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文言虛詞(通用17篇)

文言虛詞

發(fā)布時間:2023-01-26

文言虛詞(通用17篇)

文言虛詞 篇1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題。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b )

  a.①齊人伐燕,勝之②句讀之不知

  b.①簞食壺漿,以迎王師②以弱天下之民

  c.①取之而燕民不悅②吾從而師之

  d.①人力不至于此②月出于東山之上

  解析  a項代詞,它(燕國);賓語前置的標志。b項連詞“來”,表目的。c項連詞,表轉折;連詞,表遞進。d項介詞,引出后面的“此”;介詞,從。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題。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也,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zhàn),秦軍殺趙括。括軍敗,數(shù)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2.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b )

  a.嘗與其父奢言兵事

  b.括母問奢其故

  c.其母上書言于王曰

  d.分斷其軍為二

  解析  b項“其”是代詞“其中”。其余三項均為代詞“他的”。

  參考譯文 ——第2題

  趙括從年少時就學習兵法,同人家談論軍事,自以為天下的人都趕不上他。有一次同他父親趙奢討論起來,他父親都駁不倒他,然而他父親并不認為好。他母親就問趙奢其中的緣故,趙奢說:“用兵是危險的事情,他看得太容易了。趙國將來

  不用他作大將倒也罷了,如果用他作大將,使趙軍失敗的一定是他。”這次趙括要統(tǒng)兵出發(fā)了,他的母親就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作大將。”

  趙括隨即代替廉頗(擔任抗秦大將)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guī)定,撤換并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些事,出動奇兵,假裝敗退,截斷了趙軍運輸軍糧的道路,把趙括的軍隊一切為二,(于是)趙軍軍心離散。經過四十多天,軍中兵士饑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zhàn)斗。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于是幾十萬兵士投降了秦國,秦國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題。

  寒朗字伯奇,魯國薛人也。永平中,以謁者守侍御史,與三府掾屬共考案①楚獄②。顏忠、王平等辭連及隧鄉(xiāng)侯耿建、朗陵侯藏信、護澤侯鄧鯉、曲成侯劉建。建等辭未嘗與忠、平相見。是時顯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諸所連及,率一切陷入④,無敢以情恕者。朗心傷其冤,試以建等物色⑤獨問忠、平,而二人錯愕不能對。朗知其詐,乃上言建等無奸,專為忠、平所誣,疑天下無辜類多如此。帝乃召朗入,問曰:“建等既如是,忠、平何故引入?”朗對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虛引,冀以自明。”帝曰:“既如是,四侯無事,何不早奏,獄竟而久系至今耶?”朗對曰:“臣雖考之無事,然恐海內別有發(fā)其奸者,故未敢時上。”帝怒罵曰:“主持兩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國耳。”帝問曰:“誰與共為章?”對曰:“臣自知當必族滅,不敢多污染人,誠冀陛下一覺悟而已。臣見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惡大故⑥,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無后責。是以考一連十,考十連百。又公卿朝會,陛下問及得失,皆長跪言,舊制大罪禍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歸舍,口雖不言,而仰屋竊嘆,莫不知其多冤,無敢忤陛下者。臣今所陳,誠死無悔。”帝意解,詔遣朗出。后二日,車駕自幸洛陽獄錄囚徒,理出千余人。(節(jié)選自《后漢書•寒朗傳》,有改動)

  注  ①考案:審處。②楚獄:漢光武帝劉秀的兒子劉英為楚王。漢明帝劉莊在位時,楚王因謀逆被廢自殺。因這一案件受牽連而被處罰的人“以千數(shù)”。③顯宗:漢明帝劉莊。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樣。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稱“有罪不判,重罪輕判”為出罪,稱“無罪判刑,輕罪重判”為入罪。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d )

  a.專為忠、平所誣      誣:誣陷

  b.冀以自明         冀:希望

  c.左右方引去        引:拉

  d.帝意解                     解:解釋

  解析 解:緩解,消解。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d )

  a.①試以建等物色獨問忠、平②(屠)以刀劈狼首

  b.①乃上言建等無奸②陳勝、吳廣乃謀曰

  c.①陛下大恩,裁止于身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①口雖不言,而仰屋竊嘆②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解析 ①表轉折關系,②表承接關系。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無敢以情恕者。

  譯文:沒有人敢按照實情寬大處理。(關鍵詞:以、恕)

  (2)四侯無事,何不早奏,獄竟而久系至今耶?

  譯文:四位大臣沒有犯罪,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審理完了,還(把他們)長久地關押到現(xiàn)在呢?(關鍵詞:獄、竟、系)

  (3)臣自知當必族滅,不敢多污染人,誠冀陛下一覺悟而已。

  譯文:臣自知必遭滅族,不敢多連累別人,只誠懇地希望陛下醒悟罷了。(關鍵詞:族滅、污染、誠、冀)

  參考譯文 

  寒朗字伯奇,魯國薛人。永平年間,寒朗以謁者身份代理侍御史,與太尉、司徒、司空屬官共同審理楚王謀反案。顏忠、王平等的供詞牽連到隧鄉(xiāng)侯耿建、朗陵侯藏信、護澤侯鄧鯉、由成侯劉建。劉建等人的供詞說沒有與顏忠、王平見過面。當時顯宗大怒,官吏害怕,凡有牽連的人,一律陷入案中,沒有人敢按照實情寬大處理。寒朗同情他們的冤屈,試用劉建等人的形貌單獨審問顏忠、王平,而兩人錯愕竟認不出來。寒朗知道其中有詐,于是上書說劉建等沒有謀反,純粹是顏忠、王平二人誣陷,并懷疑天下無辜受牽連的人大多如此。顯宗就召寒朗進宮,問道:“劉建等如果沒有罪,顏忠、王平等人為什么要牽連他們?”寒朗答道:“顏忠、王平自知所犯的是大逆不道之罪,所以想牽連很多的人,希望表明自己無罪。”顯宗道:“既然是這樣,四位大臣沒有犯罪,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審理完了,還(把他們)長久地關押到現(xiàn)在呢?”寒朗答道:“我雖考查他們沒有事,但是擔心國內還有別人揭發(fā)他們的謀反之罪,所以不敢及時報上來。”顯宗發(fā)怒罵道:“竟這樣模棱兩可,快拿下去!”左右的侍衛(wèi)正要將寒朗拉下去,寒朗說:“希望說完這句話后再被處死。小臣不敢欺君,只是想幫助國家罷了。”顯宗問道:“誰和你一起寫的奏章?”寒朗回答道:“臣自知必遭滅族,不敢多連累別人,只誠懇地希望陛下醒悟罷了。我看到調查案件的人,都說奸惡大事,臣子都應該痛恨,拷問無罪放出不如按供詞抓捕進去,可以不承擔責任。因此拷問一個連累十個,拷問十個連累百個。又公卿朝會時,陛下問及得失,都是長跪在地下說,舊制叛逆大罪禍及九族,陛下大恩,才只辦本人的罪,這是天下最大的幸運。等回到家里,口里盡管不說,卻仰頭嘆息,沒有哪個不知道下獄者多冤枉,但沒有敢忤逆陛下的人。我現(xiàn)在把要說的說了出來,的確是死而無悔。”顯宗怒意消解,下詔叫寒朗出去。兩天后,顯宗親自到洛陽獄中審錄囚徒,釋放出一千多人。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

  棋 鬼

  (清)蒲松齡

  揚州督同將軍梁公,解組鄉(xiāng)居,日攜棋酒,游林丘間。會九日登高,與客弈,忽有一人來,逡巡局側,耽玩不去。視之,目面寒儉,懸鶉結焉,然意態(tài)溫雅,有文士風。公禮之,乃坐。亦殊撝謙。公指棋謂曰:“先生當必善此,何勿與客對壘?”其人遜謝移時,始即局。局終而負,神情懊熱,若不自已。又著又負,益憤慚。酌之以酒,亦不飲,惟曳客弈。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方以一子爭路,兩互喋聒,忽書生離席悚立,神色慘沮。少間,屈膝向公座,敗顙乞救。公駭疑,起扶之曰:“戲耳,何至是?”書生曰:“乞付囑圉人,勿縛小生頸。”公又異之,問:“圉人誰?”曰:“馬成。”先是,公圉役馬成者,走無常,十數(shù)日一入幽冥,攝牒作勾役。公以書生言異,遂使人往視成,則僵臥已二日矣。公乃叱成不得無禮,瞥然間,書生即地而滅,公嘆咤良久,乃悟其鬼。

  越日,馬成寤,公召詰之。成曰:“書生湖襄人,癖嗜弈,產蕩盡。父憂之,閉置齋中。輒逾垣出,竊引空處,與弈者狎。父聞詬詈,終不可制止,父憤悒赍恨而死。閻摩王以書生不德,促其年壽,罰入餓鬼獄,于今七年矣。會東岳鳳樓成,下牒諸府,征文人作碑記。王出之獄中,使應召自贖。不意中道遷延,大愆限期。岳帝使直曹問罪于王,王怒,使小人輩羅搜之。前承主人命,故未敢以縲紲系之。”公問:“今日作何狀?”曰:“仍付獄吏,永無生期矣。”公嘆曰:“癖之誤人也,如是夫!”

  異史氏曰:“見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見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獲一高著,徒令九泉下,有長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聊齋志異》)

  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

  a.會九日登高,與客弈      會:相約

  b.神情懊熱,若不自已     已:停止

  c.父憤悒赍恨而死      赍:懷著

  d.故未敢以縲紲系之     系:捆綁

  解析 會:適逢。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 a )

  a.①公禮之,乃坐②癖之誤人也,如是夫

  b.①及其死也,見弈又忘其生②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

  c.①酌之以酒,亦不飲②故未敢以縲紲系之

  d.①自晨至于日昃②于今七年矣

  解析 a項前者代詞,他;后者助詞,取消獨立性。b項均為人稱代詞,他。c項均為介詞,用,拿。d項均為介詞,到。

  8.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都能表現(xiàn)“癖之誤人”的一組是    ( d )

  ①日攜棋酒,游林丘間 ②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③父憤悒赍恨而死 ④促其年壽,罰入餓鬼獄 ⑤不意中道遷延,大愆限期 ⑥徒令九泉下,有長死不生之弈鬼也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解析 ③害死父親,④縮減壽數(shù),⑥永不超生。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b )

  a.書生愛棋成癖,家產蕩盡,父親氣死,他也不知悔改,最后被閻王減了壽數(shù),罰進餓鬼獄。

  b.書生雖然酷愛下棋,但棋藝不精,與揚州督同將軍梁公的客人下棋時,屢戰(zhàn)屢敗,最后只好跪地求饒。

  c.梁公對書生以禮相待,起初以為他只是個愛好下棋的窮書生,直到他“即地而滅”后,梁公才漸漸明白他原來是鬼。

  d.書生在陰間時本來有個贖罪轉生的機會,可他沉迷弈棋,誤了給東岳泰山鳳樓寫碑記的期限,最后落得個永世不得超生的下場。

  解析 書生跪在梁公面前是乞求梁公叫勾魂使馬成不要用繩索捆他的脖子,而非因為輸

  棋“跪地求饒”。

  1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公禮之,乃坐。

  譯文:梁公對他表示敬意,他才坐下。(關鍵詞:禮、乃)

  (2)閻摩王以書生不德,促其年壽,罰入餓鬼獄。

  譯文:閻王因為書生品行不端,減了他的壽數(shù),罰他進餓鬼獄。(關鍵詞:德、促)

  (3)不意中道遷延,大愆限期。

  譯文: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誤了期限。(關鍵詞:意、遷延、愆)

  參考譯文 ——棋鬼

  揚州督同將軍梁公,罷任后在鄉(xiāng)間閑居,每日帶著圍棋和

  美酒,在郊野游玩。適逢九月九日登高,與朋友對弈。忽然有個人走了過來,在棋局邊徘徊,觀看兩人下棋,不忍離去。只見他樣子貧寒儉樸,穿著一身縫滿補丁的舊衣裳。然而氣度溫文爾雅,有文士之風。梁公對他表示敬意,他才坐下。梁公指著棋盤對他說:“先生一定精于此道,何不跟客人對一局呢?”他推辭了半天,才開始對局。一局下完他輸了,神情懊喪,像是仍然不愿停手。又下了一局,又輸了,越發(fā)羞慚懊惱。請他喝酒,他也不喝,只是拉住客人下棋。從清晨直到太陽偏西,連小便也沒有時間。

  正在因為一著棋誰該先下誰該后下爭論不休的時候,忽然這位書生離開座位,驚恐地站了起來,神色十分凄慘沮喪。不一會兒,在梁公座前跪了下來,頭叩出血乞求救他。梁公非常驚訝,將他扶起來說:“不過是游戲嘛,何至于如此?”書生說:“請你囑咐馬夫,不要捆我的脖子。”梁公又很詫異,問:“是哪個馬夫?”書生答:“馬成。”原來,梁公有個馬夫叫馬成,常去陰司充任鬼吏,經常是每隔十來天去一次,攜帶冥府文書作勾魂吏。梁公因為書生說得很奇怪,就叫人去探看馬成,而馬成已僵臥在床兩天了。梁公于是申斥馬成不得無禮,一眨眼之間,書生立即不見了。梁公嘆息了很久,才明白他是鬼。

  過了一天,馬成蘇醒之后,梁公把他喊來盤問。馬成說:“這個書生是洞庭湖和襄江一帶人士,愛棋成癖,家產蕩盡。他父親很擔心,把他關在書房里。他卻跳墻出來,偷偷地跑到空地方,找人下棋。父親知道后臭罵了他一頓,他仍不知悔改。父親抑郁苦悶含恨而死。閻王因為書生品行不端,減了他的壽數(shù),罰他進餓鬼獄,到今已經七年了。適逢東岳泰山鳳樓建成,東岳大帝發(fā)下文書到各地府,征集文人寫一篇碑記。閻王把他從獄中放出來,讓他應召作文,以便贖罪。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誤了期限。東岳大帝派當值的功曹向閻王問罪,閻王大怒,派我去搜捕他。前次聽從您的命令,所以沒敢用繩子捆綁。”梁公問:“他現(xiàn)在怎么樣?”馬成說:“還是交給了獄吏,永遠沒有轉生的機會了。”梁公感嘆說:“不良嗜好誤人,竟到了這種地步!”

