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第二條經驗時,閻教授說對孩子的學習平時一般不管,只在放學前或開學時找孩子交交心,過問一下孩子的成績或成長情況,幫孩子找找差距、理理思路、做做計劃。他說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了,你總圍著他嘮叨,只會引起反感,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只管住大事,小事任其放縱。孩子該經歷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經歷好了,即使是犯點小錯,走點彎路,對他們成長不無好處。也許教訓越深刻,記憶越牢固,以后出錯的幾率就越少。我信然!
當閻教授說到第三條經驗時,他講了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這就是在他兒子讀小學的時候,他發現兒子數學考試成績很差。但當問到孩子時,孩子又都會。成績差的原因是做題不認真,習慣不好。于是,閻教授每天給兒子出十個題目,要孩子做。他不是教孩子做練習,而是幫助孩子養成認真、細致、嚴謹,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他說,開始時十道題要錯七八道,后來就慢慢減少了,最后,即使不允許兒子用鉛筆,只能用鋼筆做題,兒子也基本不出差錯了。也就通過三個月的訓練,孩子的數學成績一下子由班上倒數第二三名變為了班上前一、二名。他說,這個時候就不用管孩子了,這個時候孩子有興趣和成就感了,可以不用揚鞭自奮蹄了!所以,閻教授十分看重和推崇養成教育。
這確實是經驗之談。所謂養成教育,其實就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詳細說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通過訓練、嚴格管理等種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質,最終養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我們很多家長往往忽視孩子的習慣,有的甚至把孩子的不良習慣當笑料或故事,不無自豪地講述給朋友們聽。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好習慣常常讓人受益終生,壞習慣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而習慣又是養成教育的產物,它往往起源于一些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和小動作,這些小事或小動作一旦反復出現,建立條件反射,形成習慣,就蘊含著足以改變一個人命運的巨大能量。
記得曾經看到過一部電影,里面有個情節,有一個理發的師傅教徒弟理光頭。開始時在冬瓜上練習,用理發刀刮冬瓜皮來模仿理光頭。徒弟每次練習時,一旦師傅喊他,他就順勢把理發刀往冬瓜上一扎。后來徒弟出師。師傅要徒弟給顧客理光頭,剛理不久,師傅便喊他有事,結果他照例把理發刀往顧客頭上一扎。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壞習慣常常使人們與幸運失之交臂,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我曾經在一篇隨筆中談到,我在讀中學時遇到過一位很好的數學老師。他為了讓我們養成不胡亂涂改、保持卷容整潔的習慣,他采取的方法是改變考試評分標準。如果題目全部做對,但卷容不整、涂改較多,只給50分,如果卷容整潔,題目沒有作對,可以得85分;只有在卷容整潔和題目全對的情況下才能得滿分。他對卷容的要求不僅僅是干凈、不亂涂改,更主要的是規范。比如,解方程,其下一個等號必須與上一個等號對齊;劃坐標,其縱、橫兩軸上的箭頭是決不容許劃成單書名號的,只能伴著兩軸劃得像書上一樣才能得卷容分。本來,我們一幫同學做事都很毛躁,也不那么注意規范,就因為他一個學期的引導,我們都改變了過去的壞習慣。別人怎樣,我不清楚,我是將當年這位老師教給我們的規范、整潔、細致的作風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且感到終生受益。而每當我看到現在的孩子用不干膠、改正液涂改作業時,我就憶起當年老師的教誨,暗自慶幸當年遇到了一個好師長!
所以,當閻教授談到要重視孩子的養成教育時,我是很有同感,十分贊成。閻教授的答復只有幾分鐘,但我卻拉拉扯扯寫了這么多,原因是我覺得他的這些經驗十分寶貴,也很容易操作,值得推廣。但愿能給朋友們一些幫助。
※本文作者:云夢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