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語文教師》的讀后感(通用5篇)
《致語文教師》的讀后感 篇1
書中的自建倉庫法將自己寫作的教學資料分門別類地積聚起來,以服務于自己的教學與研究。如自己的教學日記,課后反思,親手編寫的賞析文章&&這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一個苦心孤詣的過程、一個面壁十年的過程,定會讓一位腳踏實地的奮斗者化蛹為蝶,脫穎而出。還有精品收藏法、案例分析法、發現命名法等沒,這些都是極有訓練力度的治學方式。
事例典型且引人,文筆通俗而意美,余映潮在文中所闡述的觀點,給我留下了一種理念、一種實踐、一種思索&&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可以去試一試,讓我們的學生也去試一試這些方法,我想定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書讀完了,思索永不會結束,也許才剛剛開始。
《致語文教師》的讀后感 篇2
熟諳課堂教學藝術是一種教學智慧。有人以為,教師不就是教好書,考好試嗎?余映潮說,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有效、高效。在課堂學習中,有豐富的積累。在語言儲存、能力培養、方法養成、情感熏陶、思維培養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科學而切實的訓練,豐厚學生的語文素養,把教材讀厚,把教材教薄。是啊,讓學生會讀課文,老師首先要會讀,讀出含義,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
現在的孩子往往喜歡那些《查理九世》等快餐書。在書店,如此之書總是擺在最顯眼的地方,那里的書也最吸引孩子們,這樣的書我們該用怎樣的態度對待呢?我們如何引導孩子閱讀課外書呢?余映潮說:教材研討是語文老師的第一基本功。讀好教材,細讀、精讀、深讀、活讀、美讀,在研讀教材上達到讀得細膩、讀得深刻、讀得奇美,才能在教學中深入淺出、進退自如、游刃有余,我們才能如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書中有這樣一例,以我讀出了小說的味道為標題,寫一段100字以內的文字,融閱讀、寫作、思維訓練于一體。這設計得是多么靈動啊,似乎讓我們看到了語文教學的魂。
堅持治學,謀求進步,是一種智慧。對教師來說,研究為了治學,研究能讓我們做得更好,為了做得更好,我們應該有優秀的治學方法。
《致語文教師》的讀后感 篇3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總會說,做一名智慧的老師。
那么,怎樣做才能成為智慧的老師,什么才是智慧的教師呢?當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讀余映潮的《致語文教師》,突然有一種感動甚至一種寫的沖動。
余映潮說:我希望每一位語文教師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滿智慧。教師的智慧,初步的詮釋是成長智慧、教學智慧、治學智慧。當我讀到這兒時,不禁感慨成長也有智慧。
耐力是一種成長智慧。余映潮用自己的耐力塑造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堅持著自己的堅持,潛心研究與思考,他總有那么多的事情做。他說,當你面對書桌幾個小時寫不出一個字的時候,當你翻閱大量資料而精疲力竭的時候,你都得平靜地堅持,將生命、時間化為工作中、研究中無數優美的細節。
發展自己是我們每個人真正的大事。我們發展自己了嗎?我們訓練自己了嗎?我們可以自己訓練自己,磨練的嘗試與廣度決定著我們的高度,在業務上追求高度的人,就是奮斗方向正確的人。
我們可以隨時把思想所得變成文字,漸行漸遠,漸行漸深。原來,身為老師有這么多地方需要成長,這么多地方需要發展。
《致語文教師》的讀后感 篇4
幼兒的情緒不穩定、理解能力和注意力正開始發展、機體還比較弱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等一系列問題強烈要求我們幼兒教師要“隨機應變”,最好能擁有像孫悟空般的72 變。幼兒老師一定要擁有四種角色。那就是:
一、生活中的母親
這個世紀的孩子都是在“6+1 ”的環境中長大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全部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從小生活在被關心的氣氛中。所以當一個孩子要從家庭進入幼兒園時,總是有很多的不適應。比如,孩子會覺得幼兒園里關心他的人很少;幼兒園老師的要求很多;幼兒園里不能挑食等等。這些問題攢多了,孩子就會哭著喊著不去幼兒園,就要找媽媽。所以我們幼師首先要讓孩子進園后就像在家一樣感到塌實。那怎樣才能讓孩子在幼兒園里就像在家呢?簡單的想,就是在幼兒園里給他找個“媽媽”。這個媽媽是誰呢?當然,首當其沖的就是幼兒老師,特別是 班主任老師。在接待新幼兒時,我們一定要做到“蹲下來,微笑,溫柔可親的說聲‘你好啊!我是x 老師,你是誰啊?’”這樣的開場白會讓幼兒從第一印象上喜歡老師。接著老師就要開始了解每個幼兒的性格、愛好、興趣、志向等問題了。要讓孩子感到老師很關心自己,甚至他的全部。比如:天冷了,衣服掖好沒?今天情緒不是很好,是不是哪不舒服,還是沒有休息好?午休時被子蓋好沒有等等。特別強調的是對因膽小不敢說話而尿褲子尿床的小朋友,老師一定要拿出更多的細心與溫柔去幫助他。此時的幼兒就如驚弓之鳥,他已經很害羞了,如果老師針對此事強加指責,這名幼兒一定會再也不上幼兒園了。可如果老師拿著干衣服,帶幼兒去臥室里幫他換下濕衣服,并且邊換邊說:“怎么不和老師說呢?你想小便就告訴老師一聲啊,別害怕。不然。弄濕了衣服,會著涼的。下次想小便一定要告訴老師呀!”這樣,膽小的孩子又不傷自尊,還會更加信任和喜歡老師,下次就記得小便的時候叫老師了。幼兒園實行了保教結合,所以幼兒老師就要先從保育著手,讓每個幼兒都能感到幼兒園里也有一個關心他們生活起居的老師媽媽。讓幼兒覺得在幼兒園里就像在家一樣安全塌實。
二、學習中的導師
3 —7 歲幼兒的教育已成為全民關注的問題,人人都知道幼兒教育是我們基礎教育中的基礎。適時的教育與引導可以改變人一生。可難的是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想象力極豐富,而授課內容較廣。我們要在極為有限的時間內讓幼兒接受知識、掌握技能,確實是帶有挑戰性的。我們不但要運用多種教具,更要精心設計多種教法。在我的授課過程中,經常要把自己變成魔術師、故事大王、畫家、演員、舞蹈家、歌手、《十萬個為什么?》等角色,來吸引他們的眼球和注意力。往往經過改變角色的課程,幼兒對知識的吸收會更好!