  異史氏說:“看見下棋就忘記自己已經死了;等他死了以后,看見下棋又忘記了自己還有機會轉生陽世。這不是說他所嗜好的比生命還重要嗎?然而嗜好到這種程度,還沒有學得一手高棋,只能讓九泉之下多個不愿再轉生陽世的棋鬼罷了。實在是可悲得很啊!”

  在XX年全國18套高考試卷中,有10個省考查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綜合近年來考查的情況看,考查頻率最高的虛詞依次是:以、而、之、其、乃、為、因。復習中可以把它們列為重點虛詞。

  準確推斷文言虛詞的秘笈

  1.詞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詞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根據(jù)上下文只要是能從詞性的角度作出正確的判斷,一般就能對詞語進行正確的判斷。如果一組句子中同一個文言虛詞的詞性不一樣,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例如XX年廣東卷第二大題第6小題中“發(fā)兵捕之,久不得”和“周懷政之誅,帝怒甚”的兩句,前一個“之”是代詞,他;后一個“之”是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

  2.語境辨析法

  即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包括外部語境)來推斷,在整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詞語的用法和意義。如前面第1題中“齊人伐燕,勝之”中的“之”,前句的意思是“齊國人討伐燕國”,“勝之”的意思是“戰(zhàn)勝了它”,表結果。因此“之”是代指“燕國”。

  3.代入驗證法

  一是直接代入法。即將每個虛詞的各種用法分別代入句子里去理解,從而判斷正誤。如前面第1題c項中的“而”,“而”字的常見義項有:①表并列,②表順承,③表遞進,④表轉折,⑤表修飾,將其分別代入,結合語境推斷出其用法即可。二是換位代入法。即將同組一個句子中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代入另一個句子理解,看是否講得通,依此來推斷正誤。如第1題中的d項“月出于東山之上”很容易推斷出“于”的義項是介詞“從”,把這種意義和用法代入“人力不至于此”中理解講不通,依此推斷出兩組的“而”字意義用法不相同。

  4.結構推斷法

  一是對稱法。文言句子里講究整齊對稱,根據(jù)這個特點,可以由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來推斷另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中的“以”和“而”用法和意義是相同的,都是表修飾的連詞。二是成分法。就是依據(jù)虛詞在句子中充當?shù)某煞诌M行推斷。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詞語的不同詞性和用法。如第2題中的c項“其母上書言于王曰”一句的主語是“母”,“其”作“母”的定語,定語一般由代詞充當,因此“其”的義項為“代詞,他(趙括)的”。

  5.標志確定法

  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虛詞句式的標志詞,抓住標志即可事半功倍。如判斷句的標志詞“者”“也”“乃”等,被動句的標志詞“見”“于”“為所”等,賓語前置的標志詞“是”“之”等;定語前置的標志詞語“者”“之”等。如第1題a項中“句讀之不知”中的“之”就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再如,判斷句:“廉頗者,趙之良將也”“當立者乃公子扶蘇”。被動句:“見笑于大方之家”“若屬皆且為所虜”。賓語前置標志:“何罪之有”“唯利是圖”“唯馬首是瞻”。定語后置句:“求人可使報秦者”“處江湖之遠”。

文言虛詞 篇2

  六、常見文言虛詞

  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四)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記憶順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

  用作動詞“去、往、到”, 用作助詞可不譯。

  其

  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于“他、她、它(們)。例:妻跪問其故。

  2、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為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相當于“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記憶順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遠指近指“這”和“那”;

  后帶數(shù)詞譯“其中”,表示反問譯“難道”。

  以

  1、作為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詞賓語。)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 例:

  2、作為連詞

  表示并列、承接、修飾“以”相當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表示范圍譯為“到” 

  “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

  記憶順口溜:

  “以”作介詞“把、拿、用”, 因為、按照、在、憑、從;

  又作連詞如同“而”, 偶爾通假要分清。

  于

  1、對,對于。向 例:貧者語于富者曰。

  2、在,從 例: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4、到 例: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魚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記憶順口溜:

  于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

  形容詞后表比較,動詞之后表被動。

  而

  1、表示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于“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并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 狀語后頭表修飾。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1、代詞 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連詞 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助詞 分兩種情況:

  ①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

  1.用法詞性混為一談

  2.古今詞語詞義詞性混為一談

  3.不同虛詞因意義、用法相近而誤

  4.同一虛詞因意義、用法不同而誤

文言虛詞 篇3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牛》)

  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文言虛詞 篇4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臁#ā冻啾谥畱?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shù))。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或

  1.用作代詞。有時分指它前面已經出現(xiàn)過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時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種情況,可譯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記》)

  或曰此鸛鶴也。(《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譯為"或許"、"也許"、"可能"等。例如: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3.用作連詞。表示兩種(或以上)情況可供選擇或者動作行為的交替發(fā)生,可譯為"或者有時"。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沒。(《周處》)

  乃

  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臣乃敢上壁。(《謙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文言虛詞 篇5

  附錄六 常見18個文言虛詞例釋

  【而】

  一、連詞

  1.表并列,可譯為“又”“和”或不譯。例如:

  蟹六跪而二鰲(《勸學》)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師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表承接,可譯為“就”“接著”“然后”,或不譯。例如:

  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亡羊而補牢,未為晚也(《戰(zhàn)國策•楚策四》)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阿房宮賦》)

  3.表轉折,可譯為“但是”“卻”“可是”等。例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4.表遞進,可譯為“并且”或“而且”。例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5.表假設,可譯為“如果”“假如”。例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捕蛇者說》)

  6.表修飾,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不譯。例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項脊軒志》)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

  二、代詞

  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三、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何】

  一、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等,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例如: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國也》)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2.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例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例如: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二、作副詞

  常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或者加強語氣,譯為“多么”“怎么這樣”。例如: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蜀道難》)

  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孔雀東南飛》)

  三、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樣”或“什么樣”。例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2.“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可譯為“拿什么”“憑什么”。例如:

  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乎】

  一、作介詞,相當于“于”。

  1.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可譯為“在”“從”。例如: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2.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范圍,可譯為“在”。例如: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

  3.表示比較,可譯為“比”。例如: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4.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對于”“給”“向”“跟”。例如: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二、作語氣助詞

  1.作形容詞、副詞詞尾,譯為“地”“……的樣子”。例如:

  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郁乎蒼蒼(《赤壁賦》)

  2.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嗎”“呢”。例如: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3.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呀”。例如: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難》)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滕王閣序》)

  【即】

  一、作連詞,用在復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讓步,可譯為“即使”“縱使”;或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與妻書》)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二、作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示前后兩件事緊密相連,或表示兩種情況聯(lián)系緊密,可譯為“立即”“馬上”“就”等。例如:

  (樊)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鴻門宴》)

  【乃】

  一、作副詞

  1.表承接,可譯為“就”“便”“于是”等。例如:

  良乃入,具告沛公(《鴻門宴》)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過秦論》)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

  2.表轉折,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例如: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限制,可譯為“才”“僅”等。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作判斷詞,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此乃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三、作第二人稱代詞,譯為“你”“你的”等。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其】

  一、作代詞

  1.活用為第一人稱,可譯為“我(自己)的”或“我的”。例如: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2.作指示代詞,常表遠指,譯為“那”“那些”“那個”“那里”。例如: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游褒禪山記》)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3.作指示代詞,譯為“其中的”。例如:

  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游褒禪山記》)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4.用于第三人稱,可譯為“他(們)的”“它(們)的”。例如:

  會其怒,不敢獻(《鴻門宴》)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太宗十思疏》)

  二、作副詞

  1.表反問,譯為“難道”。例如: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

  2.表揣測,譯為“大概”“或許”“可能”等。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

  3.表婉商,譯為“還要”“可”。例如:

  汝其勿悲(《與妻書》)

  三、作連詞,表選擇,可譯為“是……還是……”或“還是”。例如: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游》)

  【且】

  一、作副詞

  1.相當于“將”“將要”。例如: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逍遙游》)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驢》)

  2.相當于“暫且”“姑且”。例如: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且臣少仕偽朝(《陳情表》)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二、作連詞

  1.表并列,可譯為“一邊……一邊……”“又……又……”“又”。例如:

  河水清且淺。(《迢迢牽牛星》)

  2.表讓步,可譯為“況且”“尚且”“還”。例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報任安書》)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與妻書》)

  3.表轉折,可譯為“然而”“但是”。例如:

  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

  4.表遞進,可譯為“而且”“并且”。例如: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五人墓碑記》)

  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然】

  一、作代詞,相當于“這樣”“如此”。例如:

  車柔使之然也(《勸學》)

  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二、作連詞

  1.表轉折,可譯為“可是”“但是”。例如:

  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與妻書》)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鴻門宴》)

  2.“然”有時和“而”連用,“然”代指上文所說情況,“而”表示轉折,翻譯為“如此(這樣),可是……”,例如: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然”還常與“則”結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實,“則”是由此進行闡述或論斷,可譯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翻譯為“那么”。例如: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三、作助詞,用在名詞或短語之后;前面有“若”“如”“猶”等詞與之照應,可譯為“……的樣子”“一般”“那樣”等。例如:

  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

  四、用在形容詞、副詞、擬聲詞之后,作為詞尾,譯為“地”“……的樣子”。例如:

  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逍遙游》)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說》)

  其聲嗚嗚然(《赤壁賦》)

  【若】

  一、作動詞

  (1)像,好像。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作代詞,用于第二人稱,可譯為“你”“你的”。例如:

  若入前為壽(《鴻門宴》)

  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三、作連詞,表假設,可譯為“假如”“如果”。例如: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退秦師》)

  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

  【所】

  -、作名詞,處所。

  某所,而母立子茲(《項脊軒志》)

  二、作助詞,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名詞性短語,可譯為“……的人”“……的事”“……的地方”等。例如: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也(《逍遙游》)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

  財物無所取(《鴻門宴》)

  古所就不若彼也(《論毅力》)

  三、組成固定結構“所以”。主要用法有兩種:

  1.表示手段或憑借,譯為“用來……的東西”,“……的憑借”。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譯為“……的原因”等。例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師說》)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四、組成固定結構“為……所”,表示被動。例如: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為仲卿母所遣(《孔雀東南飛》)

  【為】

  一、作動詞,讀“wéi”

  1.修筑,修建。例如: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2.成為,變?yōu)椤@纾?/p>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諫太宗十思疏》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逍遙游》)

  3.做。例如: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

  4.擔任,例如: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5.表判斷,是、算是。例如:

  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6.叫作,稱為。例如: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逍遙游》)

  7.作為,當作。例如:

  以五百歲為春(《逍遙游》)

  8.認為

  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9.創(chuàng)作,寫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琵琶行》)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二、作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受益的對象,譯為“給”“替”,讀“wèi”。例如: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過秦論》)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2.表動作行為引出的對象,可譯為“對”“跟”“同”“向”,讀“wèi”。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3.表被動,可譯為“被”,讀wéi,例如: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三、作語氣助詞,放在疑問句的末尾,表反詰語氣,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焉】

