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分水嶺,是內地通往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早在漢代,這里就已成為中國“絲綢輔道”的重要驛站。至唐代,這里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大唐文成、金成兩位公主為和親,相隔70年別從這兒赴吐蕃聯姻。從古到今美麗的傳說始終與這傳載著漢藏往來與互市貿易的紐帶相形相伴。我們下車徒步走向日月山,美麗的文成公主的漢白玉雕像就在前方,我們的心情都有點不平靜。一幫守候于此的青海藏民圍住了我們,懷中每人還抱一個純白的小羊羔,問清來意原來是想和我們這些遠方的客人合影的。幸好導游明白這兒的行情,在一陣討價還價之后孩子們每人抱只羊羔而我們則騎著牦牛,大家在一片呼叫聲中完成任務。七月的日月山雖說天高氣爽,可是透過涼風使人感覺到高原的紫外線的確是讓我們最頭疼的。一把美麗的紫紗傘也擋不住它的毒辣。緩步來到文成公主的雕塑前,導游已經娓娓道來:日月山位于湟原縣南部與共和縣交界處,海拔最高點為4877米,唐代稱為“赤嶺”,因山頂沙土赤紅而得名。它屬于拉脊山脈的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群加,綿延數十里。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區和牧區的自然分界線;每年這個時候,山坡上綠草如茵,野花燦爛,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關于日月山的傳說有很多,導游給我們講得是比較感人的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
相傳,唐太宗為了漢藏人民世代和好,將自己的宗室女兒文成公主許配給了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夏王李道宗、藏相祿東贊陪同,從京都長安一路西行,來到了日月山,當公主登上山頂時思鄉的情緒紛至沓來,不禁心潮起伏,潸然淚下,唐太宗聽說公主懷鄉思親,不肯西進,為替女兒解愁,特意鑄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寶鏡送上此山,說是如果公主想家,打開寶鏡,可以從中看到家鄉父母、故里山河,護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見到親人,思故不進,便暗中將日月寶鏡換成了石刻日月鏡,公主拿起鏡子來看,怎么也看不到長安城里的父母,以為是父皇薄情而有意欺騙她。于是,一氣之下,將石鏡拋棄山頭,毅然西進,后來人們便把赤嶺改名為日月山;唐代開元年間,唐王朝和吐蕃王國還在日月山頂樹立過漢藏和好碑,藏漢兩族以日月山為界,和睦相處,并把日月山作為茶馬互市之地。聽完導游的講述,再看這輕靈的山峰,竟多了一份千百年來縈繞的惆悵。輕風吹過,繞過峰巒,幾千年前的美麗傳說依然打動了我的心。七月的日月山頂依稀可見未化的冰雪,身處頂峰極目遠視,天山相接,這是一種怎樣的壯麗呢?
其實日月山的地貌環境與整個青藏高原相比并不險峻,然而從古至今,這里卻因唐朝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遠嫁吐蕃都途經此地而早已名揚莽莽雪域,千古佳話令所有過往的行人都在在此停留并登此山去追尋當年文成公主過路時留下的蹤影,都想一睹當年漢藏聯姻中的偉大女子的漢白玉雕像的神韻......
沿青藏線行走到青海湖,日月山與倒淌河是必經的重要驛站.這里不僅僅是青藏高原與內地的分水嶺,還是文成公主進藏時所走過的路線。因而,日月山、倒淌河是縱貫青藏高原沿線各地環境中文化含量與歷史底蘊最厚的承載地之一。而日月山流露出的到處是蒼涼的粗獷和壯美,這也是我喜歡日月山的一個最獨特的理由。
坐車繞過了倒淌河,那也是一座相傳文成公主將寶鏡拋下山頂后,傷心地淚如雨下匯成了河,就成了現在的倒淌河。美麗的故事中雖然有傳說的憂傷,可是而今的我們卻聽得是津津有味,若不是當年公主遠嫁,唐太宗準備了各種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藥物、蠶種、谷種等作為嫁妝,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一片美景也許不是現在的這種了。穿過倒淌河進入眼簾的是一片金燦燦的油菜花地,那兒將有我更多的夢想,青海湖的影子也漸漸地進入了我的視線......
※本文作者:飛雪銀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