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菜肉大餛飩
這是上海最普遍的食品,但是在本地卻不容易找到。大餛飩的餡料有瘦肉、菜心等等,餛飩皮嫩滑、有彈性,比廣東式的云吞結(jié)實。湯底用豬骨和雞骨熬6小時以上。-上海菜肉大餛飩
這是上海最普遍的食品,但是在本地卻不容易找到。大餛飩的餡料有瘦肉、菜心等等,餛飩皮嫩滑、有彈性,比廣東式的云吞結(jié)實。湯底用豬骨和雞骨熬6小時以上。-臭豆腐,我國各地均有。云南所產(chǎn)色澤淡黃,表面有一層酵菌體茸毛,味臭,鮮香適口。鴨油,味腥,鮮香濃郁。兩者結(jié)合,去異存香,別具風(fēng)味,是云南民問酷愛的小吃。臭豆腐,又稱毛豆腐,可能起源于元代。
上海市郊金山縣出產(chǎn)的楓涇丁蹄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它采用黑皮純種“楓涇豬”的蹄子精制而成。這種黑皮豬骨細(xì)皮薄,肥瘦適中。丁蹄煮熟后,外形完整無缺,色澤紅亮,肉嫩質(zhì)細(xì)。熱吃酥而不爛,湯質(zhì)濃而不膩;冷吃噴香可口,另有一番風(fēng)味。
原料配方:雞蛋5千克特制粉2.5千克糯米粉2.5千克白砂糖5千克油豆沙4千克果料800克制作方法:1.將蛋液和白砂糖一起倒入打蛋機(jī)內(nèi)進(jìn)行攪拌,使它充分乳化呈淺黃色泡沫。2.打好蛋液后,及時拌入面粉、糯米粉,拌成均勻的糊狀時,立即停止。
原料:生栗子250克,白糖150克,桂花醬5克 制作過程1.用刀將生栗子表面剞上十字,放入銅鍋中,注入清水,上火煮透(約煮十分鐘),撈出。待晾溫后,剝?nèi)?nèi)外兩層皮,用清水沖洗干凈。
原料:面粉500克,熟豬肉500克,豬肉末150克,豬油50克,冬筍50克,冬菇25克,醬油25克,白糖60克,味精、黃酒、蔥姜各適量。 做法:1、取面粉,用開水燙,揉勻揉透,搓成條,摘成坯,搟皮待用。豬肉蒸熟,配料均切成細(xì)丁。
上海除了濃油醬赤的本幫餐飲,其實最令阿拉上海人引以為豪的因該是上海的各色點心。無論是市井的四大金剛,咸菜泡飯,還是綠波廊里接待西哈努克的鴿蛋圓子、眉毛酥,均是上乘之美味。
中秋一過,月餅這個傳統(tǒng)食品便像“雞肋”一樣很難入口了,老實說月餅真沒什么好吃的,改良了幾年,口味一直讓挑剔的嘴巴嫌棄。吃完月餅,金秋時節(jié)再能吃點什么呢?我腦海中浮起了上海傳統(tǒng)小吃的身影,上哪去吃呢?號稱上海點心“一只鼎”...
又稱光面。民間習(xí)慣稱陰歷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面。開洋蔥油拌面又稱海米蔥油拌面。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上海人稱開洋),與煮熟的面條一起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