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永利文章《唯一的聽眾》讀后感(精選3篇)
岳永利文章《唯一的聽眾》讀后感 篇1
這通過讀了這篇《唯一的聽眾》,我感受到了一種鼓勵的力量是多么的強大,同時也感受到了一位老人美好的心靈。
篇文章講了妹妹覺得“我”拉小提琴夜曲就像在據床腿,他很沮喪,后來去森林里練習小提琴。在一天有一位很有聲望的教授“指點”,使“我”重新拾起希望,最后“我”竟然去文藝晚會上表演……
是什么讓“我”這個“音樂白癡”變成了一位小提琴手?是認為“我”沒有任何天賦的妹妹不,是那位“聾”老人——那個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如果不是她這個有意的“聾”,“我”能重新獲得希望嗎?一個“聾”字拯救了“我”那顆受傷的,沮喪的心靈。
我敬佩那位“聾”教授,是因為教授不僅是“我”唯一的聽眾,更是“我”“心靈的聽眾”!聽著“我”拉著“據床腿”般的小提琴聲,她不光裝作聾子一般,還有非常溫柔的話語來鼓勵“我”:我才想你一定拉的很不錯,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伙子。”多么善良的謊言,多么美麗的心靈呀!
心靈的聽眾,你是沮喪時的微笑,你是氣餒時的鼓勵,你是灰心時的期盼,你是閃爍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啟明星!
岳永利文章《唯一的聽眾》讀后感 篇2
《唯一的聽眾》記敘了作者在一位音樂教授的無聲指導下,由原來的“音樂白癡”成為了一名小提琴手,這看似是天方夜譚的事情,我也從未聽說過白癡能夠成為了不起的人。這在于那位音樂教授——“耳聾”的老人,給予了作者精神上的些許幫助。
雖然我從文章中也了解到,作者并沒有音樂天賦,而作者的父親和妹妹這樣指責他,其實就是在消除作者練琴的信心。如果換成別人,也會喪失前進的動力,會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無法改變事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鼓勵別人,相信別人能夠做得更好。默默的關懷、真誠的幫助、持久的關注、熱情的鼓勵,能夠幫助別人樹立自信心。我們都知道,微笑比威嚴更迷人。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善意的謊言,可以使別人創造奇跡。
“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就在每天早晨。”這是那位“耳聾”老人說的話。這句話打動了作者,其實也打動了我們每個人。因為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這位音樂教授用了詩意般的語言,暗暗告訴了作者,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學習,一定能獲得成功。這難道不是真理么?
為什么老人這小小的舉動,會讓作者在練琴上有了這么大的改變呢?其實,如果我是作者,也會感到高興——雖然這種高興并不是因為自己的琴拉得好而理所當然。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尊,像文中的父親和妹妹那樣,說別人是白癡,這不就是在傷害別人嗎?過去,“我”站得很直,兩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濕透了襯衣。但“我”不會坐在木椅子上練習,而以前會的。這充分表明了那位老人在精神上給予了作者很大的幫助,讓作者有了敢于嘗試的勇氣。
還記得《母親的謊言》一文中,雖然那位孩子知道自己并不是個聰明的孩子,但是由于母親善意的謊言,最終考上了清華大學。這不是一個很好的微笑比威嚴更迷人的例子嗎?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也有很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次競選大隊長的事。盡管我組織同學的能力還很弱,但是張老師卻微笑著給我了一個鍛煉的機會,使我對自己有了信心。
這個故事是著名作家鄭振峰寫的。
讀了這個芬芳的故事,我心里在想:既然指責讓人灰心喪氣,鼓勵使人不斷前進。那么,如果這個世界上都充滿真善美,那么人與人之間才會更加美好,人類才會不斷進步。
岳永利文章《唯一的聽眾》讀后感 篇3
這一天我讀了《唯一的聽眾》這篇文章。讓我懂得了謊言,并不是壞的,因為它里面包含了——善意的謊言。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在家中的家人覺得我是音樂白癡,我很詛喪。在這個時候,我發現了一片小樹林,很幽靜。所以我每天早晨都在這拉小提琴,不過,又詛喪起來了。后來,我發現一位老人正在望著我,我想溜,但是被老人叫住了,她說她是個聾子,讓我繼續拉。我很興奮。后來,我在家里拉琴了,變得越來越自信。就在我給妹妹拉《月光曲》的時候,才得知:這位老奶奶就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取得過無數榮耀……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熱淚盈眶,非常感動。如果那個老人不對作者說她是個聾子,就會讓作者失去信心。這個老人用了善意的謊言讓作者有了信心。其實,每一個都可以做好事情,每一個人都能成功,但是想做好一件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可能會有某個地方出錯,這時候,就需要善意的謊言來鼓舞我們。
想完,我想到了另一個故事:一對新婚夫妻,妻子的手藝不佳,烹飪的菜肴難以下咽,丈夫此時偏要硬著頭皮吃,邊吃邊贊:’味道好極了,”假裝吃的津津有味,這就是夫妻之間善意的謊言,妻子即使知道你說的是謊言,也會樂意接受的 。所以說,善意的謊言人人都會用,都是為了讓對方開心,自信。
“無言的純潔的天真,往往比說話更能打動人心”。這是莎士比亞說的。的確,每個人都會有謊言,善意的謊言。也許這樣,能更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