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找工作經驗(精選3篇)
大學生找工作經驗 篇1
xx月中旬,我才從自己的個人書法展中抽身,開始做簡歷、找信息,一頭扎進求職大軍中。這之前,很多同學早已行動了。雖然起步晚,但如今我已陸續接到了美的公司、格蘭仕集團有限公司和深圳航空公司等單位的offer;叵胍粋多月的求職路,看似順利,艱辛挫折也暗含其中。
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
求職之初,我就結合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優勢,把求職方向定位在營銷類崗位,因為我在主修法律專業的同時,輔修了市場營銷的雙學位,大學期間的社團工作和活動經歷也鍛煉了我與人打交道的能力。
在面試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展示自己的書法特長和實踐能力。在校期間,我曾獲得國家級、省級、校級的各種獎勵40余次,面試時,這些讓我信心十足并與眾不同。在深圳航空公司的面試中,回答完常規問題后,我向面試官展示了自己的一幅書法作品和一本13萬字的科研成果,得到了面試官的連連贊許。當晚8點,我便接到了錄用通知。在參加格蘭仕集團有限公司面試時,一位面試官聽到我練習書法的經歷后,主動詢問相關情況,我抓住這個機會談了很多學習書法的感想,通過展示特長,讓用人單位能夠從更多的角度認識我、了解我。
有針對性地做簡歷
找工作時,一般都會向多個用人單位投遞簡歷,這樣就需要準備多份簡歷。我在設計簡歷時,并不是一個版本投向多家企業,而是針對不同的用人單位做了不同的“文章”。比如在做深圳航空公司的簡歷時,不但研究了該企業的文化,還下載了公司的相關圖片。我用天藍色做簡歷主色調,用該公司飛機的照片代替了我個人的肖像。整個設計符合公司的行業性質和文化取向,并融合了自己積極、樂觀的個性特點。這些設計建立在對企業的了解上,只有多了解目標企業的文化背景和發展歷程等方面的信息,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細節,還是細節
常言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稱心如意的工作崗位也往往不是一兩天就可以贏得的。對大多數人而言,整個求職過程是一場“持久戰”。在此過程中,焦慮、不安、擔憂等各種心理很容易出現。我感到,人一旦浮躁,就很難處理好細節,而求職過程特別是面試環節中,注意細節往往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機會。我在深圳航空公司的面試過程中,曾主動去關上被風吹開的門,這個小小的舉動給用人單位留下了好的印象。在另外一次招聘會現場,一名記者甚至把我當成招聘人員進行采訪。這得益于我常提醒自己注意一言一行,把自己當成職業人士看待的習慣。
求職也是對意志的考驗。很多人在經歷幾次挫折后,往往就會失去信心,開始懷疑自己。我卻不是這樣,用朋友的話說,我屬于“越挫越勇”的那一類人。我不曾懷疑自己的能力,而且相信,上帝在關閉一扇窗的時候,說不定也為你打開了另一扇門。成功屬于有毅力能堅持的人。
記得第一次去參加中山證券的筆試時,題目很專業,我完全找不著北,結果可想而知。但我還是一如既往地用心、堅持。在參加深圳航空公司的面試時,人山人海,我從早上9點一直排到下午5點。參加美的的招聘過程也很曲折,首先是實習被刷下來,后來網申又沒有通過,最后我去招聘會現場投了簡歷,爭取到了機會,并一路努力,通過了面試,拿到了
大學生找工作經驗 篇2
當今流行著一句話“畢業就面臨著失業”,由此可見我國現在的就業形勢是多么的嚴峻,就業前景是多么的堪憂,面對著如此嚴重的就業市場,很多大學生選擇了自救即創業來解決生計,實現夢想。說道創業,就不得不說比爾.蓋茨和戴爾,這兩個人是大學生創業的典型,一個是技術天才,一個是營銷專家。他們的巨大成就吸引無數有創業沖動的大學生躍躍欲試。然而當很多的大學生真正“下海”后,卻發現自己“游”得很累,很難取得預期的成就,這是什么原因呢?又該如何解決這種狀況呢?我認為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待——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
