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的解析讀后感1000字高三學生(精選3篇)
夢的解析讀后感1000字高三學生 篇1
雖說本人曾經寫過一篇關于《夢的解析》的讀后感,但只是將該書的大致內容加以概括,并進行議論,并沒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所以我想借這篇讀后感,單獨的談談書中弗洛伊德所提到的關于人格結構的觀點。
《三字經》中說道:“人之初,性本善。”而據我的理解,弗洛伊德的觀點恰恰與其相反。他認為人在幼年時期的思想、本性是邪惡的。而我比較贊同后者的觀點。
首先,需要了解弗洛伊德所認為的人格結構。人格結構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范,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自我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從本我那兒得到滿足,并且手段必須合理合法,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內化道德規范等形成的,其機能主要是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它追求完美,所以它是非現實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這三個部分必須始終是和諧的。
人在剛出生時,超我可以說是不存在的,因為嬰兒沒有受過任何教育,所以調節本我和超我的自我也沒多大用處。所謂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本我便是如此占據了大部分位子。嬰兒在渴、餓、不舒服時會嚎啕大哭,這便是本我的表現。那為什么說嬰兒的本性是邪惡的呢?因為嬰兒“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思想是不被社會所認可和接納的,這種思想與強盜無異,只不過嬰兒沒有成人的行動能力罷了。
當人逐漸成長后,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道德規范,這些無形的束縛在被超我吸收后,超我漸漸強大起來。此時,自我便成了“和事佬”,為了滿足本我的基本需求,又要遵守道德規范,自我就需要在兩者間進行調節,所以人成年之后本性是否善良取決于超我是否強大。簡而言之,本性是靠教育得來的。
中國為何要普及九年制教育,我想其一大原因就是人類是需要不斷地接受教育的,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穩定地發展下去。
夢的解析讀后感1000字高三學生 篇2
暑假期間讀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雖然中有很多地方讀的不是很明白,但是由于我對人的潛意識以及兒童心理比較感興趣,所以還算是堅持讀了下來。
《夢的解析》是一本非常經典的心理書籍,該書開創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理論,被作者本人描述為“理解潛意識心理過程的捷徑。”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夢都是“愿望的滿足”,嘗試用潛意識來解決各部分的沖突。不過,由于潛意識中的信息不受拘束,通常讓人難堪,潛意識中的“稽察者”不允許它未經改變就進入意識。在夢中,潛意識比清醒時放松了此項職責,但是仍然在關注,于是潛意識被扭曲其意義,以通過審查。夢中的形象通常并非它們顯現的樣子,按照弗洛伊德所說,需要用潛意識的結構進行更深的解釋。《夢的解析》第一次告訴曾經無知和充滿疑惑的人們:夢是一個人與自己內心的真實對話,是自己向自己學習的過程,是另外一次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生。在隱蔽的夢境所看見、所感覺到的一切,呼吸、眼淚、痛苦以及歡樂,都并不是沒有意義的。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還認為人在清醒的意識下面,還有一個潛在的心理活動在進行著,這種觀點就是著名的潛意識理論。