  一、作代詞

  1.表疑問,譯為“怎么”“哪里”“什么”。例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歸去來兮辭》)

  2.表他稱,譯為“他(們)”“它(們)”。例如: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二、作語氣助詞

  1.用于句末,表陳述或疑問語氣,可譯為“啊”“呢”“了”,或不譯。例如: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2.用于句中,表停頓,可不譯。例如:

  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作形容詞、副詞詞尾,相當于“然”。例如: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四、作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此”,可譯為“在這里”“在那里”。例如: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永之人爭奔走焉(《捕蛇者說》)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國也》)

  【與】

  —、作動詞

  1.給予,授予。例如:

  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結交,參與。例如:

  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贊許。例如: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仁陷于愚,固君子所不與也(《中山狼傳》)

  二、介詞

  1.介紹出主動者發(fā)出動作時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跟”“同”“和”等。

  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信陵君列傳》)

  2.介紹出主動者發(fā)出動作以后受益的對象,即發(fā)出動作行為的是“誰”或“什么”,可譯為“為”“給”等。例如: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三、作連詞,表并列,可譯為“和”;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蜩與學鳩笑之(《逍遙游》)

  秦伯說,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

  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赤壁之戰(zhàn)》)

  四、作句末語氣助詞,同“歟”,表示感嘆或疑問,可譯為“吧”“嗎”“呢”“呀”等。例如:

  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不辱使命》)

  【以】

  一、作動詞

  1.認為。例如: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

  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2.使用。例如: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二、作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譯為“用”“拿”“把”“憑”“依據(jù)”“按照”等。例如: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寡人之于國也》)

  2.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于”等。例如:

  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

  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3.引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時間,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等。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4.與“上、下、東、西、前、后”等方位名詞連用,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線。例如: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禪山記》)

  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觸龍說趙太后》)

  三、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

  1.表并列或遞進,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又”“且”“而”“并且”“而且”等,或不譯。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

  越國以鄙遠(《燭之武退秦師》)

  2.表承接,常常用于表示動作行為的詞語之間,可譯為“而”或不譯。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3.表目的,可譯為“來”“用來”“以致”“從而”。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過秦論》)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以衛(wèi)王宮(《觸龍說趙太后》)

  4.表修飾,可譯為“而”,或不譯。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5.表因果,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四、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于“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扁鵲見蔡桓公》)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牛》)

  五、作副詞,同“已”,已經。例如: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因】

  一、作動詞,遵循、沿襲。例如:

  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二、作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2.介紹行為、動作發(fā)生的根據(jù),譯為“依照”“根據(jù)”。例如:

  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史記•孫臏傳》)

  3.介紹行為、動作發(fā)生的時機,譯為“趁著”。例如:

  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過秦論》)

  4.介紹行為、動作所采用的手段、途徑,可譯為“由”“從”。例如: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作連詞

  1.表承接,可譯為“于是”“就”“便”。例如: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因得觀所謂石鐘者(《石鐘山記》)

  2.表原因,相當于“因為”“由于”。例如:

  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木取材,方有人見之。(《雁蕩山》)

  【于】

  一、作介詞

  1.引出動作、行為的對象、處所和時間,可譯為“對”“對于”“在”“在……中”“在……方面”“到”“從”“向”“自”“跟”“同”“給”“由于”等。例如:

  于(對、對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得復見將軍于(在)此(《鴻門宴》)

  茍全性命于(在……中)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

  寡人之于(在……方面)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國也》)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到)河東,移其粟于(到)河內(《寡人之于國也》)

  青,取之于(從)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2.放在動詞之后,表被動,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與它相應。例如: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今是溪獨見辱于愚(《愚溪詩序》)

  3.用在形容詞之后表比較,可譯為“比”。例如: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阿房宮賦》)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

  二、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可理解為“由于這個”,表示前后句的因果或承接。例如: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2.構成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譯為“在這”“從這”。例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說》)

  【則】

  一、作副詞

  1.用于判斷句,起強調和確認的作用,可譯為“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項脊軒志》)

  2.表示限于某個范圍,可譯為“只”“僅”“才”。例如:

  及日中,則如盤盂(《兩小兒辯日》)

  3.表示估計,可譯為“或許”“也許”。例如: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作連詞

  1.表承接,可譯為“就”“便”“原來是”,或譯為“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師說》)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

  2.表選擇,可譯為“就是”“或”。例如: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3.表轉折,可譯為“然而、卻”。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4.表假設,當用在前一個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時用在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可理解為“那么”“就”。例如: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諫太宗十思疏》)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者】

  —、作助詞

  1.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指人、物、事、時間、地點,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等。例如:

  滅六國者,六國也(《阿房宮賦》)

  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與妻書》)

  2.用于數(shù)詞后,可譯為“個”“樣”等。例如:

  此三者,吾遺恨也(《伶官傳序》)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3.有時用于時間副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例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觸龍說趙太后》)

  4.用于主語后,表判斷。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過秦論》)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

  5.用于主語后,表原因。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6.用于句中,表停頓,可不譯。例如:

  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鴻門宴》)

  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逍遙游》)

  二、作句末語氣助詞,表示疑問。例如: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之】

  一、作動詞,“往”“到……去”。例如:

  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作代詞

  1.指示代詞,表近指,譯為“此、這、這里”。例如:

  秦人視之,亦不甚惜(《阿房宮賦》)

  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2.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譯為“他(們)”“她(們)”“它(們)”。例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三、作助詞

  1.結構助詞

  (1)用于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修飾,可譯為“的”。例如:

  多于南畝之農夫(《阿房宮賦》)

  山間之明月(《赤壁賦》)

  (2)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例如:

  東方之既白(《赤壁賦》)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逍遙游》)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3)賓語前置的標志,用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被提前的賓語之后。例如:

  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宋何罪之有(《公輸》)

  (4)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例如: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2.音節(jié)助詞。常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后作詞尾,以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戰(zhàn)》)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文言虛詞 篇6

  第二編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第二節(jié)

  1.對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

  a.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表順承,那么)

  b.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表假設,如果)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表并列,并且)

  d.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表轉折,可是)

  【解析】 “而”主要可用作代詞、連詞,常常考查用作連詞時的各個義項的理解。本題c項為表示遞進關系的連詞,義為“并且、而且”。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例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a.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b.鄰國之民不加多,何也

  c.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

  d.今日之事何如

  【解析】 “何”主要可用作副詞、代詞,常常考查用作副詞、代詞時的各個義項的理解。例句的“何”作副詞,放在形容詞之前,加強程度,“怎么”,c項與它的意義和用法相同。a項是代詞,“什么”;b項是疑問代詞,“為什么”;d項是復音虛詞,“怎么樣”。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例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幽獨處乎山中

  a.噫吁嚱,危乎高哉    b.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c.相與枕藉乎舟中     d.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解析】 “乎”主要可用作介詞、助詞,常常考查用作介詞時各個義項的理解。例句的“乎”作介詞,“于”,c項的“乎”與它的意義和用法相同。a項的“乎”是語氣助詞,表感嘆,“啊”;b項的“乎”是副詞,用于形容詞或副詞之后,譯為“……的樣子”;d項的“乎”是介詞,“比”。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例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今君乃亡趙走燕

  a.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c.臣乃敢上璧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 “乃”常常考查用作副詞時的各個義項的理解。例句的“乃”為表示轉折關系的副詞,“卻、竟然、反而”,d項與它的意義和用法相同。a項是判斷詞,“就是、是”;b項是表示承接關系的副詞,“于是、就”;c項是表限制性的副詞,“才”。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a.其皆出于此乎

  b.此予之所得也。其孰能譏之乎

  c.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

  d.失其所與,不知,吾其還也

  【解析】 “其”主要可用作代詞、副詞、連詞、助詞,常常考查用作副詞、連詞時的各個義項的理解。例句的“其”為表示反問語氣的副詞,義為“難道”,b項與它的意義和用法相同。a項是表推測語氣的副詞,義為“大概”;c項為表示祈使語氣的副詞,義為“可要”;d項為表示婉商語氣的副詞,義為“還是”。

  【答案】 b

  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例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若屬皆且為所虜

  a.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c.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d.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解析】 “且”主要可用作副詞、連詞。例句的“且”作副詞,“將要、將”,c項與它的意義和用法相同。a項是連詞,“并且”;b項是副詞,“尚且”;d項是連詞,“那么”。

  【答案】 c

  7.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例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若入前為壽

  a.崤函之固,自若也      b.天涯若比鄰

  c.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d.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解析】 “若”主要可用作動詞、代詞、連詞,常常考查用作代詞時的各個義項的理解。例句的“若”作代詞,“你”,c項與它的意義和用法相同。a項是指示代詞,“那樣”;b項是動詞,“好像、像”;d項是連詞,表示假設關系,“如果、假若”。

  【答案】 c

  8.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例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人必有所不為,而后能有所為

  a.某所,而母立于茲     b.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也

  c.為仲卿母所遣      d.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

  【解析】 “所”主要可用作名詞、助詞。例句的“所”作助詞,與后面的動詞組成名詞性詞組,譯為“……的事(東西、人、地方)”,b項與它的意義和用法相同。a項是名詞,“處所”;c項是助詞,與“為”組合表示被動,不譯;d項是助詞,幫助賓語提前,無義。

  【答案】 b

  9.下列加點詞與例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a.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b.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c.冰,水為之

  d.若屬皆且為所虜

  【解析】 “為”主要可用作動詞、介詞、語氣助詞。例句的“為”作表示反問的語氣助詞,“呢”,a項與它的意義和用法相同。b項是動詞,“創(chuàng)作、寫”;c項是動詞,“變?yōu)椤⒊蔀椤保籨項是表被動的介詞,“被”。

  【答案】 a

  10.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a.盤盤焉,囷囷焉

  b.永之人爭奔走焉

  c.姜氏欲之,焉辟害

  d.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解析】 “焉”主要可用作代詞、兼詞、助詞,常常考查用作助詞、兼詞時的各個義項的理解。例句的“焉”作兼詞,相當于“于之”,可譯為“在這里、在那里”,b項與它的意義和用法相同。a項是助詞,用于形容詞之后作詞尾,義為“……的樣子”;c項為疑問代詞,義為“怎么”;d項為語氣詞,用于句末表陳述語氣,可不譯。

  【答案】 b

  11.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因擊沛公于坐

  a.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b.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c.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d.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

  【解析】 “因”常常考查用作介詞、連詞時的各個義項的理解。例句的“因”作介詞,“趁著、趁機”,b項與它的意義和用法相同。a項是連詞,“于是、就”;c項是介詞,“依靠、憑借”;d項是動詞,“沿襲”。

  【答案】 b

  12.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去時里正與裹頭

  a.是誰之過與      b.蜩與學鳩笑之

  c.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d.乃與平原君計

  【解析】 “與”主要可用作動詞、介詞、連詞。例句的“與”作介詞,“替”,d項與它的意義和用法相同。a項是語氣助詞,通“歟”,譯為“呢”;b項是連詞,譯為“和、跟”;c項是動詞,譯為“結交”。

  【答案】 d

  13.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深林杳以冥冥兮

  a.險以遠,則至者少      b.作《師說》以貽之

  c.木欣欣以向榮       d.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解析】 “以”主要可用作動詞、介詞、連詞。例句的“以”為表并列關系的連詞,“又、且”,a項與它的意義和用法相同。b項是表目的的連詞,“用來、來”;c項是表修飾關系的連詞,“而”或不譯;d項是介詞,“往”。

  【答案】 a

  一、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1~2題。

  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學甫而不為者。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下,天下稱為蘇門四學士,而庭堅于文章尤長于詩,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軾,故稱“蘇黃”。軾為侍從時,舉以自代,其詞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語,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樂其林泉之勝,因自號山谷道人云。(《宋史•黃庭堅傳》)

  1.下列句中“其”的用法與“則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      b.其詞有魁偉之文

  c.其重之也如此        d.樂其林泉之勝

  【解析】 a.代詞,指代黃庭堅;b.代詞,他的;c.代詞,指代蘇軾;d.指示代詞,那。

  【答案】 d

  2.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①學甫而不為者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b.①而庭堅于文章尤長于詩②攀噲覆其盾于地

  c.①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軾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d.①其重之也如此②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解析】 a.而:連詞,①表轉折,譯為“卻”,②表因果,譯為“因而”;b.于:介詞,①表比較,譯為“比”,②表地點,譯為“在”;c.以:①為介詞,譯為“把”,②為介詞,譯為“因為”;d.都是表停頓的語氣詞。