一、從個人因素來談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個人因素所面臨的問題應該是創業中最重要的問題,把個人問題解決好就相當于成功了一大半。我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大問題:第一,資金問題: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資金,再好的創新技術也難以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這一點使得一些商家不愿意和我們合作,更不能與有背景的專業公司相配合,創業艱難在所難免,無疑,資金是學生創業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第二,技術問題:大多數大學生對于自己創業的行業缺乏深度審視,僵硬化的照抄照搬別人的創業方法,沒有自己的創新,對社會和大眾消費缺乏深刻認識,更甚的是許多學生以為上了大學就可以松懈學習,使得自己的專業知識也沒能好好的掌握,到了要工作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懂得真的很少,是大學生創業的通病;第三,經驗缺乏問題:很多大學生都是一畢業就想要創業,但我們在學校里學的是理論知識,還沒能夠很好的運用到實踐中去就要去創業,可想而知在這創業的長征路上會遇到多少的阻礙,有經驗者在創業路上尚且不能夠如魚得水,更何況實踐經驗缺乏的大學生;第四,盲目跟風問題,有追求的大學生要自己出來創業,有很多都是創業目標不明確,盲目的跟從熱門領域,全然不顧自己的專業、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樣一來不僅會遇到專業問題無法解決還會對這一方面沒有熱情,沒有熱情的做一件事是不會成功的。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盡量的克服,首先,大學生可以申請國家的一些貸款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或者是利用大學課余時間做一些兼職來攢一些錢先進行一些小本的創業,這樣一點一點的就可以積累資金了,也可以選擇和同學一起創業,各自拿一些資金就可以減少資金短缺的問題了;其次,就要求大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具備嫻熟的技能,要時刻關注市場的最新動態,掌握消費人群的心里變化,在此基礎上大學生創業者要積極培養創新精神,要敢于求異求新,敢于突破傳統。香港著名實業家曾憲梓說過“做生意要靠創意”,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缺乏創新是很難站穩腳跟的,創新永遠是競爭力的源泉;對于缺少實踐經驗和社會社交經驗這一問題,俞敏洪曾說:“大學生應先就業,積累經驗,學會在人群中間尤其在利益和權力的人群社會中間的生存,還可以思考自己未來創業的專業方向,應該盡可能給孩子們一個沉靜的心態學習,并且讓他們了解社會,未來走上社會去創業,給他們一個良好的時機。我也曾經想過,假如我從北大一畢業出來就創業的話,我現在不知道到哪兒去了,可能尸骨無存了”,我覺得是很有道理的,先積累經驗才能更好地進行自己的創業夢想;最后就要求大學生一切從實踐出發,使創業與自己所學專業合理的結合起來,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走好自己的創業路。此外,創業者自身還應該具備獨立性、進取性、堅韌性、冒險性、樂觀型、艱苦奮斗,要有自信心、恒心、誠心,具有領導性等等,這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所必備的。
二、從社會因素來談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首先是學校,有一些學校雖然有開設創業課程但是模式封閉,內容陳舊,方法途徑單一;在教學模式上,大多數高校創業教育局限在校內和課堂,搞統一的教學計劃,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顯得較為陳舊、封閉;在教學內容上,以專業為中心,以行業為目標,專業面偏窄,知識結構單一;這就使得學生對創業不是很了解,沒有得到鍛煉;因此,學校應該加大對這方面的重視,讓學生提前了解創業知識,以便更好地創業;還有就是大學生創業缺乏一條引導創業的“綠色通道”,所以,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出臺相關激勵、扶持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政府和社會應該建立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創業型人才、扶持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的有效工作機制;有關方面應建立一項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創業計劃。
結語:對于正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的大學生來說,必須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自主創業,在自主創業的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才能更好地實現創業夢想,創造出自己的一番事業,個人因素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要持之以恒,堅持下去克服種種困難,并且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才能在創業的長征路上更好的走下去,相信將來在創業的道路上會看到更多的成功大學生的風采。
