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表過方式的運用:重以記敘為主,輔以描寫、抒情。結構:總分總、過渡。選材:身邊的事,典型而有代表性。語言等等。
三維目標
★ 掌握記敘文的最基本的常識。
★ 以典型的范文示例。
★ 培養學生熱愛寫作文的思想熱情。
教學重點
輔導學生掌握記敘文的常識。
教學難點
學生寫作。
教學方法、學法
引導、自主合作、學生交流展示。讓學生把以上的幾種情況在寫作中有機地結合體現出來。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課時輔導,第二課時寫作。
教學流程
一、導入
一提起寫作文,往往就會有一部分學生抓頭搔耳,絞盡腦汁,搜腸刮肝,無話可談,無從下筆,這種現象很普遍,也很正常.。然而,如何來克服這一不良現象呢?下面聽老師講、輔導,你會有很大的收獲,并且對寫作文的信心也會大增。
二、示例指導。
讀本段話語,完成下列要求。
每逢放假的時候,我們就更不愿離開她。我還記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邊,看她收拾這樣那樣東西的情景。蔡老師!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里,對你是多么的依戀!至于暑假,對于一個喜歡他的老師的孩子來說,又是多么漫長!記得在一個夏季的夜里,席子鋪在當屋,旁邊燃著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時辰,我忽然爬起來,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親喊住了:“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師……”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纯茨菈K席子,我已經走出六七尺遠。母親把我拉回來,勸說了一會,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師呵!至今回想起來,我還覺得這是我記憶中的珍寶之一。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呵!……什么時候,我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魏巍的《我的老師》
命題作文教案
還命題權利于教師(精選2篇)
還命題權利于教師 篇1
甘肅慶城縣驛馬中學 趙遠興 745016
時下,各類考試名目繁多,別的姑且不論,單說中小學校每學期的教學考試。要考試,就要命題,許多學校因種種原因不讓科任教師命題,而從商販或其它地途徑買試題?荚嚱Y束后,又統一閱卷。(更有甚者,不允許科任教師參予閱卷。)教師成為名符其實的“教書匠”。這種做法是與教學原理相悖的。
教學考試的目的主要在于全面檢查和了解教師對教學目的的落實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一般說,教學過程 中的考試主要反饋教師的教學,而教學過程 結束的考試主要反饋學生的學習。前者是對教學的評價,后者是對學習的評價。那么,一份高質量的教學考試試題就要從教學過程 出發,廣泛使用題型、全面覆蓋教材、明確考查目的,內容涉及教材的重點難點,各章節的合理分配,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掌握難易程度。通過考試,教師親自認真閱卷,統計學生的失誤,了解學生具體的不足之處,找到造成失誤的原因。教師根據這些反饋信息及時地調整教學,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正確反饋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掌握程度,在今后的教學過程 中不斷改進教法,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相長”。而這一切,對于那些以盈利為目的的商販和脫離教學實踐的人員所命制的試題是難以達到的。
常言道,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對于一個成功的教師而言,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教學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迫谓處熤挥杏H自命題,才能深入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學生。通過閱卷反饋,可以清楚地看到教與學的矛盾,教師的主觀愿望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的差距,才能不斷革新教法,從而與學生默契配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不斷提高,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七上命題作文復習
命題作文是指給定明確的作文題目,要求考生根據題目選定材料,組織材料,確立中心進行寫作的一種作文題型。命題作文的題目無論長短、深淺、熟悉、陌生、抽象、具體,都具有展現自我、展示個性、關注生活、關注熱點的傾向。且題目與要求具有互補性、暗示性、標志性的特點。命題作文的寫作范圍:家庭生活、學校生活、讀書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其寫作程序為:審題—立意—選材—布局—表達—修改。
例文解析:
題目:請以“牽掛”為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1.言之有物,有真情實感
2.除詩歌、戲劇外,文體不限。
3.文中不得出現自己學校、老師和本人的真實名字。
寫作導航
“牽掛”這道作文題雖然在思想立意方面留下的空間不大,但在選材結構文體表達等方面給考生以極大的自由。面對這個題目,考生該如何駕馭?