  【答案】 d

  【參考譯文】

  庭堅的學問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陳師道說他的詩得法于杜甫,學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詩。他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天下稱為四學士。而黃庭堅對于文章尤長于詩,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黃庭堅配享蘇軾,并稱“蘇黃”。蘇軾做侍從官時,曾舉薦黃庭堅代替自己,推薦詞中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話,他看重黃庭堅竟到了這種地步。起初,黃庭堅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歡該地方林泉優(yōu)美,因而自號為山谷道人。

  二、閱讀下文,完成3~4題。

  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軾,其仆曰:“君何為軾?”曰:“此非段干木之閭乎?段干木蓋賢者也,吾安敢不軾?且吾聞段干木未嘗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高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其仆曰:“然則君何不相之?”於是君請相之,段干木不肯受。遂致祿百萬,而時往問之,國人皆喜,相與誦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無幾何,秦興兵欲攻魏,司馬唐且諫秦君曰:“段干木,賢者也,而魏禮之,天下莫不聞,無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為然,乃案兵而輟,不攻魏。文侯可謂善用兵矣。夫君子善用兵也,不見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謂也。野人之用兵,鼓聲則似雷,號呼則動天,塵氣充天,流矢如雨。扶傷輿死,履腸涉血,無罪之民,其死者已量于澤矣,而國之存亡,主之死生,猶未可知也,其離仁義亦遠矣。(選自劉向《新序》)

  3.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吾安敢不軾________

  (2)且吾聞段干木未嘗肯以己易寡人也________

  (3)遂致祿百萬,而時往問之________

  (4)野人之用兵,鼓聲則似雷________

  【答案】 (1)怎么 (2)用,拿 (3)表承接關系的連詞,就 (4)就

  4.下列加點字“為”的用法與另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

  a.其仆曰:“君何為軾?”

  b.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c.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

  d.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解析】 a項“為”為介詞,其余三項均為動詞。

  【答案】 a

  【參考譯文】

  魏文侯經過段干木所住的巷子時而行軾禮(軾,是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這里用作動詞,表示扶著橫木行禮),他的從人說:“您為什么要行軾禮?”魏文侯說:  “這不是段干木所住的巷子嗎?段干木是個賢人,我怎么敢不行禮呢?況且我聽說段干木從來不肯拿自己和我的位置交換,我怎么敢在他面前傲慢呢?段干木因為品德好而出眾,我因為土地多而出眾;段干木富有仁義道德,我富有錢財。”魏文侯的從人說:“那么您怎么不讓他來擔任宰相?”魏文侯于是請段干木作宰相,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拿出百萬的俸祿,經常派人錢物請他。于是魏國人都很高興,相互慶賀說:“我們的國君喜歡大道,因為段干木被他尊敬;我們的國君喜歡忠義,因為段干木被他隆重對待。”沒過多久,秦國舉兵打算攻打魏國,秦國的司馬(官職名)唐且對秦國國君說:“段干木是個賢人,而魏國國君很尊敬他,天下都知道這件事,是不是不應該發(fā)動戰(zhàn)爭呢?”秦國國君認為他說得對,于是按兵不動,一直不敢發(fā)動進攻。魏文侯可以稱得上善于用兵了。曾聽說君子用兵,看不到實際情形,他就已經取得了成功,就是這樣子的。一般人用兵,把鼓聲敲得就像打雷,號呼聲震動大地,塵土滿天,飛箭如雨,扶著傷員,載著死者,蹚過死者的腸子和鮮血,沒有罪的百姓,他們死亡的數(shù)量可以填滿大河,就算這樣,國家的存亡、國君的生死也依然無法預料。那樣的話國君離仁義也就遠了!

  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問題。

  孫泰,山陽人,少師皇甫穎,操守頗有古賢之風。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為托,曰:“其長損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詰之,泰曰:“其人有廢疾,非泰不可適。”眾皆伏泰之義。嘗于都市遇鐵燈臺,市之,而命洗刷,卻銀也,泰亟往還之。中和中,將家于義興,置一別墅,用緡錢二百千。即半授之矣,泰游吳興郡,約回日當詣所止。居兩月,泰回,停舟徒步,復以余資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時,睹一老嫗,長慟數(shù)聲,泰驚悸,召詰之。嫗曰:“老婦嘗逮事翁姑于此,子孫不肖,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憮然久之,因紿曰:“吾適得京書,已別除官,固不可駐此也,所居且命爾子掌之。”言訖,解維而逝,不復返矣。(選自王定保《唐摭言•節(jié)操》)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市之,而命洗刷    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卒與尸合

  b.泰憮然久之  頃之,煙炎張?zhí)?/p>

  c.所居且命爾子掌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d.將家于義興  乃設九賓禮于廷

  【解析】 c項中的“且”,前為副詞,“暫且”;后為連詞,“尚且”。a項中的“而”均為連詞,表順承關系。b項中“之”均為音節(jié)助詞,可不譯。d項中“于”均為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處所,“在”。

  【答案】 c

  【參考譯文】

  孫泰是山陽人,年輕時師從皇甫穎,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賢人的風范。  孫泰娶的妻子是他姨母的女兒。之前,姨母年紀大了,把兩個女兒托付給孫泰,說:“姐妹倆中,姐姐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妹妹。”姨母去世后,孫泰娶了姨母的長女。有人不解,問起這件事,孫泰說:“她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給我就嫁不出去了。”眾人都佩服孫泰的義氣。  孫泰曾經在都市遇見一座鐵燈臺,把它買了下來,叫人洗刷,原來是銀制品,孫泰趕忙去還給賣主。  唐僖宗中和年間,孫泰計劃在義興安家,買了一座別墅,得用兩百貫錢。付了一半錢后,孫泰就前往吳興郡游覽,約定回來后就到新買的別墅去。過了兩個月,孫泰回來,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購房款交給房主,讓他搬遷到別處。在這個時候,孫泰看到一個老婦人痛哭了好幾聲。孫泰聽了心里驚悸,就把她叫過來問話。老婦人說:“我曾經在這里侍奉過公婆,子孫不成材,別墅成了別人的了,所以我才傷心。”孫泰悵然失意了很久,就哄她說:“我剛好收到中央政府的公文,已經給我另外任命了官職,不能住在這里了,這個地方先讓你的兒子掌管吧。”說完,孫泰就解開船繩坐船離去,不再回來了。

  四、(XX年浙江高考專項訓練)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7題。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而不辯,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晉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櫝,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其言多而不辯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b.昔秦伯嫁其女于晉公子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c.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  而未可謂善嫁女也

  d.為木蘭之櫝,薰以桂椒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解析】 a項中的兩個“其”都是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的”。b項中兩個“于”都作介詞,但意義不同,前者引出動作涉及的對象,可譯為“給”,后者引出處所,應譯為“到”。c項中的兩個“而”都作連詞,表轉折關系,譯為“卻”。d項中的兩個“以”都是介詞,表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譯為“拿、用”。

  【答案】 b

  7.下列各句中的“為”與“令晉為之飾裝”中“為”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b.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

  c.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d.為肥甘不足于口與

  【解析】 c項中的“為”同題干句中的“為”都是介詞,可譯為“替、給”。a項中的“為”是介詞,“為了”。b項中的“為”是介詞,表被動。d項中的“為”是連詞,引出表原因的分句,可譯為“因為”。

  【答案】 c

  【參考譯文】

  楚王對田鳩說:“墨子,是聲名顯赫的學者。他親身實踐還可以,他講的話很多,但不動聽,這是為什么呢?”田鳩回答說:“從前秦伯把他的女兒嫁給晉國的公子,叫晉國給她準備好首飾服裝,跟著陪嫁去的穿著華麗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來到晉國,晉國人喜歡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兒。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說善于嫁女兒。楚國人中有一個在鄭國賣珍珠的,做了一個木蘭的匣子,這匣子用肉桂花椒熏過,用珠子和寶玉點綴著,用紅色的美玉裝飾著,用綠色的翡翠環(huán)繞著。鄭國人買了他的匣子而還給他珍珠。這可以說是善于賣匣子了,不能說是善于賣珍珠啊。現(xiàn)在社會上的言論,都說一些巧辯華麗的話,君主只看重那些華美的言辭,卻忘了它們是否有用。墨子的學說,傳揚先王的道理,論述圣人的話,來宣傳眾人;如果修飾他的言辭,就怕人們流連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價值,為了言辭而損害了實用。這和那個楚國人賣珍珠,秦伯嫁女兒完全一樣,所以墨子的言論大多不好聽。”

  五、(XX年山東濱州高三期末考試)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8~9題。

  楊掞字純父,撫州臨川人。少能詞賦,里陳氏館之教子,數(shù)月拂衣去。用故人薦,出淮閫杜杲幕,杲曰:“風神如許,它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謀多咨于掞。逾年,安豐被兵,掞慨然曰:“事亟矣,掞請行。”乃以奇策解圍,奏補七官。

  掞念置身行伍間,騎射所當工。夜以青布籍地,乘生馬以躍,初過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數(shù)閃跌不顧。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嘗用其策為“小子房”,與之茶局,周其資用。掞以本領錢數(shù)萬費之,總領賈似道稽數(shù)責償,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償之,掞又散之賓客,酣歌不顧。似道欲殺之,掞曰:“漢高祖以黃金四萬斤付陳平,不問出入,公乃顧此區(qū)區(qū),不以結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珙嘗燕客,有將校語不遜,命斬之,掞從容曰:“斬之誠是,第方會客廣謀議,非其時非其地也。”珙大服。未幾,有大將立功,珙坐受其拜,掞為動色,因嘆曰:“大將立功,庭參納拜,信兜鍪不如毛錐子也。”于是謝絕賓客,治進士業(yè),遂登第,調麻城尉。

  向士璧守黃州,檄入幕,尋以戰(zhàn)功升三官。趙葵為京湖制置使,掞與偕行,王登迓于沙市,極談至夜分,掞退曰:“王景宗滿身是膽,惜欠沉細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為也,但恐終以勇敗。”后登死,人以為知言。逾時,士璧守峽州,招之,病不果行而卒。(節(jié)選自《宋史•楊掞傳》)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里陳氏館之教子,數(shù)月拂衣去時漢連伐胡,數(shù)通使相窺觀

  b.用故人薦,出淮閫杜杲幕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

  c.乃以奇策解圍,奏補七官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d.尋以戰(zhàn)功升三官仆以口語遇遭此禍

  【解析】 a項第一個“數(shù)”是數(shù)詞,“幾個”的意思;第二個“數(shù)”是副詞,“屢次”的意思。b項第一個“用”是連詞,相當于“因為”;第二個“用”是名詞,相當于“費用”。c項第一個“乃”是連詞,相當于“于是”;第二個“乃”是副詞,相當于“才”。d項兩個“以”都是介詞,相當于“因為”。

  【答案】 d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 

  【解析】 a項的兩個“與”都是介詞,和。b項兩個“之”均是代詞。c項兩個“因”都是副詞,于是、就。d項第一個“而”是連詞,表承接關系;第二個“而”是連詞,表修飾關系。

  【答案】 d[

  【參考譯文】

  楊掞字純父,是撫州臨川縣人。青年時能寫詞賦,鄉(xiāng)里有個姓陳的人家請他住在客舍里教兒子,過了幾個月他拂衣離去。后來因為老朋友推薦,他出任駐淮地將帥杜杲的幕僚,杜杲說:“楊掞有如此的風度神采,將來不會在我之下。”從此政治方法征戰(zhàn)計謀多向楊掞咨詢。過了一年,安豐被敵兵包圍,楊掞激動地說:“情況很緊急了,我請求前去。”他于是用奇策解了圍,杜杲上奏朝廷任命他為七品官員。

  楊掞考慮自己身處軍隊中,騎馬射箭是應當擅長的。晚上他把青布墊放在地上,騎著不熟悉的馬跳躍,起初跳過三尺高,接著跳過五尺至一丈高,多次閃失跌倒他也不顧。制置使孟珙征召他到幕府,曾采用他的計策,稱他為“小子房”(漢代的張良,字子房),孟珙和他喝茶下棋,周濟他財物。楊掞把自己掌管的財務錢幾萬耗用了,總管財務的賈似道核實數(shù)目責令償還,孟珙把六百兩銀子給楊掞讓他償還,楊掞又把這些錢分給了賓客,飲酒歡歌不顧念償還錢財之事。賈似道想要殺他,楊掞說:“漢高祖把萬斤黃金交給陳平,不過問錢的出入,您竟顧念這區(qū)區(qū)的錢財,卻不用這錢財結交豪杰的心嗎?”賈似道這才赦免了他。孟珙曾宴請賓客,有個手下軍官出言不遜,孟珙命令斬他,楊掞從容地說:“斬了他確實對,但是現(xiàn)在正會集賓客多方征集計謀建議,斬他不是這個時候也不是這個地方。”孟珙很信服他的話。不久,有個大將立了功,孟珙坐著接受那個大將拜見,楊掞為此臉色有了變化,于是感嘆道:“大將立了功,卻要到官長庭前低頭行拜見之禮,實在是頭盔(指代軍人)不如毛筆(指代文官)啊。”于是他謝絕了賓客,研究進士學業(yè),于是考中進士,調任麻城縣尉。

