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后感
我從事教育工作八年時間,一直做班主任。雖然積累了個些工作經驗,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許多困擾。在和同事的接觸中,在和同行的交談中,知道一本書叫《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就像是每一個教師心中的圣經,頗受推崇。今年假期我終于拜讀了此書,從中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在此我就其中一條談談我的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談到如何對待“后進生”的工作時說道: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后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恐怕沒有哪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有那么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主要不是因為他們笨,只是他們把時間多數用在想其他的事情身上。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為了防止遺忘,需要在教過教材后3、4個星期(而一般是3、4個月)就進行鞏固性的練習。對比自己的班級工作,一學期以來,我發現后進生的問題確實是讓我感到十分頭疼的事情,于是我迫切的想從書中得到幫助和啟迪。
首先的一個問題是,究竟后進生是怎么產生的?相信每一個教師一般都會覺得這部分學生永遠是一個最為頭疼的群體,數量不算多,為害卻甚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謂少,但得到的結果卻總不令人滿意,甚至更多的時候往往是徒勞無功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孩子從邁入小學的第一天開始,他就一定是個后進生嗎?我想,這個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們想想造成他們現在這種狀況到底是什么呢?
我們知道,知識如果不能轉化為能力,還不如不學。古人不是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嗎?我們需要學生掌握的很多所謂的知識,除了應付考試,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為什么很多后進生過早地進入社會后,往往后面的發展比某些所謂學校里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后進生的學習興趣究竟是如何一點一滴消失的,他們在學校中每天最感興趣的到底是什么?特別是我們這樣的技校學生。我們如何才能真正走近他們的內心,調動他們內心中的那些積極的因素,活躍他們身上積極的那些細胞。而不僅僅把發展的眼光局限在一些可憐的知識上面?我們應該更重視一些他們想要的東西上。
所以,面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識之士和更多的老師們能在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考慮現在的學生們全部教育的連貫性和階段教育目標的一致性,那么,所謂的后進生應該是另有發展能力的一個可塑群體吧。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在對“后進生”的教育工作中,他總是努力達到這一要求,并且也向所有的教師提出這個建議。用驚奇、贊嘆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小學生伴隨的智力、個性、思維、認知、知識結構、價值觀等表現出幼稚、多變的特點。當他們面前出現某種使他驚奇和贊嘆的東西時,他們的頭腦里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所以我們就要從他們的心里觸發到他們真正的靈魂。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叫費佳的學生。教過他5年——從三年級到七年級。費佳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所以當時會斷定,這孩子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他的意識里,來不及形成關于作為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他的思想剛剛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級里也有和費佳有某種相似之處的孩子,雖然他們的總數不算多。我給這些孩子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搜集來的。其中的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它們的絕大多數并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解答這種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