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本次活動貼近幼兒生活,大家都知道回家要開鎖,外出要鎖門。活動中幼兒通過探索選擇一把鎖,依次用鑰匙試開,一定會有一把鑰匙打開這把鎖。學會了開鎖和關鎖的方法。開鎖:找到鑰匙孔――把鑰匙正插――插到底----旋轉。關鎖:掛鎖對準小孔――往下按。幼兒試過一把鑰匙把它放回原位,再拿另一把,直至成功地開鎖。
活動中,教師通過游戲與操作活動引導幼兒玩鎖,發現鎖的秘密,了解鎖的種類和用途。認識了各種各樣的鎖,如:掛鎖、環形鎖、防盜鎖、感應鎖、密碼鎖、電控門鎖等。會用圖表記錄的方式表示需要鎖的地方,同時探索鎖的秘密,了解鎖的作用,知道鎖的重要性。
在共同探索“一把鑰匙開同一把鎖”的過程中,大部分幼兒能認真探索。有部分幼兒規則不夠強,玩鎖的目的性不明確,不會仔細觀察鑰匙的齒紋和鎖眼,經過老師的提醒才認真地操作。幼兒探索發現“相同齒紋的鑰匙可以開同一把鎖” ,知道生活中,人們為了使用方便,防止鑰匙丟失,常常一把鎖配幾把相同齒紋的鑰匙。在配對游戲“比一比誰最快”活動中,出示漢字“大、中、小”,幼兒根據鎖眼,鑰匙的大小進行配對。
在科探區區域游戲活動中,我們為幼兒提供了“鑰匙對對碰”操作材料,引導幼兒在“玩中樂、玩中學”,繼續探索鎖的秘密。通過“玩”鎖,既培養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也激發了幼兒的興趣與探索欲望。
科學教育隨筆:鑰匙對對碰
融人文素養于科學教育之中
──談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將是一門科學”。他又說:“自然界的社會現實,和人的自然科學或關于人的自然科學,是同一個說法。”當今現實已經證實了馬克思的預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統一,科學整體化發展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所以在自然科學的教學中如何貫穿人文素養教育,而不僅僅是具體學科知識的傳授,現象的羅列……深刻挖掘教材,融人文精神于科學精神之中,筆者做了初步嘗試,以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為例加以論證。
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開篇,也是繼續學習牛頓第二、第三定律的基礎。牛頓第一定律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學習過,但學的比較簡單,對概念的理解也很膚淺;所以在高中階段再次學習這個內容時,不僅要在知識上有所突破,而且還要從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認識論上有進一步的提高。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對教材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突破:
一、在科學知識的講授中,適當穿插科學發現和發明的歷史以及科學家的故事
從人類開始思考力和運動的關系到形成牛頓第一定律歷時兩千多年,這其中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也走了一些彎路。了解它產生的歷史背景、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了解它的來龍去脈,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它們的本質。而且歷史上物理學家對某一物理現象、概念或規律的發現,其思維過程與今天學生認識這一問題的思路往往有類似之處,現在學生頭腦中認識這一問題還存在“亞里士多德”式的錯誤。所以借助于物理學史料可以啟發學生思維,澄清認識。
“做中學”科學教育理論在自然教學中的運用
“做中學”科學教育改革計劃,是中國教育部與法國科學院合作開展的,是在借鑒法國“動手做”科學教育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的。“做中學”科學教育就是讓所有學前和小學階段的兒童有機會以符合其年齡特點,符合其認知需要,符合科學探究規律的方式,親歷探究自然的過程。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科學探究的能力,從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做中學”科學教育不同于以往單純的先傳授知識再動手操作的常識教育,那是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是不可取的。“做中學”科學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結果,不追求學生說出準確的科學概念,而是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和發現過程,獲得有關的經驗,獲得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個英國專家,聯合國亞太地區理科咨詢員在北京的一次培訓班上提出:小學科學教育的任務不是教知識,是教學生,就是教學生怎樣科學地看事情,讓學生懂得他身邊的自然事物包含著許多科學的道理,我們應該怎樣去了解,怎能樣去弄明白這些科學問題。綜上所述,“做中學”科學教育與自然(科學)教學有相似之處。因此,我們將“做中學”科學教育與自然(科學)教學結合起來,并有以下感想:
首先,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要充分,教師熟悉教材,了解學生,盡最大可能為學生服務。特別是實驗儀器、器材的準備,盡最大可能避免出現“學生要,教師無”的情況。
其次,教學過程
第一步,設置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的導入 。
活動名稱:科學教育活動《請你摸一摸》(精選2篇)
活動名稱:科學教育活動《請你摸一摸》 篇1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用手觸摸物體,發現物體冷、熱、軟、硬、光滑、粗糙的屬性。
2.發展幼兒的觸摸覺。
3.學習運用觸摸覺和正確的詞表達自己的感覺,如:冷(涼)、熱(溫)、軟、硬、粗糙、光滑等等。
活動重點:
激發幼兒探索身體奧秘的興趣。
活動準備:
冷水和熱水每小組各一瓶;海綿球和玻璃球,砂紙和卡紙貼起來的感知卡片等每個幼兒一套。
活動過程 :
1.教師帶領孩子復習歌曲《我有一雙小小手》,安定幼兒的情緒。
2.教師出示兩個形狀、顏色、大小相同的兩個瓶,里面都裝滿了水。
教師:這里有兩瓶水,你們看看,是一樣的嗎?有沒有什么不同?
