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草動蕩滿天
風聲凄厲伴鶴淚
心即使浪漫似煙
風沙掩面愿躺下睡
不必親近在這天
不想今后獨濺淚
心即使欲望掛牽
不敢將烈焰再撥起燃燒身軀
獨舞疲倦倦看蒼生也倦
懼怕中葬身無情深淵
獨舞凌亂亂叫吼心更亂
懼怕中這地靜聽天怨
風吹草動蕩滿天
風聲凄厲伴鶴淚
心即使浪漫似煙
風沙將萬念也變灰縈繞不退
獨舞疲倦倦看蒼生也倦
懼怕中葬身無情深淵
獨舞凌亂亂叫吼心更亂
在哪天這地悠然共對
自困疲倦倦看蒼生也倦
懼怕中葬身無情深淵
自困凌亂
亂叫吼心更亂
懼怕中這地夢已失去
一只小小的破音箱傳出了很多年前的聲音。在這個格外安靜的冬日午后,居然讓人心生剎那恍惚。黃耀明和劉以達。當妖冶遇到渾厚,會是這樣一種讓人感動的蒼涼共和。獨舞疲倦,倦看蒼生也倦。很久以前被自己很矯情地引用的一句話。現在依然留有余溫。
窗外有明亮陽光和城市的嘈雜。眼睛和臉上皮膚感覺嚴重缺水干燥。手指寂寞。
昨晚上本來極有興致地看“同一首歌”,誰知聽不過四五首卻已酣睡。看著那些在臺上電光十足流光溢彩的藝人們和臺下那些瘋狂的年輕歌迷們,一同演化著那些所謂的音樂,只感嚼蠟。真的很懷念那些真正歌唱的人。也許是自己真的老了,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所謂的時尚,注定今后與己無緣。
而在很多年前,其實也不過十幾年,自己也曾那樣地感受著流行,感受著音樂。
最早應該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算起了吧。那時家里一只中型的雙卡收錄機,讀初中的哥哥會買來一些磁帶。在那個鄉村小院里,會響起毛阿敏、韋唯等人的聲音。一直記得中午放學后,母親在灶前忙碌,通常是煮面條。我站在臺階上,聽著那首《亞洲雄風》。正午的陽光正好游移到石階上,映著熱騰騰剛出鍋的面條熱氣。總是記得這個場景。
還有從堂姐那里聽到的鄧麗君。那次跟她一起去走親戚,一路上她一直教我唱《小城故事》。遙遠的路程因此充滿了美感。記得路過一個池塘,還有一片空曠的墓地。那是一個冬日,路上有積雪和薄冰。堂姐的聲音婉轉而嘹亮。
幾乎是同一時段吧,是杭天琪的《信天游》、《黃土高坡》等之類。還有流行于鄉鎮的遲志強。《大海啊故鄉》、《軍港之夜》、《媽媽的吻》等等。
上了初中,大哥在鎮上讀高中,帶回來一些稍稍前沿的流行音樂。邰正宵《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周華健《花心》、李春波《小芳》、張育恒《梅花三弄》、《再回首》、孟庭葦《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風中有朵雨作的云》、蘇芮《牽手》、毛寧、楊鈺瑩等。記得那時候每每放假在家,白日里隨父母去地里干活,晚上回來急急地洗漱完畢,便鉆進自己的房間,扭亮燈,打開隨身聽,隨意翻一本閑書。那是一天下來最好的慰藉和期盼。
后來,離開了家去了省城。接觸到不同的朋友。同時也接觸了不同的音樂。漸漸對民樂起了興趣。還有寶麗金旗下的歌手們。朱樺、林憶蓮、陳百強、蔡國權、徐小鳳、蔡琴、羅大佑、達明一派等等,這是真正八十年代流行音樂的巔峰時期。還有國內的王菲。那首《棋子》,從豆那里學會,從此便深刻。
還有周艷泓的一張專輯。記得里面很多她本人填詞演唱的歌曲。一個真正的才女。《吉婭想家》、《出塞曲》等。
再后來,知道了許美靜、黃磊、莫文蔚等,聽電臺的音樂頻道,關注各個音樂排行榜,接觸流行資訊。還有一些曇花一現的歌者。
工作后,因為起初的艱難,幾乎沒有什么心情去聽音樂了。那段日子唯一印象深刻的是那首《你的樣子》。林志炫版本的。同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個人在小小租住房的平臺上,看著樓下街道中骯臟而深積的雪,呵氣成霜捉襟見肘。然后就聽到這首歌。頓時無法自抑。那段歲月。那些人。憔悴難對滿面羞,不堪回首憶舊游。
然后遠赴異地。經歷人生的一個轉折,最初的生澀中,自然來不及關照音樂。等到有了時間,有了心情,聽得最多的是王菲。
※本文作者:一人的雙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