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字的讀后感十一篇
三百字的讀后感 篇1
今天,我再次閱讀了《凡卡》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個九歲的孩子被爺爺送到城里當學徒,在那沒有人喜歡他,他要挨餓,挨打,挨凍。他寫信想讓爺爺帶他回去,可是信上沒寫清楚收信人地址,信怎能寄出去呢?從中,我看出凡卡的童年是多么悲慘,同時也感受到了俄國沙皇統治制度的黑暗和當時社會的罪惡。
早晨吃一點面包,午餐是稀粥,晚上又是一點面包。我讀到這里,不由自主地想,吃吃這些東西怎么能吃飽呢?我又想起自己,從小到大從未嘗過饑餓的滋味。在學校有老師和同學的關心。
在家里,有爸爸媽媽的愛撫,每天自由自在地學學習、玩耍。這一切凡卡又怎么會感覺得到呢?它覺得待在貧窮的爺爺懷里,總比日日夜夜對著富裕的老板娘好,可是,這只不過是凡卡的夢。他什么時候才能得到幸福呢?
凡卡和我同樣是在這片藍天下,可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其實,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社會的黑暗造成的,在世上還有許多這樣的兒童,像音樂家楊科,他們是多么可憐啊!真心希望全世界人民能手牽手,共同創造一個和平的世界,讓全世界兒童得到幸福,快樂。
我們現在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讀好書,長大后共同創造一個和平、光明的世界。
三百字的讀后感 篇2
今天我讀了雷鋒日記,心中不禁受到了感觸。雷鋒是一位值得全國人民學習的好榜樣。他做好事從不留名。他的戰友經常發現自己換下的臟衣服,準備拿去洗時卻已經洗好了;家里有困難急需用錢時,自己還沒來的急寄錢過去,家里已捎信說錢已收到了。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一切都是雷鋒做的。大家恍然大悟跑去向雷鋒致謝時,他卻淡淡地說:“戰友們,我們都是兄弟,這些事何足掛齒,都是我應該做的。”是啊!雷鋒就是這樣一個人和魯迅先生一樣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可是現實生活中卻沒有多少像雷鋒這樣的人。有一次,我走在大街上。突然,許多人圍在了前面,一陣陣呻吟聲傳過來:“哎喲,哎喲……我上前圍觀,只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著。盡管圍觀的有人很多,但是卻沒有一個人上前去扶起老奶奶。我剛想上前去扶起老奶奶,旁邊的人攔住我說:“小姑娘,你還是不要淌這渾水了吧,只怕到時候有理說不清!蔽要q豫了,內心不停的做著斗爭,到底扶還是不扶。我想:如果怕有理說不清的話,那雷鋒又是怎樣幫助人們的,不管了。我不顧旁人的勸阻,走上前去,我左手握住老奶奶的左手,她的手不停地顫抖著,她手上的老繭像刀子一樣磨得我很痛。她的臉上布滿了皺紋,嘴唇發黑。我將老奶奶扶到板凳上后,轉身將要走,老奶奶喊了一句:“回來!蔽业碾p腿不停地打顫,心想:天哪!她不會是想要訛詐我吧。我膽怯地向老奶奶一步一步的挪去。她一把抓住我的手,這使我更加害怕,淚水在眼眶里打轉,心想:怎么辦,跑不了了。沒想到老奶奶竟然微笑著說:“謝謝你,小姑娘!蔽倚睦飸抑拇笫^終于掉了下來。周圍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也許這掌聲是在贊揚我樂于助人的精神,但更多的是佩服我不畏“碰瓷”的勇氣。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
三百字的讀后感 篇3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為一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范,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后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輯印在這本小書里,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種,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傅雷和傅聰的家書給了我許多啟示。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系,養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為人父母的樂趣,他們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們想過沒有,他們有傅雷那種身教重于言傳的品質嗎?光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好結果嗎?于是孩子嘗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嘗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由于政治運動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和兒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現在,很多家長也爭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這就成了親子教育的典范。說到父子家信,當然,那是本教子為人處世,精研琴藝的凝血之作。記憶中是本薄薄的簡冊,清新素雅。雖屢次再版,但依舊樸實無華,簡練的近文中溢露出濃濃的嚴父之愛。
盡管這札家信的作者和最初的閱者都與我們有世紀之遙,盡管不同時代社會制度下,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實有迥異,盡管如今的出版業為其綴加了更多的商業炒作,但是今天的讀者應該做到的是摒棄這些外在的隔閡和枷鎖,靜讀字里行間的文字深情,一定會受益匪淺。
弗蘭西斯.培根曾說:“人類的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里。”我們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業,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那么,就從這本書開始吧!它將告訴你所有邁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幫助你打開財富的智慧之門,開創你輝煌的人生!
