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讀后感
我喜歡反復閱讀同一本書,因此,這就使我的讀書活動變得很像是在重新生
活一次了。一本書里會散發(fā)出氣味,漾溢出歲月所不能帶走的情調與生氣。因此,
即使是長期的讀書生涯也不會使我變成學究。而一個沒有哲學頭腦的人,大量的
閱讀則可能使他感覺混亂,語無倫次。但一個即使沒有哲學頭腦的人,他卻可能
通過閱讀幾本書,便思想敏捷、行動有力、感覺清晰,不會象上述那種人,理性
疲塌、精神不全。
維特根斯坦本人不喜歡閱讀哲學著作,生活中,他更喜歡看美國西部電影、
偵探小說。這種閱讀生活,決定了維特根斯坦不會犯學者的通。疾炱鹪瘩薄
現在,中國學者喜歡寫“西方哲學概觀”,總是從歷史上講,從起源上、演
變上講。這說明他們還沒有能力抓住哲學的根源,便只能以“起源”為一種代用
品了。
“尋根學”與“儒學”糾纏不清,這種學者的情況也是一樣的。
因為他們不能自己思考問題,便只好通過大量的閱讀來取代自己的思考。
從你的讀物中,看看你是什么人,這是評價某個人的一種較為可靠的方法。
還未拜讀,先百度。
首先我得誠實的承認,我不認識維特根斯,甚至在進豆瓣前都不曾聽說。豆瓣給出了9.3的高分,證明它值得一讀。我或許么有這個意志先去詳細了解維特根斯,了解他的每一番成就。我只能找捷徑——百度。以下引自百度。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奧匈帝國的維也納,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是歐洲鋼鐵工業(yè)巨頭,母親萊奧波迪內,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銀行家的女兒。路德維希在八個子女中排行最小,有著四分之三的猶太血統(tǒng),于納粹吞并奧地利后轉入英國籍。(也就是說他什么都不缺,含著金鑰匙長大,他的所有需求都來自于興趣?怎么會有如此廣泛的興趣?他跨越各學科的成就是證明了事在人為,還是證明了人脈的重要?)
教育程度:維特根斯坦自幼跟隨兄姊在家里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結果卻無法使其達到正規(guī)高中的接納標準。直到19xx年(掐指一算,時年已14歲)在通過入學考試后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術著稱的中學學習,與阿道夫·希特勒同學,不過尚未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這兩位重要人物有過任何深入的交往。和一些偉大人物一樣,維特根斯坦在中學的成績并不好,大都處于中下水平,在度過了三年的不愉快后,更帶著高考的落敗離開了這里(他還沒我聰明。I倌曷返戮S希愛好機械與技術,十歲時就制出過一臺簡單實用的縫紉機(這點,我覺得強烈的好奇心和敏銳的觀察力不可缺)。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學,曾經渴望師從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茨曼(波爾茲曼啊,他想從就能從?家庭關系不可缺,不過他能有這信心,值得鼓勵),然而,后者于19xx年自殺,使得維特根斯坦的希望毀于一旦。隨后維特根斯坦又立志成為一名工程師。19xx年維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學習機械工程(時年17歲,我很好奇他進入什么學校學習的機械工程,不會是中國的高職高專吧?在中國,進入高專這種環(huán)境后,斷然不可能還有機會去維多利亞大學)。19xx年(時年19歲),進入英國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攻讀航空工程空氣動力學學位。期間,為了徹底搞清螺旋槳的原理,同時出于對數學基礎的興趣,維特根斯坦閱讀了伯特蘭·羅素與懷特海合寫的《數學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術基礎》(以他之后的數學功底,絕對不可能只是閱讀了,看樣子這家伙上大學的時候非常之刻苦)。在19xx年夏天(時年21歲)拜訪了弗雷格后,維特根斯坦聽從了這位邏輯學家的推薦,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問學于羅素門下,后成為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這場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21歲,他的學士工程空氣動力學學位讀完沒?他可以半道出家至哲學領域,還跟老師成為好友??此人了得,是人格魅力,還是中國俗稱的能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