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的感受頗多,我原來一直以為夢只是人在睡眠時大腦對白天發生的事情或曾經想到過的事情的反映或重現,或者單純只是莫名其妙的念頭,但閱讀完后我才知道原來夢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它反映了我們人類的欲望或者是本人內心比較渴望的東西,有時甚至是本身最真實的感受的反應。通過《夢的解析》這本書我認識到我們要直面自己的內心,了解最真實的自己,有針對性的調整自身的行為習慣以及考慮問題的方式,不斷的提高和完善自己,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慢慢的對書中的一些理論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學到的一些東西能夠運用到教學的過程中。
夢的解析讀后感1000字高三學生 篇3
初讀夢的解析,整個過程似是一種鍛煉耐力的長跑。四十萬字,佛洛伊德建立起了一個屬于自己的解夢體系,龐大而略顯枯燥。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莫過于弗洛伊德的主旨:夢的內容是在于愿望的達成,其動機在于某種愿望。
1900年以前,有關夢的經典理論都認為,夢是以象征的方式,表明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或將要發生的事物。而弗洛伊德不同意這種看法,他
指出,夢不是什么預卜未來的神諭,而只是做夢的人在不清醒狀態時的精神活動的延續。他明白地提出,夢的內容多數是最近的以及孩提時代的資料,并根據對自己的夢的分析,相信幾乎每一個夢的來源,都是做夢前一天的經驗。也正是因為其創造性的想法,誕生了這部被看作他對心理學最大貢獻的《夢的解析》。
通觀全書,書中的內容主要分為:夢的解析方法,夢是愿望的達成,夢的偽裝,夢的材料與來源,夢的運作及夢程序的心理。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夢都是“愿望的滿足”—嘗試用潛意識來解決各部分的沖突。不過,由于這些愿望不被人的理性所接受,潛意識中的“稽察者”不允許它未經改變就進入意識。所以要經過一系列的偽裝,轉化成不易被察覺的形式通過夢境表達出來。
因此,夢的偽裝造成了解讀的困難。而進行夢的解析時,首先就要破除偽裝,以探究那些藏在偽裝之后的愿望。
如果說快樂的、愉悅的夢境是愿望的達成,那么我們不禁質疑:讓我們感到焦慮甚至恐懼的所謂噩夢又怎么解釋呢?弗洛伊德的回答是:無論怎么不愉快的夢,都不外乎是愿望滿足的一種“變相的改裝”。他認為:一個愿望的未能滿足,其實象征著另一愿望的滿足。因為做夢的人對此愿望有所顧忌,從而使這一愿望只得以另一種改裝的形式來表達。這種新鮮的解釋方法雖然未必能夠得到所有人的贊同,但是不容置疑的是這樣一來他就有了一個“公式”來解釋所有的夢,進而奠定了他在這一領域的領軍地位。
為了破除夢的偽裝,弗洛伊德從夢的檢查入手,先是談到幾個較為普遍的象征形象,進而談到夢的運作,說明夢進行偽裝的四種方法,即凝縮作用、轉移作用、將思想轉化為視覺和二度潤飾。完全破除偽裝后,夢的真實意義便浮出水面,即可達到解夢的意圖。在精神分析治療時,通過解夢亦可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病患,達到對癥下藥的目的。
整本書中,有一個夢的案例讓我印象最深,也正是因為這個案例,讓我對這本書所闡述的原理的真實性更加信任。弗洛伊德說,人們在做關于考試的夢的時候,夢到的往往是自己在為已經通過了的考試感到焦慮和煎熬,而不是夢到未通過的或者將要考的。在高考之后,甚至是進入大學一個學期之后,我仍然會夢到高考之前的情景,并為它感到不安。而讀過《夢的解析》之后,發現人們都是如此,才不再為它感到困惑。
也許有些人并不清楚,弗洛伊德是一個精神病專家,因此當他將精神病人身上的特性推廣到普通人身上時,他的做法讓人很難接受和理解。而這也就引起了大家對他的理論真實性的一種懷疑。而事實上,《夢的解析》是弗洛伊德自己的感性總結,沒有經過任何科學的論證,雖然其中的解釋不乏合理可信之處,但對于講求有科學依據地研究心理學現象的現實情況不符。他在釋夢中的主觀性、任意性和神秘性以及他把人的一切夢的隱義都與夢者潛意識中的本能欲望聯系起來,也略顯牽強。因此,縱然是受人尊崇的大師,也有其不夠完善的一面。
雖然《夢的解析》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瑕不掩瑜,這本書在心理學界中里程碑般的地位不可動搖。它從一個其他人從沒探索過的領域對人們的心理、夢境進行了分析,并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備的系統,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因此,雖然枯燥晦澀,但它仍值得我們沉下心來,靜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