三百字的讀后感 篇4
最近我讀了世界著名兒童文學家科洛迪《木偶奇遇記》一書。它講述了:櫻桃師傅把具有靈氣的木頭送給自己的朋友杰佩托。杰佩托用有靈氣這根木頭做了個木偶,能哭會笑的木偶成為杰佩托的兒子,并取名為皮諾曹。皮諾曹非常淘氣,經常逃學,而且認識了兩個壞朋友,險些被吊死在樹上。幸虧被善良的藍發仙女挽救,并告誡他:如果他聽話就把他變成一個真正的孩子。皮諾曹痛改前非,經過種種磨難終于變成了一個:栗色頭發、天藍色眼睛、精神抖擻而又聰明的少年。
讀完這本書,我心里也有些害怕。因為我從皮諾曹身上也看到了自己不足之處。比如看完《哆唻A夢機器貓》我就也想擁有它,當我不想寫作業時讓它幫我寫。但我讀完這本書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學習并不是為了應付家長、應付老師,是為自己而學,雖然我們在成長路上需要經歷風雨、接受考驗和鍛煉,只要勇于改正缺點和錯誤,就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好孩子。想不勞而獲,永遠就是白日做夢。
書中的仙女多么像我們偉大的父母啊,他們辛勤哺育著我們、教育著我們。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的愛,而我有時卻把父母的忠言忘掉,做起事來很盲目、不是三思而后行。讀完這本書我深深體會到:父母的愛比海深,比天高。書中的皮諾曹的種種經歷和他所受到的懲罰對我來說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訓嗎?
三百字的讀后感 篇5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么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后,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爾細致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復推敲實驗過程與數據,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數據、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昆蟲學家法布爾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巨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后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么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我嘆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独ハx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三百字的讀后感 篇6
提起老舍先生,一定很多人認識他。而他寫的《駱駝祥子》也是一篇家喻戶曉、在世界文壇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的作品。
在《駱駝祥子》這本書中講述的一幫窮苦百姓,就是社會中一群白白被剝削的奴隸。他們在金字塔的底端也試著攀登過、努力過,但不幸的命運和當時社會腐 敗的制度讓他們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白費了。沒有辦法,沒有希望,他們的心慢慢地死了,而他們的肉體也腐爛在淪喪的道德中。
祥子,書中的主人公,正是這蕓蕓勞苦大眾里的典型。雖然祥子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但是他有遠大的理想。他善良淳樸,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買一輛自己的車來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但生活總是和他開玩笑。祥子一次又一次地攢錢,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墒撬换倚,一心一意的干活,為買上一輛車出了許多的血汗。他這樣堅持不懈、勇敢細心的精神十分令我欽佩。
但是,他這一愿望在經過多次挫折后,終于完全被破滅。再加上他的妻子虎妞死與難產,祥子所愛的小福子也離開了人世。從此,祥子憎恨任何人。他染上了惡習,吃喝嫖賭。拉車不勤快了,干脆不拉車。他開始騙錢,借錢不還,甚至為錢出賣別人。祥子徹底墮落成一具行尸走肉。
看到這里,是我十分震驚。一個原本對生活充滿希望,熱愛生活,熱愛北平的人,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后,竟恨透了整個世界!一個原本充滿理想,對生活具有積極和堅韌精神的人,最后竟墮落成一具行尸走肉!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祥子,本可以成為大家贊揚、學習的對象,本可以平平淡淡、安安分分地度過他的一生,可他最終還是失敗了。在那個落后、腐 敗的年代,容不得窮苦百姓過上幸福生活。他們大多人都像祥子一樣,從熱愛生活到對生活感到失望,從一個積極向上的人變成一具行尸走肉。這是多么殘忍的事實!