幼兒喜歡聽故事,對故事有一種白聽不厭的感覺。會講故事的老師往往是幼兒最喜歡的人。當然,講故事也是要講究方法的。直白的念故事并不會吸引幼兒,而繪聲繪色的講故事,再加上自己的表演,幼兒就會歡呼“yeah! ”幼兒通過故事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創造力及模仿能力。因此好的故事就是我們教學中的無形幫手,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有很強的語言功底。首先就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再就是必須理解每個故事的主題;最后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發揮出演員的淺質,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眼神、夸張的動作去營造出故事的氣氛。幼兒的模仿能力和記憶能力非常強,老師只需有感情的講一遍故事,幼兒即可模仿的惟妙惟肖,還會通過故事知道善惡美丑、是非對錯!因此我一直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故事大王”。幼兒喜歡涂鴉,喜歡吵鬧,喜歡歡呼跳躍,喜歡問為什么。作為幼兒老師就要隨時根據他們的喜好去改變教法,這也能起到正遷移的效應。孩子們最愛模仿老師,或許老師的一個無意動作,就激發了某個孩子的淺能。因此老師是幼兒學習的導航系統。
三、游戲中的伙伴
做游戲是幼兒的天性,無論是集體游戲、角色游戲、器械游戲、玩具游戲,孩子們都喜歡。幼兒園就是幼兒游戲的天堂。因為我們都在游戲中學習,學習中游戲,無論課上課下每一個環節都和游戲有關。幼師天天挖空心思的創編各種游戲去迎合幼兒愛玩的天性。當然也要成為他們游戲中的一個伙伴。“大家一起玩”、“快樂一起分享”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游戲中發展個體是我們老師最大的心愿。
四、困難中的朋友
別以為孩子的世界就充滿了歡笑與游戲。其實小小的世界中也會有不順心的事糾纏他們。他們除了需要大人們的愛護關心、幼兒園里的玩伴,更需要一個能聽他們傾訴和給他們幫助的朋友。
這四種角色,當然,每一種角色都不是獨立存在,互不相干的。相反,我們幼兒教師更應該將其溶為一體,時時刻刻、分分秒秒扮演各種角色。提高自身的素質,發揮奇妙的想象力,運用各種角色去贏得幼兒的心。
《致語文教師》的讀后感 篇5
《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中,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林博士,收集了職前教師們回憶的近200個在學生時代所經歷的最不愉悅,且記憶猶新的事件。這些事件,涉及從幼兒園、中小學以及大學的學生生活,包括班級管理、學生活動、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師生交往等等方面。這些事件內容豐富,舉例生動形象,真實反映了教師在教育管理學生中易出現的種種錯誤。讀著這本書,如身臨其境,從所舉教師的錯誤當中,思索著,對照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特別是從這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了學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我們司空見慣的許多教育現象和處理方法,會有所悟、有所省,從而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誤,而給孩子們的成長造成傷害。
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后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助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發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持、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當你用一個手指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優秀的教師,善于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學生其他方面的優點,教師是潛在的動力源,運用社會贊許可以烏棗學生的行為,通情達理的老師會注意黑板禮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上黑板做題時的感受等等。這些閃爍著思想火花的語言,使我們共享卡羅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從而有助于改變自己在教育學生過程中的原型策略和技巧,從而得到發展。
總之,這本書中描述的種種案例,讓我沉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這本書中的分析和策略,讓我如獲珍寶。通過學習這本書,使我享受了卡羅琳博士教學中的智慧和方法,從而有助于我自己在教學中更加完善自己的教育言行和技巧,從而發展自己,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