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法則
2.同音異字、雙聲、疊韻間用 嫂掃亂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叫姑箍。 這副楹聯寫的也是生活中的兩件煩事,聯中的“嫂掃”、“叔束”、“姨移”、“姑箍”皆為雙聲兼疊韻,相間出現于聯語中,則生發出奇趣,使聯語的娛樂性和趣味性油然而生。
3.同音異字間用 天心閣,閣落鴿,鴿飛閣未飛; 水陸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這副楹聯中的“閣”與“鴿”、“洲”與“舟”同音異字相間使用,使楹聯產生回環反復的妙趣。1981年,《中國青年報》曾以“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為題征聯,應征者多有妙對,如“玉頭起芋頭,芋頭枯,玉頭哭”、“和尚游河上,河上幽,和尚憂”等,與古對“丫頭啃鴨頭,鴨頭咸,丫頭嫌”有異曲同工之妙。
【多音法】
與上述兩法利用漢字同音異字不同,多音法是利用漢字一字多音多義、詞義通假的特點,造成同一個字在聯中的音調變化,給人以奇詭絕妙之感。多音法楹聯中最著名的當推山海關姜女廟的一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這副聯語上聯連用七個“朝”字,下聯連用七個“長”字,如果不懂讀法,很難理解聯意,如果熟諳漢字一字多音多義的特征,則深覺此聯妙趣無窮。對該聯的讀法,方舟認為共有十種,但大家熟悉的是以下兩種: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漲,長長漲,長漲長消。 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漲,長漲長漲,長長消。 如此一讀,其景自現,它將天與云的變化規律高度概括,使水與云的景觀躍然紙上:碧冥滄海,日日潮起潮落;皓穹長空,常常云涌云消。再將孟姜女望夫哭長城的故事加以聯想,豈不令人感慨萬千。與此聯用字、格式相同的楹聯在我國很多,像福州羅星塔聯、江西贛南梅江畔古廟聯、浙江溫州江心寺聯、四川長寧朝云廟聯等,足見此聯影響之大之廣。 有一副豆芽店門聯,比上一副楹聯更加奇特,其聯云: 長長長長長長長; 長長長長長長長。 對此,有人解讀為:上聯一、三、五、六字讀“chang,經!,二、四、七字“zhang,生長”,下聯則正好相反,上下聯的意思就是所生豆芽經常長,越長越大的意思。 對,向人們暗示“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之意。 *漏字法 在某種特定的場合下,在聯語的創作中故意漏寫某字,借助所漏寫的字去表達楹聯創作的主旨的制聯方法俗稱漏字法。用漏字法制作的楹聯,一般具有謎語的功能,謎味雋永,猜趣無窮。如: 未必逢兇化; 何曾起死回。 相傳有一個叫“吉生”的庸醫,水平低下,卻愛自吹,有人便在其門上貼了這副楹聯予以嘲諷。在上下聯鑲嵌的成語中,每個成語都故意漏寫了一個字,所漏寫的字合起來恰是他的名字。這樣的漏字法作的楹聯,藝術效果比不漏“吉生”二字更佳。再如: 人稱新郎新娘,原本是舊相思一對; 你吃喜糖喜酒,能不有 風味幾番? 這副聯中故意漏去一字,讓前來賀喜的人自己去品味,自我感覺用什么字好就填上什么字,填不上來,說明這種風味難以用語言表達。這一漏字,正是寓聯意于聯外。又如: 袁世凱千古; 中國人民萬歲。 袁世凱死后,有學者撰此一聯相“悼”。這副楹聯故意不按楹聯作法之常規去寫,使其不能成對,向人們暗示“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之意。 *制謎法 為了使創作的楹聯能表達某種特定的創作意圖,有時在楹聯中不直說,而是隱寓于上聯語之中,要“捕捉”其聯意,和猜謎語一樣,一要費一番思索的,用這種方法制作楹聯叫制謎法。用制謎法所創作的楹聯實際上就是謎目的謎語楹聯。這種楹聯往往具有雙重的含義:一重是楹聯本身的宣示之意,是比較明確的含義;一重是其深層之義,是在聯語背后所隱寓的含義。這樣的楹聯,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宣傳性等多種效果兼備,在民間更為多見。
常見的制謎語的楹聯,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
1.聯中隱字 東生木,西生木,掰開枝丫用手摸,中間安個鵲窩窩; 左繞絲,右繞絲,爬到樹尖抬頭看,上面躲著白哥哥。 這副楹聯所表現的似是講農家小孩爬樹取鳥蛋,描繪相當形象生動,凡農家孩子多有體會。其實這是一副謎語聯,上聯隱一“攀”字,利用隱示法,先隱示“木木”,利用象形法,隱示“大”和“爻”,再加一“手”字,則組成“攀”字;下聯用同樣的方法,將“幺幺、木、白”隱示出來,可組合成“樂”字,頗富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