這部小說里所說的事情,的確離我們現在有幾十年遠,并且也有藝術加工。但文學總是來源于生活的,是千千萬萬百姓生活中的一曲。通過它,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社會的現狀,知道當時百姓的希望曾是那么的渺茫。因為它畢竟就發生在不久前的中國,發生在那個雄雞病危的年代。
雖然祥子曾是一個對生活具有積極和堅韌精神的人,但他始終經不住生活的考驗,失去了生活。俗話說:“路慢慢之遠兮,吾將上下之求索!彼麨楹尾辉賹で笮碌穆,而是成為了社會的人 渣,敗類?他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謀生活呢?
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為他是農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再的打擊。他不知道他今后的生活還會有什么悲劇等待著降臨,他害怕面對。所以,他放棄了,他慢慢墮落了。以至于釀成了書中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后果。這是多么可悲啊。
像祥子這樣的人并不是在舊中國才會出現。在現在這個逐漸繁榮的社會中,也有出現像祥子這樣經不住生活考驗的人。他們所受的災難或許比祥子多,或許只是祥子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伤麄冞是畏懼了。他們經不起生活中的一小點挫折。我說他們是一群膽小的人!
生活中沒有一帆風順的路途,就連嬰兒學走路也會不慎跌倒。可是嬰兒還會自己勇敢地站起來,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直到他們走路不再搖晃,直到他們能夠獨立為止。我們不能被生活中的災難所嚇倒,我們應該有“彈簧精神”,遇強越強。沒有挫折就不叫做生活了。
我也希望老舍先生筆下的這段歷史能使我們國人引以為戒。現在的中國不再是過去那只病危的雄雞了。新中國的社會穩定,經濟也在不斷發展。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不但有書可讀,而且到處都有人維護著,鼓勵著。所以我們不能辜負新中國對我們的期望。至少,我們要學習年輕時的駱駝祥子奮發向上的精神。當然,我們也要學會應變生活中的許多挫折,在生活的磨難中不斷成長,成為一位對社會,對祖國有所貢獻的人!
三百字的讀后感 篇7
前幾天,我讀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罚ㄇ嗌侔妫
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連續八十四天捕不到魚的情況下,他仍然不放棄;當他釣到大魚后,幾天的不眠不休也不能使他放棄那條美麗的大馬林魚;鯊魚來侵食那條魚時,他用盡一切手段與武器來反擊,盡管故事的最后,魚肉全都被鯊魚咬走了,可是什么都休想摧毀他英勇頑強的意志。他仍然擁有勝利,是永恒的勝利者。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崩先说脑捊o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要像他那樣,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決不能半途而廢,只有這樣才會取得成功。
三百字的讀后感 篇8
我讀了許多關于廉潔的故事,我覺得真的很令人感動,特別是對周恩來給我的印象最深。
我來講講周恩來的故事:他曾經說過一句令人感動的話“只要我當,會議廳就不準裝修。”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屏風,這是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有一天,在西花廳開會,突然轉過頭向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說:“錢正英,賀老總告訴我,你們在密云水庫那里修建一個高級的樓,有沒有這回事?”錢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覽館。”說了一句:“沒有想到你們也會辦這種事。”錢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按現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未嚴厲批評,既無紀委處分的威懾,更無丟官的危險,完全可以蒙混過關。但在周偉大人格的感召下,錢回部后,做了一個檢討,把樓無償轉讓給第一機械工業部。