  向士璧駐守黃州,用公文召他入幕府,不久他因戰(zhàn)功升為三品官員。趙葵做京湖制置使,楊掞與他一起前去,王登在沙市迎接,楊掞和王登暢談到半夜,楊掞回來說:“王景宗(王登,字景宗)渾身是膽,可惜不夠沉穩(wěn)細致,如果我?guī)椭裁词虑椴荒苻k成呢?只是恐怕他因勇敢而失敗。”后來王登死了,人們認為楊掞的話是知人之言。過了一段時間,向士璧駐守峽州,招他前去,楊掞生病沒有成行而去世。

  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題。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天下統(tǒng)一大業(yè)尚未成功),武王有疾,太公、召公乃穆卜(恭敬地占卜)。周公乃自以為質,戴(拿著)璧秉圭,告于三王曰:“惟爾元孫王發(fā),勤勞阻疾。若爾三王有負子之責(債)于天,以旦代王發(fā)之身。旦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爾之許我,我以其璧與圭歸,以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

  ……

  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祚攝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曰:“周公將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完成周朝穩(wěn)定大業(yè)),我所以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成王長,能聽政。成王臨朝,周公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

  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于畢(文王墓在畢),從文王,  以明不敢臣周公也。 (選自《史記•魯周公世家第三》,有刪改)

  10.下面加點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   b.周公乃自以為質

  c.惟爾元孫王發(fā),勤勞阻疾    d.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

  【解析】 a.“所以”古義表原因,今義表結果;b.“以為”古義為“把……當作”“作為”,今義為“認為”;d.“流言”古義為“散布謠言”,今義為“謠言”。

  【答案】 c

  11.對下面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乃屏璧與圭  屏:藏而不獻

  b.慎無以國驕人  國:封地

  c.成王亦讓  讓:答應

  d.周公乃踐祚攝政當國  攝:臨時代行王政

  【解析】 c.讓:謙讓,表示尊敬。

  【答案】 c

  12.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及武王即位/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b.于是卒相成王/卒廷見相如

  c.以明不敢臣周公也/無以告我先王

  d.葬周公于畢/周公將不利于成王

  【解析】 b項兩“卒”均為“終于”“終究”意。a項前“及”是介詞,到;后“及”為動詞,追趕。c項前“以”是連詞,表目的,后“以”是介詞,表憑借,作“用”解。d項的“于”均為介詞,前“于”是“在”的意思,后“于”為“對”的意思。

  【答案】 b

  13.把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不避嫌疑代理國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

  (2)但我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發(fā),吃一頓飯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

  【參考譯文】

  武王戰(zhàn)勝殷紂的次年,天下統(tǒng)一大業(yè)尚未成功,武王患病,身體不安,群臣恐懼,太公和召公就想虔敬地占卜以明吉兇。”周公于是以自身為質,設立三個祭壇,周公向北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靈祈禱。命史官作冊文祝告說:“你們的長孫周王發(fā)。辛勞成疾。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個兒子,請以旦代替周王發(fā)。旦靈巧能干,多才多藝,能事奉鬼神。你們若能答應我的要求,我將圭璧獻上,聽從您的吩咐。你們若不答應,我就把圭璧收藏起來。”

  ……

  后來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布流言說:  “周公將對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奭(shì)說:“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國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沒法向我們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為了完成穩(wěn)定周朝之大業(yè),我才這樣做。”于是終究輔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魯國受封。周公告誡伯禽說: “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發(fā),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后,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傲慢地對待人。”

  成王長大,能夠處理國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權還給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謹慎恭敬如履薄冰。

  周公在豐京患病,臨終時說:“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周公死后,成王也謙讓,最后把周公葬于畢邑,伴隨文王,來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為臣。

文言虛詞 篇7

  yanzi

  教學目標 :掌握15個文言虛詞

  教學重難點:掌握15個文言虛詞

  教學時間:5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1、而

  一、第二人稱代詞,可譯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茲。

  二、連詞。表并列、承接、轉折等關系。

  1、蟹六跪而二鰲 表并列

  2、驪山北構而西折 表承接

  3、泉涓涓而始流 表修飾

  4、敢怒而不敢言 表轉折

  5、學而時習之 表遞進

  6、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先移兵擊之。 表假設

  7、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表因果

  三、語氣助詞。

  1、與“已”連用,表示一種限制語氣。

  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2、與“既、俄、已”連用,表示較短的一段時間。

  既而兒醒大啼。

  2、乎

  一、形容詞詞尾,作詞綴

  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二、句尾語氣詞,表反問或感嘆。

  1、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嗎”或“呢”。

  其孰能譏之乎?

  3、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啊”、“呀”。

  例: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三、句中語氣詞。

  知不可乎驟得

  四、介詞 。用法相當于“于”。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王變乎色,曰:……

  3、其

  一、代詞

  二、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祈請或命令等語氣。

  1、表反問

  其孰能譏之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2、表揣測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選擇

  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4、表商量

  吾其還也。

  5、表期許、強調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三、連詞,表假設,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低下)。

  四、形容詞詞頭

  神乎其神 微乎其微

  第二課時

  4、且

  一連詞,表遞進,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況且”。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二、副詞。

  1、暫且,姑且。

  茍且偷生

  2、將近。

  不出,火且盡。

  年且九十。

  5、所(以)

  一,表根據(jù)。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二、表原因。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三、表方式

  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6、為

  一、動詞。(wei)

  二、介詞。(wei)

  1、表示對象。譯作:“給”、“替”。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表原因。可譯為“因為”。

  為國捐軀

  3、表目的,可譯為“為了”。

  為之一振

  各為其主

  4、表被動。(wei)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何過?

  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三、句末語氣詞,表反問、感嘆。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第三課時

  7、焉

  一、形容詞詞尾,作詞綴。

  硿硿焉

  盤盤焉,囷囷焉

  二、兼詞。相當于“于何”、“于此”。可譯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如樂作焉。

  三、代詞。

  1、那。

  微波入焉。

  2、疑問代詞。“何”。

  焉用亡鄭以陪鄰?

  四、語氣詞。

  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8、也

  一、句尾語氣詞。表判斷,表肯定或否定語氣。

  蓮,花之君子也。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二、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疑問語氣。

  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三、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常用在單句的某一成分后或復句的某一分句后。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9、以

  一、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借。譯作:“拿”、“用”、“憑”、“依照”。

  敢以煩執(zhí)事

  以亂易整,不武

  請以劍舞。

  以衾擁覆。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告,則殺之。

  2、引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于“把”、“跟”、“與”。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舉以予人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2、表示原因。譯作:“因為”、“由于”。常“是以”連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4、表示憑著某種資格、身份或地位。譯作:“用(憑)……資格(身份)”或“用(憑)……名義”。

  生以鄉(xiāng)人謁余。

  5、表示時間。譯作“在”、“從”。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二、連詞。連接前后兩個詞或分句,表示并列、承接、目的等關系。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日削月割,以趨于王。

  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越國以鄙遠

  焉用亡鄭以陪鄰

  闕秦以利晉

  第四課時

  10、因

  一、介詞。

  1、依靠,憑借。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2、趁著,趁機。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

  3、沿襲。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

  4、因為。

  因小失大、因禍得福

  5、由,經由。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二、副詞。于是,就。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11、于

  介詞:

  1、引進動作的處所或環(huán)境。可譯作:“在”、“到”、“從”、“在……方面”。

  例: a、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而聆之。

  b、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藍

  d、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2、引進動作的對象。譯作:“給”、“跟”、“向”、“對”、“對于”。

  例:趙嘗五戰(zhàn)于秦。

  恥學于師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3、引進比較的對象。譯作:“比”。

  苛政猛于虎。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師不必賢于弟子

  4、表被動。有時與“見”連用。

  受制于人

  吾嘗見笑于大方之家。

  5、引進動作發(fā)生的時間。“于”后的賓語是表時間的詞。譯作:“到”。

  例:積于今六十歲矣。

  6、“于是”連用。有兩種解釋:

  其一,“于+是”,譯作:“在這……”、“從此”。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余有嘆焉。

  其二,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于是懷石,遂投汨羅以死。

  12、與

  一、動詞。參與( )

  二、連詞。和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三、介詞。和、跟、同

  1、跟,同。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

  2、給,替。

  與人傭耕。

  四、句末語氣詞。表疑問或感嘆。寫作“歟”。

  豈非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第五課時

  13、則

  一、名詞。“準則”、“規(guī)則”。

  以身作則

  二、副詞,表判斷,相當于“是”。

  此則寡人之罪也。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三、連詞。用在對比句中,表示對比,可譯為“就”。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四、連詞。表示復句關系。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表假設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表轉折

  臨視,則蟲集冠上。 表承接

  14、之

  一、動詞。可譯成“到,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

  輟耕之壟上。

  二、結構助詞

  1、“的”

  古之學者必有師。

  2、賓語前置的標志。

  夫晉,何厭之有?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語后置的標志。

  石之鏗然有聲者。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5、補足音節(jié)。

  填然鼓之。

  三、代詞。

  1、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

  2、人稱代詞,“他”。

  吾從而師之。

  3、指示代詞,“這”。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15、者

  代詞

  1、指人、物、事、時間、地點等,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情況”、“……的事情”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2、用在數(shù)詞后面,可譯為“個”、“樣”、“種”等。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的后面,表示“……的時候”。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4、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用在后置定語的后面,復指前面被修飾的中心詞。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作者郵箱:

  [1]

文言虛詞 篇8

  高三語文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文言虛詞用法(下)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學內容

  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文言虛詞用法(下)

  二. 教學重、難點

  以

  1. 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

  例如: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2)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4)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

  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5)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2.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3)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例如:

  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歸去來兮辭》)

  特:(4)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5)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 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牛》)

  4.(附)動詞,作謂語。常用義項如下:

  (1)認為      

  例釋:自以壽不得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用、使用  

  例釋:賢俊失在巖穴,大臣怨于不以。《漢書》

  (3)率領、帶  

  例釋:(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因

  1. 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趁機)、“憑借”,“經過”“通過”。

  例如: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因擊沛公于坐,殺之。《鴻門宴》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 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就”。

  例如:

  項羽即日因留沛公飲。《鴻門宴》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3. 附:動詞。今譯為:沿襲、順著。

  如:

  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于

  “于”通常用作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作狀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1. 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

  例如:

  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

  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1)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如: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2)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tài),可不譯。

  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

  3. 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

  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4. 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如: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2)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說》,“在這職業(yè)上”)

  與

  1. 介詞,引進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于“跟”“和”。如:

  秦伯說,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

  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2. 連詞,表并列,相當于“和”。如: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六國論》)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過秦論》)

  3. 語氣助詞,通“歟”。如:

  為是其智弗若與?(《弈秋》)

  4. 固定結構“孰與”“與……孰”,相當于“跟……相比,哪一個… ”。如:

  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5.(附)動詞。作謂語。今譯為:

  (1)親附、跟隨  

  例釋:與贏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2)給予        

  例釋:與斗卮酒。(《鴻門宴》)

  (3)交往        

  例釋:始而相與,久而相信,卒而相親。(《呂氏春秋》)

  (4)對付        

  例釋:一與一,誰能懼我。(《淮陰侯列傳》)

  (5)允許、贊許  

  例釋:吾與點也。(《論語》)

  (6)幫助    

  例釋:君之謀過矣,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論語》)

  (7)參加、參與 

  例釋:蹇叔之子與師。《左傳》

  (8)稱譽        

  例釋:朝過夕改,君子與之。《漢書》

  則

  1. 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1)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

  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2)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么”“就”。

  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3)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

  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4)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2. 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

  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者

  1. 助詞,主要有以下用法。

  (1)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者”字結構),通常翻譯為“…的n.(人、事、物等)”或“…的”。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仲尼之徒無能道桓文之事者。(《齊桓晉文之事》)

  (2)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如: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逍遙游》)

  (3)“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曩者辱賜書。(《報任安書》)

  (4)“者”有時放在數(shù)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二者不可得兼。(《魚我所欲也》)

  (5)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如: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6)“者”字在句中停頓,引出判斷,不譯。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之

  1. 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2. 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即“有何厭”)

  定語后置的標志。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臁#ā冻啾谥畱?zhàn)》)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寡人之于國也》)

  3.(附)動詞,作謂語。今譯為:到、往。如:

  吾欲之南海《為學》

  理解虛詞的原則:

