給予大學生們觀光、休閑,它與建筑、環境相融合加重了大學的校園文化氣氛;杭州小瀛州曲橋,形成園林的曲線美與柔性美,如上海城皇廟里面的九曲橋,園林藝術上有句術語,“步移景異”,這里正是如此;這是公園里常見的一種木頭橋,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具有很濃的裝飾性。這些現代橋和周圍的景物組成一體,形成色彩對比美,構圖美及各種形式的美。——形成整個空間的美。
2、建筑材料的變革。古橋以什么材料為主?古橋是以石板與木頭為主。趙州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橋,由隋朝工匠李春建造,全部用石料砌筑,橋長50.8米,寬9.6米,在橋兩端處有兩個小石券,使橋面坡度平緩,既利于車馬通行,又減少了橋身自重和洪水的沖擊。結構科學合理,造型美觀新穎。蘇州寶帶橋是我國現存古代橋梁中最長的一座多孔聯拱橋,有53孔石拱,全長316、8米,建于唐代元和十一至十四年。相傳是唐代蘇州刺史王仲舒捐寶帶資助修建,人們為紀念王仲舒捐帶建橋的義舉,故取名寶帶橋。然而遠遠望去,長橋也的確像一條玲瓏秀美的玉帶,浮于碧波之上。寶帶橋宏偉壯麗,結構獨特,它用堅硬素雅的金山石建筑,大橋兩端拱腳之間的距離長249.5米,北端引道長23.2米,南端引道長43.6米,橋面寬4.1米,橋的跨徑平均為4.6米。全橋從十三孔開始隆起,至十五孔為最高點,達7.5米,有“ 背連云”之勢。橋堍的兩端原各有一對石獅子,現北端僅存一只。在橋梁建筑史上,如此規模的石拱橋,其橋孔之多,橋身之長,結構之精巧,是不多見的。“瑤臺失落鳳頭釵,玉帶臥水映碧苔,待到中秋明月夜,五十三孔照影來”,中秋賞月是這里最美的勝景。天臺國慶寺的豐干橋,隋朝時建造,橋面全用石頭鋪成的。位于武義縣熟溪鎮的熟溪橋,明萬歷四年重建的形長廊的檐歇山頂木結構屋橋,它增加了避風遮雨的實用功能。那么現代橋以什么材料為主呢?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建筑材料不斷地革新,采用了高強度合金鋼與高強度快干混凝土等等。它們帶給我們新的藝術美感。
3、建筑形式的發展。為適應現代交通,快節奏的生活,(1)、橋向更高、更寬、多層次發展。杭州錢塘江大橋是我國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雙層橋,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八日動工,歷三年零一個月。大橋建成未及三個月,日軍鐵蹄踏上北岸橋頭,國民黨軍隊下令炸毀,直至抗戰勝利后修復通車。該橋由著名橋梁工程師茅以升設計,并主持施工,首次采用氣壓法沉箱掘泥打樁成功。打破了外國人認為此處不可能建橋的預言。為中國人民長了志氣。南京長江大橋,也是一座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鋼桁梁大橋,它連結津浦、滬寧兩鐵路以及蘇南、蘇北的公路,加強了我國南北的聯系。又如立交橋:紹興昌安立交橋建成于1995年,建時為浙江最大立交橋。上海南浦大橋,總投資8、2億元,大橋全長8346米,宛如一條昂首盤旋的巨龍,橫臥在黃浦江上,它使上海圓了“一橋飛架黃浦江”的夢想。主橋是一跨過江的雙塔斜拉橋結構,大橋主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為折線H型,高154米。——現在各城市為方便人們的購物又建造了天橋。以上這些不同形式的現代橋在很大程度上既緩解了交通,同時又提高了人們的辦事速度,還增添了現代城市的景觀。
另外,我們可以看出。(2)橋面形式的不同。古橋橋面:多以一些具象圖案裝飾。獅子形象在古橋橋面中較多出現,如北京的盧溝橋,橋兩側有281根望柱,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歷代雕刻的數目不同的石獅,其中大部分石獅是明、清兩代原物,金代已很少,元代也不多。這些石獅蹲伏起臥,千姿百態,生動逼真,極富變化,是盧溝橋石刻藝術的精品。由于橋上石獅多得叫人無法數清楚,因而北京地區流傳一句歇后語:“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數不清”。1961年,文物工作者采用編號的辦法,共清點出石獅485頭,1984年,又一次核查,查清橋上的石獅多達489頭。古橋橋面還用龍的形象——蘇州周莊的青龍橋石雕,雕刻精致,生動逼真。花卉裝飾橋面:書卷、蘭花、蓮花蓬等等,古橋橋面注重形象的生動性、具體性;現代橋橋面則更多的是以抽象形塊與色塊作裝飾——大小不同的方形、多邊形與圓形、三角形、圓形、不同的線條,現代橋橋面注重點、線、面的抽象性與概括性。這不同的橋面形式反映出不同時期的審美與文化。
三、“橋”的藝術:
橋以其特有的美吸引了許多藝術家前來寫生、創作,現我們來欣賞幾幅“橋”的藝術作品。
水粉畫《老橋》:丁字形水道、石板橋與白墻黑瓦構成了一幅寧靜的水鄉畫面。古元的版畫《水鄉》:白色的墻和一片片黑色的屋頂,還有最顯眼的人物和船只,都像是映像在一面明鏡之中,晃晃悠悠的,是那么的令人陶醉。這是作者對江南水鄉最有感觸的印象與最純真的感情。我們在初中第三冊中已欣賞過他的《黃梅時節家家雨》。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虹橋”:描繪因春潮水泛,一只槽船逆水過橋而引起的驚險場面與橋上人來人往而顯出的喧鬧景象,它是中國古代線描藝術達到最高峰的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
剪紙《柯橋》:石橋采用陰刻與陽刻交錯的剪紙技法,由于橋上的行人與橋的比例反差大故采用剪影的形式,橋下的船只貨物采用水波紋連接畫面,兩岸的民居突出了江南水鄉特有的建筑風格。
傅永達的版畫《漿聲悠悠》:運用青灰色調突出了八字橋的悠久歷史與生活韻味。
金一德的油畫《千人集》:描繪出一個江南水鄉的繁華的集市場面。
橋,不論是古代的橋,還是現代的橋,它們不僅僅給我們帶來交通上的便利,還帶給我們美的享受。橋文化已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色鮮明,它的豐富性和綜合性為世人所驚嘆。我們應為這些橋的藝術而感到驕傲、自豪。激勵自己發奮圖強,建造更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橋藝術,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