周他不允許裝修會議廳,不許政府人員花錢建高級的樓,他的一生省吃儉用,始終保持著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樸素本色僅僅只有幾套料子服裝他的許多衣服都補了在補,他吃的東西大部分是粗糧這類的,連一粒掉在地上的米也要夾了再夾。周的這種廉潔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百字的讀后感 篇9
《琵琶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本詩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書言事,觸犯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此年秋天與潯陽江上聞人彈琵琶,感傷不已,因此作詩。
作者通過塑造一位備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型形象來抒發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相識”的意旨。敘事層層鋪染,兩條線索相互交織,描寫生動細致,語言明白清理,婉轉通暢。
全詩共分五段。第一段由江邊送客寫起,點出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作了典型環境的描寫和氣氛渲染,為下面人物的出現和情節的展開做了必要的藝術安排。第二段描寫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所創作的藝術境界。詩人熱情的贊揚了琵琶女的精湛藝術才能和動人的藝術效果,為鋪墊人物的身世做了準備。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身世,把樂曲的激憤和人物的不幸統一起來,表達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詩人對她的同情。第四段抒寫對琵琶女的不幸的同情和自己不幸遭貶的抑郁和憤慨,揭示岀詩歌的主題。第五段寫作者重溫琵琶,傷感不已,泣下沾衣。
詩的開篇,以江頭送客、凄愴告別和萩花秋瑟瑟”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寫,勾畫了一幅充滿悲劇氣氛的典型環境。貶謫的抑郁,離別的悲傷,環境的荒寂,景物的凄涼,這種種環境的渲染,構成了詩歌的基調,也為人物的出場,、情節的發展做了準備。接下來先聞其聲,后見其人,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細膩筆法,在人物的遲緩猶豫的動作中,形象的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一個莊重、矜持、內心充滿痛苦的琵琶藝人鮮明的出現在人們面前。
這首詩深刻的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巧,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強烈的批判現實的斗爭精神詩中所表達的憤慨而傷感的情緒不是只個人的,它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具有普遍意義,是這首詩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三百字的讀后感 篇10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完這本書第一感覺好想去阿里啊,哈哈,反正我有。反過來想想,我到底適不適合,或者允不允許呢?錯過了那個時代,那一波潮流,我應該選擇什么?我應該堅持什么呢?
這本書主要以敘事為主,更加身臨其境的把阿里鐵軍的歷史過往較為詳細的敘述了一遍,我比較喜歡這樣的書,讀起來不枯燥,此外它更讓我了解到了阿里鐵軍和阿里剛剛創業時的過程情景。那我就講講我的感受吧,我覺得書中一直再強調的是一種精神,一種阿里人奉行的信仰,一種阿里人覺得值得奉獻自己的價值觀。這種感覺說實話,我很羨慕,我沒有體會過,這種氛圍是怎么樣的?他們當時當地的狀態又是如何?其實作為草根出身的阿里鐵軍,在當時的開疆拓土,有著巨大的困難和阻力,天時地利人和處處不順,但是擁有阿里意志的鐵軍,從戰壕里爬了出來,也收獲了他們應有的回報。正如書中所說阿里人也是在摸索著尋找,尋找他們革命的道路,尋找他們革命的目標和方向,最后他們找到了他們的魂!
