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史》讀后感
走進歷史的長河中,伴隨著蔡元培對中國教育的開放性思想,認識到康有為、陳獨秀都在某些方面為中國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對于無知,對于歷史從屬于政治的打破,感受到是,在當下生活的每一個點都是向前前行的著的歷史車輪中的一個很小很小的點。“歷史不相信思想,歷史要的是行動”,或許,所有的功過是非,只有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中才能更加顯現(xiàn)。
4為什么禮會成為日本“各安其位”的法寶促進了日本的先行,卻沒有給我國帶來后來強盛?
在閱讀的過程中,這一直是困惑著我的一個問題。當讀到唐朝的大度與教育的自由與紛繁現(xiàn)象之時,感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對于中國的發(fā)展那種無形的推動力量。可是從宋朝開始,到元、明、清,可以看到當時的統(tǒng)治者也都在努力著借助事教育來實現(xiàn)國家的富強與繁榮,但是,又都以維護其統(tǒng)治作為根本。后來,這種思想愈演愈烈,最終導致的是鴉片戰(zhàn)爭的暴發(fā)。當世界已在進行工業(yè)革命時,我們還在拿著大刀背著八股文。
單純站在教育這一方面的理解是狹隘的,但是,可以從一角度看到一斑。
初步看到中國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與荀子的思想,使我對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說嘆服中沉醉。
看完中國教育史,看到現(xiàn)在所實施的各種教育制度,很多都能從祖先那里找到先行的存在,迷惑叢生。不禁在想,中國的教育改革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到底發(fā)展了多少?中國現(xiàn)行的教育改革中必然的不足是什么?
站在書本的角度,站在中國的角度,只能從一個固定的方向來看,走出課本,走出中國,在比較的體系中,或許,會更清晰些。
從迷霧中走來,再向著新的迷霧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