  1. 一定要將每個虛詞的最基本的用法和意義(上述的)牢牢記住。

  2. 上述18個重要的虛詞都有很多用法和意義,如何準確進行翻譯是難點。因此,一定要結合對所在句子的語法結構進行分析來理解。詞在句子中。

  3. 在閱讀古文時,很有可能遇到不常用的、甚至沒見過的詞義。(既包括虛詞,也包括實詞。)因此,有一個靈活的頭腦是很重要的,當然,靈活來源于對語境的把握。一定要結合語境進行理解。詞在篇章中。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題。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眼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②,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難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以行③。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出,擊之敗面,氣結仆地,眾皆散,留鐵騎數(shù)十守視。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無恙。”若水絕不食,或勉之曰:“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若水嘆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若水叱之曰:“吾不復顧家矣!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曰:“我為國死,職耳,奈并累若屬何!”又罵不絕口,監(jiān)軍者撾破其唇,皿血罵愈切⑤,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 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② 躋:超級升官。③ 扈從:隨從護駕。④ 粘罕:全國貴族,官至都元帥,執(zhí)掌國政。多次率軍攻打北宋。⑤ 皿血:含血噴出。

  1. 對下列句子中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非所以靖公議也           靖:平息。

  b. 金人曳出,擊之敗面       曳:蜂擁。

  c. 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

  d. 我為國死,職耳           職:職分。

  2. 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① 俅以幸臣  躋顯位      ② 得全首領以沒    

  ③ 扈從以行         ④ 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a.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 下列句子中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故事:指先例。

  b. 得全首領以沒                 全首領:指保持高位。

  c. 而有司循常習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 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齡。

  以下4~5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4. ① 其罪當與童貫等    ② 帝殊有難色

  a. ① 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      ② 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b. ① 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     ② 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c. ① 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 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d. ① 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 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5. ① 汝歸勿遽言  ② 奈并累若屬何(    )

  a. ① 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 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b. ① 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 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c. ① 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 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d. ① 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 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6. 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分類正確的一組是(    )

  ① 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  ② 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

  ③ 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   ④ 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③│④

  7. 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李若水認為高俅敗壞軍政,以致金人入侵,應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祿的等級,而不應循常習故,用隆重的禮節(jié)為他治喪。皇上當即接受他的意見,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

  b. 金人邀請宋欽宗出郊,卻又中途變卦,逼欽宗改換服裝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堅守氣節(jié),大罵金人,雖慘遭毒打,仍未動搖自己的忠心,并以絕食對金人的誘降表示抗爭。

  c. 李若水不愿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嚴詞拒絕了仆人要他屈從金人的勸說。但又流露出對父母的牽掛,要仆人轉告兄弟慢慢地稟告父母,不要驚嚇了老人。

  d. 粘罕誘降李若水遭到失敗,于是下令殺掉他。李若水義無反顧,罵不絕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噴血痛罵,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頸斷舌而死,景象十分慘烈。

  【試題答案】

  第1題:(答案b)

  解題思路: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閱讀文言文,應當有整體意識。讀完全文可知,這段文言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李若永:一是他的籍貫、官職;一是高俅死后他不顧列代朝制,勸阻皇帝按“幸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的罪責論名分;一是在強敵金人面前不顧生死,大義凜然的膽識。這樣,為解答以下幾題就打下了基礎。

  本題考查的是常見的實詞在文中的含意,能力層級是b級。除了a中的“靖”字作“平息”義解釋課本沒學過,其他三個詞語在文中的意思都學習過。但只要將“非所以靖公議也”的前后文字認真讀一遍,“靖”作“平息”講是能夠確定的。c和d項中的“覲”字和“職”字在《譚嗣同》和《出師表》中分別出現(xiàn)過,作“拜見”和“職分”解釋在文中是正確的。“金人曳出”中的“曳”字,中學課文也學過,作“拉”或“拽”解釋,這是容易判斷的。即可斷定正確選項是b。

  第2題:(答案c)

  解題思路:

  這道題考查的是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也是b級。

  ① 句“俅以幸臣躐躋顯位”中的“以”字是介詞,有“憑借”的意思。② 句“得全首領以沒”中的“以”字是連詞,相當“而”的用法。③ 句“扈從以行”中的“以”作連詞用,也相當“而”字的用法,連接狀語“扈從”和中心詞“行”。④ 句“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中的“以”字是介詞,是“用”的意思。由于選項的設置是將①和④作比較,②和③作比較,可斷定②和③是相同的,據(jù)此排除b、d兩項。①④兩句中的“以”字雖然用法相同,都是介詞,但意義不一樣,即可排除a項。

  第3題:(答案b)

  解題思路:

  這道題考查的和16題一樣,也是實詞在文中的意思。但區(qū)別是:16題是單音詞,18題是復音詞。考查的能力層級為b級。

  a項中的“故事”是古今義實詞,高中課文《六國論》“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與它的意思一樣,都當“先例”的含意。c、d兩項容易,不難排除。只有b項“全首領”有一定的干擾,如果不加分析,講成“保持高位”似乎還可以。但只要細讀全文,可以發(fā)現(xiàn)李若水是在向皇上勸諫,說高俅“其罪當與童貫等”,意思是對他的判罪應當和童貫一樣。稍有知識的考生知道,童貫是北宋的宦官,徽宗時與蔡京互相勾結,欽宗時被處死。由此可見,“全首領”是說他保全頭沒有被殺。其實“全首領”的用法與《五人墓碑記》中的“保其首領”的意思一樣。

  第4題:(答案d)

  解題思路:

  這道題考查的是正確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能力層級是b級。

  了解句意往往離不開詞義,① 句中的關鍵詞是“等”字,只要懂得“等”字是等同的“等”,就可以排除a、b兩項。② 句的關鍵詞是“殊”字,它既有“特殊”的意思,又有“很、十分”的意思。這個字中學課本中經常用,但考生只學過作表程度的副詞“很、十分”的意思,況且,在此作程度副詞修飾中心詞“有”字是準確的。因此判斷d項為正確選項也不是很難的。

  第5題:(答案c)

  解題思路:

  這道題和19題一樣,考查的也是正確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能力層級也是b級。同樣也要了解詞義。① 句中的關鍵詞是“遽”字,它既有“恐慌”的意思,又有“急速,匆忙”的意思,但依據(jù)語境,這里只能講成“匆忙”。因此a、b兩項可以排除。再看②句則側重于句意的判定。d項強調“牽累你們的原因”,c項強調“牽累你們”之后的擔心。可見。c項符合語境。

  第6題:(答案d)

  解題思路:

  這道題主要考查的是對復句中各分句間的詞意關系的理解,考查的能力層級是b級。

  ① 句的前后兩個分句是承接關系;② 句前后的關系是轉折關系,意思是“你昨日雖然大罵金人是狗輩,但粘罕元帥并沒有發(fā)怒”:③ 句各分句之間的關系是因果關系比較容易判斷;④ 句是并列關系也容易理解。由此可知,四個句子的各分句之間的語意關系都不同,正確的選項當然是d項。

  第7題:(答案a)

  解題思路:

  這道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層級為c。但由于這段文言文比較淺顯,容易理解,不會造成干擾。

  a項的敘述有的地方不符合原文意思,從前一句看,解說沒有錯誤,但后一句說“皇上當即接受他的意見”與原文不符。原文有“章再上,乃止”一語,意思是李若水“連上了兩次奏折,皇帝才制止了此事(用隆重的禮節(jié)為他治喪)”。可見皇帝并非“當即接受他的意見,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

文言虛詞 篇9

  文言虛詞復習學案

  李啟勝

  學習要點:

  掌握 “而” “何”“乎”虛詞的用法

  學習過程

  一、考點闡釋

  《考試大綱》明確有18個虛詞: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閱讀材料的上下文中確定某個虛詞的具體意義和作用。復習文言虛詞,一般不要求同學死記硬背虛詞的義項。

  第一課時:復習“而”

  典型例題

  (一)用作連詞。

  1.用法: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法: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用法: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用法: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用法: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用法: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用法: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zhàn)》)

  8.用法: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規(guī)律總結

  課堂訓練:

  一、解釋句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

  1、 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 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3、 圖窮而匕見

  4、 余聞而愈悲

  5、 莊宗受而藏之

  6、 溫故而知新

  7、 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

  10、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12、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14、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15、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錦囊,負而前驅

  18、 徐而察之

  19、 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

  20、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24、 既而兒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點的“而”字分類正確的一組是 ( )

  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趙豈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⑦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⑧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斷“而”在文段中的意義。

  兵者,危道也。須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則,何以勝?故馮婉貞曰:“諸君2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氏雖小,然青,取之于藍3而青于藍,更勝其父。婉貞博學4而日參省乎己,非只效書生終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敵之大捷。非7而所謂小女子也,乃巾幗英杰8而。

  第二課時:復習“何”

  典型例題

  (一)用作疑問代詞。

  1.用法: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用法: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3.用法: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法: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法: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

  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

  規(guī)律總結:

  課堂訓練:

  一、解釋句中“何”字的意義和用法。

  1.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4.然則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其間旦暮聞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6.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7.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9.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11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12何以哉?(《曹劌論戰(zhàn)》)

  13.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14.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15.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二、下列句中加點的“何”字的意義與例句相同是( )

  例: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來何操 c.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d.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判斷“何”在文中的意義。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謬也,懂其理者,2何可勝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據(jù)4何為?原其理,當為愛之深也。可見,情之誤,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第三課時:復習“乎”

  典型例題

  (一)用作語氣助詞。

  1.用法:

  ①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

  2.用法: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

  3.用法: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法: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法:

  ①于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于)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乎: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規(guī)律總結:

  課堂訓練:

  一、解釋句中“乎”字的意義和用法

  1、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2、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3、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4、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殽之戰(zhàn)》)

  5、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6、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屈原列傳》)

  7、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確的一項是 ( )

  ①生乎吾前其聞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②曰:壯士,能復飲乎

  ③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三、判斷“乎”在文中的意義。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1乎?然吾曾見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從此業(yè),吾問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賦斂。”可見,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為4乎如此好樂?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則王之所為,宜也。臣之駑頓,所言多謬,王能諒之6乎?

文言虛詞 篇10

  第二節(jié)  文言虛詞歸納

  初中6冊文言文  虛詞

  之

  代詞問之客曰(代詞,代這件事)//登軾而望之(齊軍)//公與之乘(曹劌)//  愿借子殺之(他,指代“北方侮臣者”)他(們)、她(們)、它(們)

  又數(shù)刀斃之《狼》 //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令辱之(指代吳廣 )//   殺之以應陳涉(指代當?shù)亻L吏) // 又數(shù)刀斃之(狼)這、這種、這些

  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 人皆有之(這種思想  ) //吾既以言之王矣(它,指代這件事 )  //子墨子聞之(代詞,指代造云梯攻宋這件事) 助詞:的

  于廳事之(的)東北角。《口技》 //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水陸草木之花//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忠之屬也(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無義)//  行道之人( 的 )// 臣之弟子禽滑厘   //   為楚造云梯之械(的) //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之所以:……的方法) //   于廳事之(的)東北角。《口技》動詞:去、往

  輟耕之壟上//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送孟浩然之廣陵不譯、無義(助詞)

  期年之后(時間詞后面,不譯)// 公將鼓之(語氣助詞,無意義)//  悵恨舊之( 無義)//何罪之有(無義)//臣以王吏之攻宋(無義)//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孫權勸學》//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倒裝標志

  宋何罪之有?《公輸》 //    何陋之有?   取消句子獨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  無絲竹之亂耳。//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滿井游記》//  吾妻之美我者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不譯)

  音節(jié)助詞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孫權勸學》//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為給、替 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向、對為天下唱《陳涉世家》為了、為著向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 因為、由于 項為之強(《童趣》)被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童趣》)//賢能為之用《隆中對》//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  茅屋為秋風所破  // 賢能為之用 (被)//   士卒多為用者 //山巒為睛雪所洗表反問或感嘆的語氣詞,“呢” 夫子何命焉為?(《公輸》)做動詞: 好為《梁父吟》(唱)// 為壇而盟(筑)//釀泉為酒(釀造)//以弱為強者  (變成)//為坻,為嶼,為堪,為巖。(成為)//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成為)是

  天下為公// 中軒敞者為艙//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 謂為信然( 是)//  俱為一體 // ……為天下富//此為何若人//為與此同類(是 )

  心理活動

  或異二者之為

  雕刻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核舟記》

  制造

  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公輸》)//吾從北方聞子為梯 作為 以叢草為林(《童趣》)//武陵人以捕魚為業(yè)//   全石以為底//    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作為)// 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作為)

