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法則
【拆拼法】
在楹聯創作中,將楹聯中的漢字的形體分拆或合并,巧妙地制作聯語的一種方法叫拆拼法。用拆拼法制作的聯語,既要保持楹聯原有的對仗特點,又要受所拆拼的字的形體結構的嚴格約束,因而在制作時有一定難度。但是制得好的拆拼楹聯,能使語言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有如用拆拼法所制作的謎語一樣,富于趣味性。好的拆拼楹聯實有畫龍點睛之妙,從而使聯語達到某種特殊的藝術效果。如: 張長弓,騎奇馬,單戈獨戰;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上聯拆拼“張、騎、戰”三字,下聯拆拼“嫁、孕、甥”三字,分別表現了馳騁疆場和兒女情長的兩種場面,富于趣味性和藝術魅力。又如: 凍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 分瓜切片,豎八刀,橫七刀。 這副楹聯的上聯拆“凍、灑”二字,下聯拆“分、切”二字,從這些字的構造、方位去展開描寫,使整副楹聯富于謎味和情趣。再如: 鳥入風中,啄去蟲而為鳯; 馬來蘆畔,吃盡草以成驢。 上聯似是說鳥吃蟲后變為鳳,馬吃草后變成驢,初覽此聯,給人以離奇之感,細細品味作者在拆字拼字上巧妙手法,則會有全聯既具哲理又富情趣之感。還有的拆拼楹聯,用在特定場合,分拆離合,頗費匠心。如: 本非正人,裝作雷公模樣,卻少三分面目; 慣開私卯,會打銀子主意,絕無一點良心。 相傳清朝同治年間,四川某縣縣官姓柳名儒卿者,欺上瞞下,橫行不法,人稱其為“柳剝皮”。有人便用他的名字作了這樣一副拆拼式楹聯送給他。上聯拆隱“儒”字,因為“儒”字可拆為“亻、雨、而”三部分:“亻”——非正人,雨——裝作雷公模樣,而——卻少三分面目(面去三為而);下聯拆隱“卿”字,“卿”字可拆為“卯、艮”兩部分,“卯”——慣開私卯,“艮”——絕無一點良心(良去點與艮近似)。借對“儒卿”二字的拆析與描劃,貶斥“儒卿”的陰險歹毒,字字句句鞭撻入里。這副楹聯既是一則謎語,也是拆拼聯中的絕妙之作。
【加減法】
由于某種需要,將某副楹聯的上下聯增加或減少一些字詞或筆劃組成新的楹聯,這種制聯方法叫做加減法。這種作聯的方法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時常出現,常見的有:
1.加字 又稱續字。傳說有一年除夕王羲之連續寫了多副春聯均被人揭走,最后撰一聯貼于門上: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因聯語不吉利才沒有被人揭走,晚上王羲之又在上下聯后各添三字,大家在春節早上見到的春聯就變成了: 福無雙至今日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還有一個傳說。明朝才子解縉未成名時,住所與一富翁家的竹林相對。除夕,他在門上貼了一副春聯: 門對千根竹; 家藏萬卷書。 富翁見狀大怒,便令家人將竹子砍掉。解縉自知其意,便在上下聯各添一字: 門對千根竹短; 家藏萬卷書長。 富翁見之,更加惱火,干脆把竹根也刨掉了,解縉只覺好笑,便把楹聯又添二字: 門對千根竹短無; 家藏萬卷書長有。 任憑富翁將竹砍短、除根,楹聯依景而變,只氣得富翁目瞪口呆,無計可施。
2.加筆劃 相傳有一仕宦人家,父子倆有權有勢,橫行鄉里,老百姓對他們敢怒而不敢言。父子倆都買了進士,婆媳均封夫人,為了光宗耀祖,裝點門面,便在門上掛出一副楹聯: 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門對剛剛貼出,便有人乘其不注意時通過改增筆劃,變成了另一副楹聯: 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3.減字 楹聯的針對性楹強,不能輕易混淆。傳說舊時有一家人家結婚,把喪聯“流水夕陽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錯貼于喜堂之上,客人一見,無不驚異,因礙于情面又不便明說。當新娘來到喜堂見此聯時,不免暗中叫苦,但她靈機一動,來到喪聯旁,將上下聯尾各截去一字,喪聯立刻變成下面的喜聯: 流水夕陽千古; 春露秋霜百年。 類似這樣加減字詞的故事,在民間廣有流傳。 ☆翻造法 將別人創作的楹聯作某些必要的改動,用以表達自己寫作楹聯的主旨的楹聯創作方法稱作翻造法。用翻造法寫作的楹聯盡管只改動幾個字,但能另具新意,這種寫作方法常被人們所運用。如: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這是河南南陽崗諸葛武侯祠大殿門前兩旁的一副楹聯,上聯歌頌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的品格;下聯為諸葛亮早年隱居地是襄陽、南陽之爭而感嘆,寓意深邃幽默,富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