一、多方篩選,擇取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內容來寫
面對“牽掛”一題,考生可以遙念孩提時代的一位小友,可以記掛少年時的一位老師,可以牽掛新近從媒體上認識的英雄,也可以牽掛一個多年前曾游歷過的小山村…情之所系,可寫進文中的事情還挺多的。面對“牽掛”,考生還可以扣題說理,或就題抒情,從“牽掛是親情倫理的金絲銀線,到牽掛是關愛的燈光炭火,再到無牽掛即無親情,無牽掛即無幸!彼悸烽_啟,情愫舒展,縱筆寫去,完篇確實不難。然而,稀松的礦層無黃金,淺泛的文章難動人。唯有在動筆之初,多角度搜索,多維度思考,多層次挖掘,確認什么是你的心之所系,才可能真正寫出真情之文,至情之文。文學創作收上的一條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動人的文章往往寫于作家思念最深的時候;而至情之文常常以樸素的故事、具體的細節、真摯的語言為載體,沒有這可稱作文章羽翼的生動的材料作為依托,再深摯的情感也無法放飛。
一位考生把筆端落在“濃得化不開”的父子至情上,且看他是怎樣取舍材料的:因為父子分割兩地,他一起首便寫到父子倆話費都超支;緊接著寫到父親和自己的通話的內容;寫到中考前夕父親原說要來看望自己,最終卻因為怕影響自己大考前的情緒而未能兌現諾言……文章語言無華,卻辭誠而情切,事真而動人,做到了“以實取勝”。這算是取材成功的例子。
《逆命題、逆定理(3)》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求是中學 李明蘭
《逆命題、逆定理(3)》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八年級第一學期的一節課,本堂課呈現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角平分線的定理、逆定理以及利用角平分線的定理和逆定理來解決幾何問題。
在定理學習的過程中最困擾學生們的是“點到角兩邊的距離”,這同時也是本堂課的重中之重,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個概念,教師設計了讓學生動手折紙得到一個角的角平分線,并畫出角平分線上任意一點到這個角兩邊的距離,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感受“點到直線的距離”這個概念,并讓學生猜想,測量得出這兩段距離的大小,而教師則通過多媒體手段讓學生進一步得到感性上的認識。初二的幾何正從原來的實驗幾何向論證幾何發展,由此教師自然過渡到讓學生證明剛才猜想、實驗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得到角平分線的定理。這段教學內容的設計主線是猜想——實驗——論證,這也符合了學生的心理發展過程。
在講授角平分線逆定理時,教師根據學生們已有的知識,直接建構,讓學生講述角平分線定理的逆命題——證明逆命題為真命題——逆定理,一氣呵成,較為簡潔、自然。
一堂課的教學效果當然要看學生對所學知識應用的能力,而教師也發現同學們嘴上雖說明白了,但一遇到幾何問題又糊涂了,所以教師從《新課程標準》中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這一思想出發,設計了關于為“世博會”動遷居民生活服務的一套完整的實際生活應用問題——“浦江鎮居民小區建造超市”這個主題活動,這樣讓數學貼近生活,大大提高了學生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讓他們感受到數學不是一門枯燥的學科,而是一門能學以致用的學科。在整個應用題的編排上,教師力求過渡合理、銜接自然?紤]到角平分線定理與逆定理講授過程中學生對幾何證明書寫的困難,教師穿插了由本人的板演與學生獨立書寫的兩道“超市”問題,作為彌補。
作文命題要富有針對性
小學教師教學作文的對象是小學生,命題就要面向小學生,因而命題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除了每冊單元基本訓練里的作文訓練之外,教師往往要再命題讓學生練筆,如何有針對性地命題就成了教師思考的一大難題。我以為針對性地命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給予考慮。
即興命題,命有所寫。
即興是對眼前景物有所感觸,臨時發生興致而創作。如果教師能抓住學生因某事某活動而喜而憂,構思一道圍繞此情此景為中心的命題,學生即景生情而寫下一篇短小作文,寫得真實而不離主題,這便是抓準了學生的“情”而命題所產生的效應。因此,平時應留心學生的心理。當學生為集體活動、競賽的勝利而欣喜若狂時,為班級期考平均分偶然下降而遺憾時,為中隊連續獲得四面紅旗而喜悅時,為同學間發生意想不到的收獲而激動不已時,即刻精心出一道題目,如《記一次教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班級里的新鮮事》、《意想不到的事》……寫起來,特別深刻。這些題目在學生的內心已經有了感觸,有醞釀,有材料,教師的命題也對準學生的思想感情,從而收到較好效果。
深入生活,提煉命題。
教師常常在一節課里讓學生練筆,要求對準生活的某個鏡頭寫短小精悍的文章。針對學生生活實際命題作文,是捕捉命題的好時機,也是利用短時間練筆的一種好辦法。這就要求教師命題要小,選材要寬,一旦命題,材料就把握了。這種命題很靈活,很自由。教師先為學生示范命題,學生便躍躍欲試提煉命題了,往往會產生出更貼近生活,更新穎的題目,比如針對緊張的學習生活,命題《緊張》。
長此以往,我相信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作文命題教學反思
作文命題----不應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
在新學期的第一節作文課上,我靈機一動,要求學生寫一篇自命題作文,以寒假生活為范圍,擇取一件記憶最深的事來寫,或喜或憂,或悲或嘆或氣,均可,時間一節課,不得少于一頁。
學生迅速執筆,抓頭搔耳的現象不翼而飛,30分鐘后,都陸續完成,細看內容,豐富多采,真實感人。聯想以往作文課,身處相對枯燥的校園生活,學生面對一些命題,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處下筆,或內容空洞,或感情造作,讓老師時時有“孺子不可教也”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