  做、

  今為宮室之美為 之(  做,接受 ) //  為忠善者

  而1.表并列關系呼爾而與之(《魚我所欲也》)// 窺鏡而自視 //  舍生而取義者也//   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記》)(表并列)2.表轉折關系學而不思則罔(《論語》)// 由是則生而有所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          宋無罪而攻之(表轉折 )3.表順接(承接)關系,譯:而且,接著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童趣》)//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 //    蹴爾而與之 //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順接  )4.表修飾關系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童趣》)

  5.表因果關系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醉翁亭記》)//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

  其1.它(他、她),它(他、她)們父利其然(《傷仲永》)//食之不能盡其材(代詞,代千里馬)//親舊知其如此(代詞,代五柳先生)//或遇其叱咄(代詞,代先達)2.它(他、她)的、它(他、她)們的必細察其紋理,(《童趣》)//其西南諸峰《醉翁亭記》 //稍稍賓客其父《口技》// 策之不以其道  //下視其轍(齊軍的) // 公問其故(戰(zhàn)勝的)//   卜者知其意(代詞,他們的)3.那、那里、其中的神游其中(《童趣》)//不能指其一端《口技》4.大概其恕乎?(《論語》)//其真不知馬也。《馬說》5.表期望、命令或祈使語氣,譯為“可要\\一定”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6.這其詩以養(yǎng)父母 // 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代詞,這)//   令辱之,以激怒其眾(代詞,那些)7.難道其真無馬邪(《馬說》)

  以因為此獨以跛之故(《塞翁失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  以中有足樂者 // 以其境過清 //  扶蘇以數(shù)諫故(因為) // 徒以有先生也(介詞,因為)//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為)//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憑借以弱為強者(《隆中對》)//   以此夸能 //  以此自終 //        何以戰(zhàn)(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依靠)//以天下之所順(  憑借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詞,憑)用徐噴以煙(《童趣》)//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以軍中多務 // 以衾擁覆 //  祭以尉首(用 )//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詞,用)//    以牒為械(用)用來殺之以應陳涉( 用來 ) // 將以攻宋(用來 )把以叢草為林(《童趣》)//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  因以為號焉//    全石以為底//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 必以分人(把)//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把 ) // 以君為長者(介詞,把)//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 //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把)認為自以為大有所益// 不以疾也  // 愚以為宮中之事(認為)// 臣以王吏之攻宋  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經)  //  受命以來(連詞,表時間)以致

  以塞忠諫之路(以致)//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作為) //咨臣以當世之事 (拿) 成為卒之為眾人       而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 // 卷石底以出(而 )// 俯身傾耳以請來

  家貧,無致書以觀  //  以光先帝遺德 (來,表目的)//                       以塞忠諫之路也 (以致,表結果)按照(根據(jù))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策之不以其道

  然這樣(代詞)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 雖然,公輸盤為我造云梯。《公輸》   ……的樣子怡然自得(《童趣》)// 雜然相許《愚公移山》但是(連詞)然,胡不已乎?(《公輸》)//  然則北通巫峽。《岳陽樓》 //               然,胡不已乎//  然臣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作詞尾:表……的樣子

  頹然乎其間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滿目蕭然動詞:是,對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

  于在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岳陽樓記》  //  于廳事之東北角《口技》//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  能謗譏于市朝  //  其一犬坐于前 //  忘身于外者 (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在)到

  皆朝于齊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到)//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到)從

  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受地于先王 (從 )     // 起于魯(從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魚我所欲也》 //  賢于材人遠也《傷仲永》給

  欲報之于陛下也《出師表》對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對)比

  皆以美于徐公向

  假借于藏書之家  //  胡不見我于王(向)因為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被

  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

  乃才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隆中對》你、你的

  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于是、就、這才、卻、反而、才、只是、就是

  乃重修岳陽樓。竟然、竟

  乃大驚  //  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者

  ……的人(東西、事情)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zhàn)》//  二者不可得兼( …的東西)。 //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的人    )

  ……的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是;是因為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個;樣(用在數(shù)詞后)

  二者不可得兼《魚我所欲也》

  同”也”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同”也”,強調語氣 )

  ……的地方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夫

  成年男子

  此庸夫之怒《唐雎不辱使命》

  丈夫

  其夫囈語《口技》

  那;這

  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

  語氣詞,放在句首,表將發(fā)議論。不譯。

  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夫鹓雛發(fā)于南海《惠子相梁》

  并

  并且

  并自為其名《傷仲永》

  都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焉

  啊(語氣詞)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始一反焉  又何間焉 (呢 )

  怎么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里且焉置土石

  在那里

  無隴斷焉 //   懼有伏焉(在此)

  從這里

  不復出焉

  從

  向

  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

  跟從

  隸而從者

  則

  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由是則生而有不用 也( 就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卻 )

  然然而不勝者(這樣 )//然臣子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然而)//吳廣以為然(正確)//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 )

  乃

  陳勝、吳廣乃謀曰(于是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是 ) // 乃入據(jù)陳(才 )

  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養(yǎng)(衣食所安)3.怎么:安得廣廈千萬間  4.哪里:安知魚之樂也

  夫

  1.那(予觀夫巴陵勝狀) 2.fú,句首發(fā)語詞(夫環(huán)而攻之/且夫人之學) 3.丈夫(夫齁聲起 )      4.成年男子的通稱,人(荷擔者三夫)

  更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進而(醉則更相枕以臥) 3.互相(更相慶) 4.再、又(更上一層樓)   5.更加(舉杯消愁愁更愁)

  可

  1.大約(高可二黍許/潭中魚可百許頭) 2.可以(珠可歷歷數(shù)也)

  類

  1.類似(絕類彌勒) 2.同類(不與培塿為類/臣以王吏之攻宋為與此同類)

  且

  1.將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況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請

  1.請允許,敬辭(請獻十金) 2.請求(曹劌請見) 3.請教(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少

  shǎo 1.會兒(少時)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飲少輒醉) 4.shào,年輕(陳涉少時)

  遂

  1.完成(已遂述數(shù)行)2.就、于是(遂逐其師) 3.因而(恐遂汩沒)

  所

  1.地方( 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軍隊駐扎的地方)                                                          2.“所”與“何”組成偏正詞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所以

  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這些來(所以動心忍性) 3.……原因(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4.用來之意(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所以動心忍性)

  謂

  1.說(謂為信然) 2.對(謂先主曰) 3.是(太守謂誰) 4.認為(予謂蓮) 5.商量(舍人相謂曰) 6.叫做(此之謂失其本心) 7.命名(太守自謂也)

  因

  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憑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3.根據(jù)、依照(罔不因勢象形)  4.因此(因以為號焉 )

  與

  1.通“歟”疑問語氣詞,相當于“嗎”(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給(蹴爾而與之)

  自

  1.自己(并自為其名) 2.自、從(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3.從、由(自三峽七百里中)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乎

  1.語氣詞(一般用在句末):例,死國可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詞(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間也// 頹然乎其間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詞尾(一般用在形容詞后) 相當于“……的樣子” :怡然自樂// 翼然臨于泉上

  雖

  1.即使 。例,雖有千里之能 // 雖不能察 //   雖殺臣,不能絕也

  2.雖然 。例, 風力雖尚勁 //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或

  1.有的人:如,今或聞無罪 //或以為死 //或以為亡;    2.有時候。如: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許:如,或異二者之為

文言虛詞 篇11

  【4】復習文言虛詞:“乃”

  典型例題

  (一)用作副詞。

  1.用法:

  ①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②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④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zhàn)》)

  2.用法: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3.用法: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 用法: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 用法: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2.用法: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用法: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規(guī)律總結:

  課堂訓練

  一、解釋句中“乃”字的意義和用法

  1、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項羽本紀》)

  5、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6、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赤壁之戰(zhàn)》)

  7、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8、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9、與爾三矢,矢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

  二、下列加點的“乃”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b.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d.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楊孫、逢孫戍之,乃還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h.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三、判斷“乃”在文中的意義。

  嘗聞放翁志節(jié),畢現(xiàn)《示兒》,1乃讀之。至“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2乃翁”一句,大為感佩,其真3乃忠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齒,4乃曰:“此徒沽名耳。”眾人質之以理,其辭窮,5乃不得已而謝。

  【5】復習文言虛詞:“其”

  典型例題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 用法: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法: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 用法: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4.用法: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孔雀東南飛》)

  5.用法: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6.用法:

  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 用法: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 用法: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用法: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用法: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用法:

  ①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么”。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規(guī)律總結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課堂訓練

  一、解釋句中“其”字的意義和用法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3、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4、 向使六國各愛其地

  5、 童微伺其睡

  6、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7、 獨其為文猶可識

  8、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9、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11、距其院東五里

  12、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13、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14、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17、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18、國無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隕其生乎?

  21、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22、吾其還也

  23、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

  24、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誅之乎?

  25、天其弗識,人胡能覺?

  26、溱與洧,瀏其清矣

  27、北方其涼,雨雪其雱

  28、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蒼天者,曷其有極

  30、既見君子,云其何憂

  31、入之愈深,其進愈難

  32、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二、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其”字意義判定正確的一組是( )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③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        ④則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⑥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三、判斷“其”中在文中的意義。

  人言,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觀之,則非徒口舌耳。相如觀秦王無意償趙城,則卻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許之齋戒,因得以完璧歸趙,3其僅口舌哉?若與庸人議之,其必曰:“吾4其與之.”焉敢如此?

  歸國,將相失和。途遇廉頗,即轉退避,當5其時,何人能如此?門客詢以因,相如則言:“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觀古今英杰之所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為訓。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則雖見霰雪紛11其無垠,亦無恨矣,吾亦無有“悔12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之憾了。

文言虛詞 篇12

  一、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學會整理歸納文言知識點

  二、 教學重點,難點

  整理歸納“之”,“而”,“以”,“其”,“為”,“于”的用法

  三、            教學設備

  電腦,投影儀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            教學設想

  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較為復雜多變,是文言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也是中考的一個要點。學生在總復習的過程中,常常為其中的變化而困惑,頭疼。基于這一情況,同時結合本班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特設計此課引導學生整理歸納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初中階段重點的虛詞的用法,讓他們學會自己歸納文言知識點,為他們今后的文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這堂課我們上一堂文言復習課,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據(jù)詞是否具有實在意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實詞,另一類是虛詞。這兩類詞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這樣說,如果說實詞是文言文的肉體,那么虛詞則是文言文的靈魂。虛詞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這是由它的靈活性決定的,它的意義會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但也正因為這一點,加大了虛詞學習的難度。而虛詞又是中考的重要考點。不過大家不用怕,今天我們就一塊來歸納復習幾個常用文言虛詞的用法。

  (二)、之

  1、用作代詞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當于“他(她、它)們”、“它”、“這” 等。一般用在動詞后面,作賓語。

  ①問所從來,俱答之(《桃花源記》)——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當于“他們”

  ②操蛇之神聞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譯作“這件事”

  ③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狼》)——代物,指狼,相當于“它”。

  2、用作助詞

  ① 用于定語和名詞之間,相當于“的” 

  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②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 如: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為學》)

  ③在句中表示動詞賓語提前,即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實在意義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④在句中補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可不譯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3、用作動詞 譯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點名詞,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去”

  練習

  1、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到,往)

  2、宋何罪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

  3、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主謂之間,無實義)

  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代詞,指學過的知識)

  (三)而

  用作連詞,連結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子與句子,表示前后兩部分的并列、承接、轉折、修飾等關系。例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醉翁亭記》)——又,表并列關系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就”,“然后”,表承接關系

  學而不思則罔。(《論語》 )——卻,但是,表轉折關系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著,也可不譯,表修飾

  練習

  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而”字。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轉接)

  2、康肅笑而遣之。(著,表修飾)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表并列)

  4、溫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四)以

  1.用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譯為“把”、“用”、“拿”等,或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譯為“靠”、“憑借”、“根據(jù)”等

  ①屠懼,投以骨(《狼》) ——把

  ②能以徑寸之木,為…(《核舟記》) —用

  ③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憑借

  2.作連詞,表示目的,可譯作“來”,“而”;或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致”;表原因,可譯作“由于”、“因為”。如:

  ①以告先帝之靈(《出師表》) ——用來

  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以致

  3.用作動詞,可譯作“認為”。如: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4.特殊用法,通“已”,已經。如: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五)其

  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問等語氣,如: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第一個“其”,表反問語氣,可譯作“難道”;第二個“其”,表推測語氣,可譯作“恐怕”。

  2.可作代詞,指代人、事、物,相當于“他(她、它)們”或“他(她、它)們的”,有時也作指示代詞,相當于“這”、“那”、“其中的”。如: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 敵(《狼》)——它們的

  ②余人各復延至其 家(《桃花源記》)——他們的

  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其中的

  ④父利其 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其,起指示作用,指鄉(xiāng)人花錢或請父親做客以求仲永題詩這種情況,相當于“這”。

  練習

  解釋下列黑色字。

  1、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因為)(這,指小石潭)

  2、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把)(作為)

  3、其如土石何?(加強反問語氣)

  4、以我酌油知之。(憑借)

  5、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的)

  6、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他,指陳康肅)

  (六)為

  1、作介詞時,除表被動外都讀作wèi,可譯作“被”、“對”、“給”、“替”、“當”,“為了”、“因為”等。如:

  ①為鄉(xiāng)里所患(《周處》)——wéi,被,表示被動關系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wèi “向”“對”

  ③為楚造云梯之械。(《公輸》)——wèi,"替"、"給"

  ④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wèi,“當”、“等到”

  ⑤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wèi,因為,由于

  2、當“為”作動詞時,讀wéi,可依據(jù)語境的不同,譯成各種相應的動詞,如 :“做”,“成為”,“雕刻”,“是”等,如:

  ①義興人謂為三橫(《周處》) ——是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成為

  ③為宮室、器皿。(《核舟記》)——做,這里指雕刻

  ④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記承天寺夜游》)——有

  ⑤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稱為,叫做

  (七)于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在……中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對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孟子)》二章)—— 從

  欲報之于陛下也(《出師表》) ——向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

  練習

  一、選出和“卒之為眾人”中“為”字用法相同的一項。(     )

  A.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B.終為忠臣

  C.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  D.始之為人情所患

  二、下面“于”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B.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

  C.又留蚊于素帳中.

