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言之有理
第一節 四兩撥千斤——虛詞
教學目標:
1、分清實詞和虛詞,認識虛詞的重要作用。
2、正確掌握常用虛詞的基本用法,鑒賞虛詞運用的妙趣。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虛詞的性質。
教學難點:辨析常用虛詞的用法,區分易混淆的虛詞。
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合作討論、交流展示
課前準備:預習了解實詞和虛詞的概念、種類及特點(見課本82頁)。
教學過程:
一、對聯導入:
先請大家看一副對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這是明末重臣洪承疇的一副自撰聯。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為“忠節”之人,為表此意,他將這副楹聯高懸于自家大廳的門框上。后來,松山一戰,洪承疇叛國降敵,完全喪失了節操。有人鄙視這個變節的叛徒,在他這副自撰聯的兩邊各添上一個虛詞,變為“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于是這副對聯的意思完全變了。同學們能不能看出這一添“虛詞”之后,這副對聯表示的含義呢?
明確:一個“矣”字,感慨萬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個“乎”字,直接提出質問:你的節操真像山那樣不可動搖嗎?這一改就變成了無情嘲諷,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臉,入木三分!
語言真很奇妙!我們知道,在由“實詞”和“虛詞”組成的語言中,實詞的意義比較明確具體,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虛詞”呢,似乎“虛”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們忽視,其實不然。“虛詞”不“虛”,它不僅具有極強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語境中還具有“實詞”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達意時別具一番獨特的語言藝術魅力!“虛詞”也能在語言表達中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虛詞
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精選2篇)
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 篇1
一、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學會整理歸納文言知識點
二、 教學重點,難點
整理歸納“之”,“而”,“以”,“其”,“為”,“于”的用法
三、 教學設備
電腦,投影儀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 教學設想
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較為復雜多變,是文言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也是中考的一個要點。學生在總復習的過程中,常常為其中的變化而困惑,頭疼。基于這一情況,同時結合本班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特設計此課引導學生整理歸納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初中階段重點的虛詞的用法,讓他們學會自己歸納文言知識點,為他們今后的文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這堂課我們上一堂文言復習課,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據詞是否具有實在意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實詞,另一類是虛詞。這兩類詞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這樣說,如果說實詞是文言文的肉體,那么虛詞則是文言文的靈魂。虛詞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這是由它的靈活性決定的,它的意義會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但也正因為這一點,加大了虛詞學習的難度。而虛詞又是中考的重要考點。不過大家不用怕,今天我們就一塊來歸納復習幾個常用文言虛詞的用法。
文言虛詞(精選15篇)
文言虛詞 篇1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題。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b )
a.①齊人伐燕,勝之②句讀之不知
b.①簞食壺漿,以迎王師②以弱天下之民
c.①取之而燕民不悅②吾從而師之
d.①人力不至于此②月出于東山之上
解析 a項代詞,它(燕國);賓語前置的標志。b項連詞“來”,表目的。c項連詞,表轉折;連詞,表遞進。d項介詞,引出后面的“此”;介詞,從。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題。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也,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文言虛詞(通用17篇)
文言虛詞 篇1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題。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b )
a.①齊人伐燕,勝之②句讀之不知
b.①簞食壺漿,以迎王師②以弱天下之民
c.①取之而燕民不悅②吾從而師之
d.①人力不至于此②月出于東山之上
解析 a項代詞,它(燕國);賓語前置的標志。b項連詞“來”,表目的。c項連詞,表轉折;連詞,表遞進。d項介詞,引出后面的“此”;介詞,從。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題。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也,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文言虛詞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題。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b )
a.①齊人伐燕,勝之②句讀之不知
b.①簞食壺漿,以迎王師②以弱天下之民
c.①取之而燕民不悅②吾從而師之
d.①人力不至于此②月出于東山之上
解析 a項代詞,它(燕國);賓語前置的標志。b項連詞“來”,表目的。c項連詞,表轉折;連詞,表遞進。d項介詞,引出后面的“此”;介詞,從。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題。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也,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文言虛詞的用法及示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