大學生找工作經驗 篇3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湖北師范學院附近、市中心的天橋上、人民廣場和南京路等地方,擺客們開始將各種各樣的服飾衣帽、小飾品等小玩意兒等擺上攤位,拉開了黃石夜生活的一角。
東二門附近一個燈光不算明亮的角落里,一張擺著“貼膜”字樣的凳子后面,坐著一個穿著白色裙子的學生妹子,她手里還拿著自己白天上課的書,就著一盞小臺燈,靜靜地看著路邊來來往往的人。與周圍的熱鬧景象有點不太相符。據筆者現場觀察,擺客們都以年輕斯文的帥哥靚女居多,在這些“擺客”中,還洋溢著學生氣息的大學生成了一種特別的風景,他們所擺賣的商品也以時尚靚麗個性鮮明的小飾品等為主,其中不少是款式新穎時尚的新品。與其他商販不同,年輕的擺客們做起生意更講原則,不盲目降價,只是享受過程和經驗積累。
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幾乎所有擺客擺賣的商品,都是以自己熟悉或喜歡的商品為主。比如就有兩個女生結伴一起出售自己喜歡的小飾品小掛件,還有一些閃亮的耳釘,五顏六色的指甲油,以及自己制作的蝴蝶結發夾。這兩個女生是湖北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的,她們由于平時課業比較少,出門擺個地攤可以讓自己更近地接觸社會,投入少,風險低,雖然收益不大但是學到了許多在校園里面學不到的知識。
“擺客”,專指以年輕白領和大學生為主體的愛好擺攤的一群人。
“擺客族”每天汗流浹背地吆喝,但收入微薄,在很多人眼里,這樣的生意不值得做,在學生“練攤兒族”看來,錢不是他們首要考慮的因素,擺地攤的經驗對于他們這些想創業的大學生來說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目前,全國各地都有大學生在擺地攤,還有“大學生地攤聯盟”等專門網站,“中國地攤網”上也多了一個“大學生地攤族”的類別。事實上,絕大多數大學生擺地攤都與創業實踐脫不了干系。
一則針對大學生擺攤者的調查顯示,近70%的人認為,大學生創業的最大障礙在于“資金不足,沒有好的創業方向”和“經驗不夠,缺乏社會關系”。他們在擺地攤的過程中,學到不少和顧客打交道的方法,這些在校園里是學不到的。擺地攤雖然容易起家,但是利潤比較低,長期堅持下來的大學生并不多。很多一開始滿懷激情的大學生擺地攤沒多久,就因為種種原因半途而廢。
同樣來自湖北師范學院的張同學,是物理與電子信息專業大三的學生,他有一個自己的小攤位,主要出售鑰匙扣還有各種各樣的帽子。張同學表示“練攤兒”可以“練膽兒”,擺地攤必須要接觸做生意的基本流程,進什么貨、賣什么貨要做好前期的市場調研,地攤擺在哪里要做好選擇,進貨之前要進行成本核算,進貨的質量、價格、渠道要把好關,要了解其他同類商品的價格,怎樣與對手競爭同時保證利潤等,這些都是創業經驗的積累。
張同學分析,學生興起擺地攤熱,是一種草根創業的體現。擺地攤既可以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為將來走入社會工作積累經驗,還可以掙些生活費。此外,提前獲得社會經驗,對學習和參加工作都是基礎準備,學校和社會應該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
“總之,我一直認為,趁著現在年紀還小,多接觸一下社會,多學學生活中的苦與累,這對以后的發展是有好處的,這也算是對自己的鍛煉吧,擺攤雖小,但包含了做生意當中的點點滴滴,就當做是一種體驗吧。”張同學如是說。
為什么擺地攤兒在大學生中這么受歡迎?筆者認為,這與黃石市逐漸發展的商業化以及大學生熱愛自由,勇于冒險以及對新鮮事物的高昂的熱情密不可分。
大學生擺地攤的現象曾經一度成為茶肆飯后的焦點。很多人覺得大學生創業就應該腳踏實地,從社會最低層的工作做起,積累工作經驗,增加社會閱歷。更何況學生還沒有固定收入,貿然把資金投入是很容易打水漂的,而擺地攤資金投入少,方便管理,工作時間有彈性的特點似乎都專為大學生量身打造。當然,也有很多人出于影響市容和擺地攤分散學生學習的注意力為由,對大學生擺地攤兒并不持一種看好的態度并且摒棄著這種特殊的“行業”。
隨著社會的發展,擺地攤兒的人們也有了自己順應潮流的名號——“擺客”。地攤,以它自己獨有的方式存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如今已經已經沒有多少人去嘲笑或者看不起這一群敢于拼搏、努力奮進、與命運抗爭的年輕人了。社會給他們更多的是贊許,而地攤文化也在這些“天子驕子”的極力烘托下綻放著光彩。擺客們擺的不再只是地攤,而是一種屬于年輕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