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人文素養于科學教育之中
──談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將是一門科學”。他又說:“自然界的社會現實,和人的自然科學或關于人的自然科學,是同一個說法。”當今現實已經證實了馬克思的預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統一,科學整體化發展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所以在自然科學的教學中如何貫穿人文素養教育,而不僅僅是具體學科知識的傳授,現象的羅列……深刻挖掘教材,融人文精神于科學精神之中,筆者做了初步嘗試,以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為例加以論證。
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開篇,也是繼續學習牛頓第二、第三定律的基礎。牛頓第一定律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學習過,但學的比較簡單,對概念的理解也很膚淺;所以在高中階段再次學習這個內容時,不僅要在知識上有所突破,而且還要從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認識論上有進一步的提高。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對教材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突破:
一、在科學知識的講授中,適當穿插科學發現和發明的歷史以及科學家的故事
從人類開始思考力和運動的關系到形成牛頓第一定律歷時兩千多年,這其中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也走了一些彎路。了解它產生的歷史背景、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了解它的來龍去脈,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它們的本質。而且歷史上物理學家對某一物理現象、概念或規律的發現,其思維過程與今天學生認識這一問題的思路往往有類似之處,現在學生頭腦中認識這一問題還存在“亞里士多德”式的錯誤。所以借助于物理學史料可以啟發學生思維,澄清認識。
(一)教材上物理學史的--有以下不足:
1.課本上引述了一段亞里士多德的話“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這是對力和運動的一個錯誤認識。高一《物理》教材上對亞里士多德的介紹幾乎沒有,談到他的時候都是引用他的一些錯誤觀點,這樣很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誤解。我們應當對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有卓越貢獻的人物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論述。
2.把牛頓第一定律當成一個不變的、終結性的東西。對牛頓之前,講了從亞里士多德以來近兩千年的歷史,而對牛頓之后卻只字未提,這就使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領悟有一種僵化的感覺。事實上慣性定律是人類理性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發展的產物,它不僅在牛頓之前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在牛頓之后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二)教學中對不足之處做了如下改動:
1.增加對亞里士多德的介紹:(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文學評論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教育家、倫理學家和教師。他的講課被認為是古希臘思想的百科全書。
引用黑格爾的話:“亞里士多德乃是歷史上最多才、最淵博(最深刻)的科學天才之一,他是一個在歷史上無與倫比的人……柏拉圖的著作被廣泛地閱讀,亞里士多德則直到最近還未被認識,所流行的乃是關于他的一些最錯誤的偏見”。
2.增加牛頓之后思想家們對慣性及慣性定律的研究成果:在牛頓之后,愛因斯坦與諾特爾對慣性定律的發展所做的創造性工作,特別是愛因斯坦在創建了廣義相對論以后,使得慣性定律變得更具包容性。主要事件有:
(1)19xx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揭示了空間與時間是有聯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