幼兒動手探索,自由看、摸、聞、發現。
“不一樣。一個冷,一個熱。”
教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幼兒:“用手摸的”、“摸一下就知道了”。
3.教師:用手摸一摸就知道一瓶水是熱的、一瓶水是冷的。那么請小朋友再摸一摸你自己面前籃子里的海綿球和玻璃球,捏一捏看看有什么感覺?一樣嗎?怎么不一樣呢?
幼兒:玻璃球捏不動,海綿球能捏得動。
教師:捏得動的,是軟的,捏不動的,是硬的。誰來告訴大家玻璃球和棉花球,是軟的還是硬的?
幼兒:玻璃球的硬的,海綿球是軟的。
4.教師:現在,請小朋友們一只手拿著玻璃球,一只手拿著海綿球,然后告訴我,你們覺得哪個球是重的,哪個球是輕的?
幼兒:玻璃球是重的,海綿球是輕的。
5.教師:現在,請你們再摸一摸籃子里的卡片,先摸摸藍色泡綿紙的那一面,有什么樣的感覺?再摸一摸紅色卡紙的那一面,又有什么樣的感覺呢?
中班科學教育教案(精選3篇)
中班科學教育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了解眼睛的作用,初步懂得保護眼睛的重要性。
2、學習保護視力的方法,注意用眼衛生,逐步養成好習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自編故事圖片4張。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引出眼睛的論題,說說眼睛的作用。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要讓大家猜一個我們身上的器官:"上邊毛,下邊毛,中間有顆黑葡萄。"猜出是什么了嗎?
師:對,它就是我們的眼睛。眼睛有什么作用?
師:眼睛可以讓我們看見這個美麗的世界。除了我們人身上有眼睛,動物身上也有,你看,小貓咪咪就有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可是最近卻碰上了大麻煩,我們去看看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二、聽一聽--聽故事,說說保護眼睛的重要性。
提問:
1、小貓為什么會眼睛疼?
2、它后來怎么去做的?
3、如果我們沒有好的眼睛將會怎么樣?(變成近視眼,無法看清東西,沒有辦法看好書)
小結:眼睛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保護她。那么,到底有哪些辦法來保護我們的眼睛,預防近視呢?
三、說一說--學習保護視力的方法。
注意用眼衛生出示圖片,讓幼兒說說這些保護視力的方法。
小結:"二要"——看書、看電視、看電腦姿勢要端正,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將胳膊肘撐在桌上,將小臂和手掌伸直,中指點到鼻尖或額頭,即距離30厘米左右)--要定期檢查視力,認真做眼保健操。
大班科學教育按規律推理教案(通用4篇)
大班科學教育按規律推理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發現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有規律的,感受規律的美感。
2、幼兒嘗試按規律排序,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
教學準備:
1、一串項鏈
2、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
教學過程:
1、教師出示項鏈
1)提問:項鏈是按照什么規律串起來的?
使幼兒感受規律的存在,發現生活中的規律。
2)提問:如果你們來串,你會怎樣做?
幼兒相互討論
2、發現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能說出他們是按照什么規律排列的。
引導幼兒聯想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使幼兒感受到規律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
3、幼兒操作排序
幼兒嘗試利用多種材料排序,體驗創造與表現的樂趣。
在操作時請幼兒思考:
1)為什么要這么排序
2)是按照什么規律排的
教學總結:
幼兒通過自己觀察發現圖形排隊是有規律的,通過圖形的對比引導幼兒感知圖形排隊的基本特征。幼兒感受到不同顏色不同規律排序的樂趣,同時也訓練幼兒的觀察力,思維的敏捷性。
大班科學教育按規律推理教案 篇2設計背景:
科學活動深受幼兒的喜愛,他們對排隊的規律還處于探索狀態,為了使幼兒對物體按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形成初步的邏輯思維,我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狀況,設計了一節科學活動,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促進他們的觀察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提高幼兒的思維水平。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發現一組小動物排列上的變化規律,體驗發現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