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菊村
從黑井歸來已三個月了,黑井那古樸殘缺的美一直在我的腦海中跳躍,使我不得不提起筆來。
黑井鎮,地處龍川江河谷,是一個依山沿江而建的古鎮,被稱為明清時代的活化石。古鎮有三條主要的街道,全是清一色的古建筑,街道極為狹窄,地板全由紅砂石鋪就,據說店鋪老板的長煙桿伸出就可以向街對面的人家借火。沿龍川江一側的街區沿江邊而建,一些房屋的腳伸在江中,成了吊腳樓。漫步在石板路上,看著深深淺淺的馬蹄窩,思潮像龍川江水一樣,滾滾而來。遙想黑井當年,由于鹽貴如金,數不清的華屋美廈、寺廟宮殿在這彈丸之地拔地而起,成千上萬的馱鹽馬幫和鹵水挑夫絡繹不絕地進出黑井,這里商賈云集、人喊馬嘶,熱鬧非凡,煙館、酒館、商鋪、戲院、春樓、馬店是何等的熱鬧。透過歷史的蒙塵,黑井在向人們訴說著昔日的繁榮與輝煌。
追溯黑井的由來,據說東漢年間,有一彝女李阿召在山間放牛,因丟失了牛,數日后,在一口井邊找到了這頭牛,但牛已長得很肥碩,并且牛舔地出鹽。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遂將此地取名為"黑牛鹽井",后稱"黑井"。
自從鹽的發現和開采,黑井便成了一個聞名遐邇的地方。因為鹽,黑井便有了“煮井壘銀高玉碧,敲詩賭酒小梁園”的風雅。昔日黑井由于鹽的經濟地位較高,封建中央政權在這里建制,四方客商向這里匯集,各種文化向這里滲透,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與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體系。在明清兩代,黑井鹽曾創下了年稅十八萬兩白銀的記錄,約占當年云南稅收總額的64%,清朝中葉占50%,清末民初尚占46%,由此不難想見當年的黑井是何等的顯赫。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黑井在整個云南的財政賦稅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富可敵省"的滇中經濟重鎮,從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昔日的黑井,不但經濟發達,而且文化昌盛,據記載,僅明清兩代,就有13人中進士。元明清三代,在黑井這塊兩山對峙的“夾皮溝”里,就建蓋庵堂寺廟56座、文筆塔5座,還留下了不少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碑和古墓群。千百年來,黑井因鹽而興,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化的生產工藝令原始的古法制鹽方式失去了其存在的實用價值,黑井亦因鹽而衰,無奈中便成為一座“失落的古鹽都”,成為了一座彌足珍貴的古鹽文化博物館。
五月,黑井已是萬木蔥綠了,由于地處龍川江河谷,這里的季節比其它地方要來得早。在黑井,首先使我近距離觀察最為細致的是我們住的客棧院子里的幾株石榴樹,在石榴樹淺綠的新葉上,你不僅感覺到勃勃的生機和濃濃的春意還有初夏的氣息,石榴樹葉的綠是一種油亮的綠,一種碧翠的綠,一種躍眼的綠。火紅的石榴花如繁星一樣點綴在油綠綠的濃蔭里,或開口大笑,或含情脈脈。坐在石榴樹下,倒一杯清茶,抬頭看樹,藍天上流動的白云使陽光忽明忽暗,石榴樹葉也在深淺的綠色中變幻著自己的色彩,使人心曠神怡。
走進黑井,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屹立在五馬橋橋頭的一座紅砂石牌坊-“節孝總坊”, 這座雄偉高大的石牌坊為四柱三門,全是石質榫鉚結構。是光緒二十七年,經皇上欽準恩賜,黑井、瑯井、元永井的灶紳捐資打造的“三井”八十七位“貞女”的“節孝總坊”,牌坊上方中央雕刻著精美的皇上圣旨“玉璽旌表”, 左門書“霜筠”,右門書“雪操”,石柱上雕刻著文人騷客的詩句,贊頌寡婦們生前忠于亡夫,永不改嫁的操守,“節孝總坊”最獨特的是牌坊上方兩邊飛緣上的石雕鳳凰壓在龍的上面,這是大清帝國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時代特征。牌坊上還雕有“牛郎織女”、“大舜耕地”、“二十四孝”、“唐僧取經”、“八仙過海”等圖案。該牌坊從規模和華美程度看,在云南是很少見的。
※本文作者: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