我們知道,馬云作為阿里的精神領袖,他給最早的阿里人畫了一個餅,這個餅的內容基本上奠定了阿里的目標和方向,做一家什么樣的公司,公司的發展最終目標是什么?在這種前期類似于傳銷的學習模式和手段下,三個月的時間讓一百大的人充分的"洗腦",當然后面縮減為一個月,但這一個月的培訓也讓我感到很吃驚,他們都講些什么?講價值觀,講信仰,講大環境大趨勢,講阿里的未來,講業務內容,銷售工作和技巧?有什么好講的?能講一個月。貌似大家學習的時間還很有點不夠,但是書中一直強調的鐵軍,確實從這個電子商務黃埔學校畢業的。后來的幾百大,每一屆人都有著校友的情懷,唉,想想真是羨慕嫉妒恨啊。阿里鐵軍是阿里巴巴最開始的前驅者,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或者碰碰運氣的想法加入了阿里鐵軍,然后一發不可收拾,有一個大有可為的事業,有一群如狼似虎的團隊,再有鐵軍的紀律與規則,更有值得你去奉獻自己燃燒自己的企業信仰。你留下來你就是勝利者,你OUT了你就會惋惜悲痛。
阿里最早的"十八羅漢",在被馬云洗腦后,發現了自己愿意上這條船,即使是一條不歸路也義無反顧,他們把這稱為志同道合,我覺得更多的是相信馬云,作為一個先知者真的有點電商里的耶穌,他的徒弟們把他的思念再延伸,再升華,各個發揮自己的長處,形成了一套自有的體系,從一到百,從百到千,阿里人在同樣的基因下,不斷地復制,進化。
當然阿里的成功,誰都不可復制,而且行業也不同,沒有可比性。但是我覺得我看完后,我深刻的感覺到,阿里人的信仰也好,價值觀也罷,那是因為他們覺得值得相信,那么你既然做了選擇,你自己就是最好的信仰,你的價值觀的存在就是你應該堅守的信念!不要在乎外界的干擾,堅持信念克服困難,為了家人和自己也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加油!
三百字的讀后感 篇11
夜闌人靜之時,捧一籍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輕聲閱讀。唇齒輕啟間,心潮起伏,禪意芬芳。
畢淑敏說,人的一生需要為自己修建三間精神的小屋。第一間,盛放我們的愛與恨;第二間,安置我們的事業;第三間,安放我們的自身。有了這三間精神的小屋,我們的心靈才能有了真正的依靠。當柔光輕掠過“第三間小屋”時,寂寥空靈中,飄蕩著悠遠寧靜的思緒。
塵世紛擾,喧囂熙攘。多數人只盤旋在生活的表面,盲目地忙碌著。我們會苦惱于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徘徊于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被諸如此類的迷霧困擾著,漸漸迷失方向,也迷失了自我。時而快樂,時而憂傷;時而上升,時而墜落。大家在意的,往往只是世間萬物的價格,卻常常忘記了那些看不到的價值。沒有了呼吸,再盛大光耀的人生,亦不過是坍塌的高樓,徒留一地瓦礫殘垣。
光影如露,日影如飛。記得有人說過,有些事如果現在不做,就可能一輩子也做不了了。那么,我們能否真正的為自己活一次呢?這個奇妙的念頭,于不經意間嘩然綻放。單單是指你這個個體,這個獨立的生物,抑或是對初三的我們的共勉。
合上書本,驀的,我想,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最后幾個月時,我該如何度過?是絞盡腦汁的糾結于那些爾虞我詐,還是輕輕打開塵封的心靈,想想自己最渴望、最需要的是什么?伴著綿長的回憶,我寫下一條又一條愿望:去彈一次鋼琴;去海邊漫步;出國旅游一次;登珠穆朗瑪峰;街頭唱一次歌;寫一副讓自己滿意的書法作品;學習古箏;堅持健身;為父母洗一次腳,并對他們說一句久違的“我愛你”……
奇怪的是,平日里那些常常糾纏于心,令我們為之煩惱、為之困擾的事,諸如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官場上的明爭暗斗、房子平方米的大小、存折上數字的多少,等等,在生命的清單上,卻是一個也沒有。滾燙的淚,被手中這張沉甸甸的白紙惹下來。
原來,我們一直為之花費心思、花費時間的事,也沒有那么重要啊。而我們所忽略或是耽擱的,在生命最后時刻,才如驚濤駭浪般一涌而出。萬般紛擾霎時間皆如飛塵狂墜,方使得那些迷茫的人兒啊,懸崖勒馬,如夢初醒。
微風悠閑,流云自在。一別塵埃,菩提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