  D.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

  每個虛詞的復習都先由幻燈片顯示例句,再由學生完成例句,并且通過例句引導學生歸納其中虛詞用法的規(guī)律,再由幻燈片總結學生所歸納的方法,最后做練習,進一步鞏固強化。

  每個虛詞的復習都先由幻燈片顯示例句,再由學生完成例句,并且通過例句引導學生歸納其中虛詞用法的規(guī)律,再用幻燈片總結學生所歸納的用法,最后做練習,進一步鞏固強化。

  (八)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收集典型例句,分析虛詞在句中的意義,從而進一步分析歸納出它的用法,這是我們常用的整理歸納詞類用法的一種方法,大家可將這種方法運用起來,那就不必為虛詞的靈活多變而苦惱了,而且對今后的文言學習也有很大幫助。

  (九)布置作業(yè) 

  1、  復習掌握本課內容

  2、  整理歸納其它虛詞,如:“諸”“焉”“乎”“若”“且”“所”等字的用法。

  今天我們通過收集典型例句,分析虛詞在句中的意義,從而進一步分析歸納出它的用法。這是我們常用的整理歸納詞類用法的一種方法,大家可將這種方法運用起來,就不必為虛詞的靈活多變而苦惱了,而且對今后的文言學習也會很有幫助。

  (九)布置作業(yè) 

  1、復習掌握本堂課內容

  2、整理歸納其他虛詞,如:“諸”,“焉”,“乎”,“若”,“且”,“所”等字的用法

文言虛詞 篇13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乃

  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

  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4.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yè)上”《捕蛇者說》)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文言虛詞 篇14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且

  1.用作連詞。

  表示遞進關系、并列關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zhàn)》)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相當于“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所

  1.用作助詞。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后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shù)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何

  1.用作疑問代詞。

  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用作副詞。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3.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文言虛詞 篇15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臁#ā冻啾谥畱?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shù))。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若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二)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若”和“夫”“至”結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文言虛詞 篇16

  一、近幾年高考文言虛詞的命題規(guī)律

  1、放在文言文閱讀的第二題中考,分值為3分,每年必考。

  2、題 型:四個選項,八個句子,形式是兩兩比較,考查異同,其中一個選自課本,另一個出自所供文段。

  3、在文言文翻譯中也涉及到重點虛詞的考察。

  二、高考考查角度

  1、對兼類詞在具體語境中詞性的辨析。兼類詞就是指一個詞具有多種詞性,例如“而”字,可以是連詞,也可以是代詞,還可以組成復音虛詞“而已”,充當語氣助詞。再如“其”字,可以是代詞、副詞和連詞。

  2.對一個虛詞某種詞性不同用法的辨析。一個虛詞,作為某種詞性時具有多種用法,這些用法要根據(jù)具體的語境和不同的語法搭配來進行判斷。例如,“其”作為副詞使用就有多種語氣:表揣度語氣、表反詰語氣、表婉商語氣、表期望語氣。

  3、對學生掌握課本語言材料的考查。分析試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為試題組成的對比項或干擾項,基本出自于高中語文課本。考查的重點都是必修中的講讀課文和選修中的重點課文,。可見命題者旨在考查考生平時對文言重點篇目的掌握情況。

  三、方法探究

  習題一、

  解釋 “乃”字的含義

  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壁。

  小結:

  【學以致用】

  判斷下列加橫線“以”字的用法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2、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3、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習題二、

  判斷下列加橫線詞的用法。

  1、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2、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小結:

  【學以致用】

  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詞的含義

  1、舟搖搖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

  2、相如因持璧卻立。

  習題三

  判斷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

  1、其李廣將軍之謂乎

  2、秦王恐其(代藺相如)破璧

  3、爾其(語氣副詞,一定)無忘乃父之志。

  小結:

  【學以致用】

  解析下列加橫線詞的含義

  ①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  

  ②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③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蘭亭集序》)      

  ④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⑤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促織》)

  習題四、

  判斷下列句中“為”字的用法

  1、與我銀,為君致閣職

  2、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小結:

  【學以致用】

  (XX年山東卷)下列各組句子中,加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學而臼參省乎己

  b、戎嘗與阮籍飲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c、戎每與籍為竹林之游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以母憂去職                   不賂者以賂者喪

  習題五

  判斷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

  1、皆以美于徐公。    

  2、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小結:

  【學以致用】

  判斷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

  1、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    實詞   率領、帶領

  2、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虛詞   把

  習題六

  判斷下列句式的特征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者”、“也”,助詞,表示判斷。

  2、臣誠恐見于欺王而負趙。

  3、何陋之有

  小結:

  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志詞,抓住這些標志,就能迅速地確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稱之為標志確認法

  【學以致用】

  判斷下列“也”字的用法

  1、使小人在側,臣之罪也   “也”是助詞,表判斷語氣。

  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也是助詞,但不是判斷,只在句中起停頓的作用

  習題七

  解析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字

  1、急急乎唯進修是求

  解析:惟命是從  唯利是圖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2、其始相助,后必相惡

  解析: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虛指代詞“他”

  小結:成語是阿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語,成語絕大多數(shù)都來源于古詩文,故此,其中許多虛詞語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jù)這一特點,可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義,稱之為成語聯(lián)想法

  【學以致用】

  (XX年浙江卷)下列各組句子中加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然后變風發(fā)乎情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b.定國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為美

  d.吒吒焉真一老農夫也          置杯焉則膠•

  【答案】b

  【解析】a項分別解釋為“從”、“比”:b項均解釋為“尚且”:c 項分別解釋為“ 因為”,“ 把……當作”;d項分別解釋為“……的樣子”、“于此、在此”。

  【點悟】a項“然后變風發(fā)乎情”一句中“乎”的意義和用法,可以我們熟悉的成語“存乎一 心”“出乎意料”來推斷.應該是介詞。“從,于” 。d 項“置杯焉則膠”一句中“焉”的意義和用法,也可以從成語“心不在焉”來推斷。

  習題八

  判斷下列句子中的“其”是否能刪掉

  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2、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3、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4、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5、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6、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7、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解析:

  1-3句中“其”處于動詞后賓語的位置,應為代詞,不能刪去。 第4句“其”字若刪去,則改變了原意,它也為代詞。5-8句“其”可以刪去,它是協(xié)助表達語氣的副詞。根據(jù)語氣的不同,5-8句分別是:表示命令的語氣、加強反問的語氣(“難道”)、加強反問語氣、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                       

  小結:

  語氣詞只起到協(xié)助表達語氣的作用,刪掉后并不影響句意,因此對于比較復雜的文言虛詞,應首先通過觀察刪除語氣詞,稱之為刪除觀察法。“而”“焉”“者”也可用這種方法。

  六、學法建議

  1、全面復習,掌握常見用法

  2、根據(jù)語境,辨明具體用法

  1、 積累歸納,比較異同

  【鞏固練習】

  1.文言虛詞練習

  1.對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義和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 (    ) 

  ①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盡。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河水清且漣漪。 ⑤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 ⑥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⑧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

  b.①|②⑥|③|④⑧|⑤⑦

  c.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

  解析:b 連詞,并列|副詞,將要|副詞,將近|連詞,表遞進|連詞,表讓步

  2.比較下列句子中的“因”字,對其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   )

  ①秦軍解,因大破之 ②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 ③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④公等碌碌,所謂因人事者也⑤漢兵因乘勝,遂盡虜之 ⑥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⑦因循守職,無所改作 ⑧因陳桓子以請,乃許之⑨因此怒,遣人追殺之 ⑩因其無備,卒然擊之

  a.②與④相同,③與⑦不同

  b.⑥與⑦不同,⑨與⑩相同

  c.①與⑤相同,②與③相同

  d.④與⑧不同,②與③不同

  解析:c ①⑤于是;②③根據(jù);④⑥⑧依靠,憑借;⑦沿襲;⑨因為;⑩趁著

  3.比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對其意義與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  ②余知而無罪也 ③提刀而立 ④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a ①與③相同,②與④相同

  b ①與③相同,②與④不同

  c ①與③不同,②與④相同

  d ①與③不同,②與④不同

  解析:b ①連詞,表修飾 ②代詞,你 ③連詞,表修飾 ④連詞,表假設

  5.對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義和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于是余有嘆焉。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 ③且焉置土石? ④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⑤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⑦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 ⑧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a.①⑧|②③|④⑦|⑤⑥

  b.①⑧|②④|⑤⑥|③⑦

  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d.①⑧|②⑤|④⑦|③⑥

  解析:a 助詞,用于句末不譯|代詞|句中助詞,形容詞尾|兼詞,于之

  6. 對下列各句中“則”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⑴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⑵ 唇亡則齒寒 ⑶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⑷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

  ⑸ 非死,則徒爾 ⑹ 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 ⑺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乎 ⑻ 口耳之間則四寸耳

  ⑼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⑽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⑾ 項羽則受璧,置之座上 ⑿ 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⒀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⒁ 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zhàn),慎勿與戰(zhàn)

  a.⑴與⑵不同,⑶與⑸不同

  b.⑹與⑺不同,⑵與⑼不同

  c.⑷與⒁相同,⑿與⒀不同

  d.⑻與⑽相同,⑾與⒁相同

  解析:c ⑴就是;⑵⑼⑽那么;⑶連詞,就;⑷⒁假若;⑸⑹⑺⑻⑾⑿就;⒀卻

  7.比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對其意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⑴告先帝之靈以彰其咎 ⑵將財物寄置界內以避盜 ⑶得全首領以沒 ⑷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⑸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鄲 ⑹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⑺(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⑻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⑼以不能取容當世,故終身不仕 ⑽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⑾斂賞財以送其行

  a.⑴與⑵相同,⑻與⑼相同

  b.⑶與⑷相同,⑽與⑾不同

  c.⑸與⑹不同,⑺與⑽相同

  d.⑴與⑾不同,⑹與⑺不同

  解析:a ⑴⑵⑾來;⑶相當于“而”;⑷拿;⑸在;⑹⑻因,由于;⑺率領;⑼因為;⑽和,跟

文言虛詞 篇17

  文言虛詞復習教案

  李啟勝

  【4】復習文言虛詞:“乃”

  典型例題

  (一)用作副詞。

  1.用法: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②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④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zhàn)》)

  2.用法: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3.用法: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法: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用法: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2.用法: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用法: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

  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規(guī)律總結:

  1、副詞。①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②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③還可不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等。

  2、代詞:①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可譯為“你的”; ②也做主語,翻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3、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翻譯為“是、就是”等。

  4、復合詞:①【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②【乃爾】譯為“這樣”。

  課堂訓練

  一、解釋句中“乃”字的意義和用法

  1、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

  表示順承,可譯為“就”“這才”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表示轉折,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表示轉折,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

  4、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項羽本紀》)

  表示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

  5、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

  6、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赤壁之戰(zhàn)》)

  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7、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8、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9、與爾三矢,矢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

  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二、下列加點的“乃”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adg(a才 b是 c竟然,卻 d才 e就 f這樣 g才 h你的)

  a.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b.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d.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楊孫、逢孫戍之,乃還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h.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三、判斷“乃”在文中的意義。

  嘗聞放翁志節(jié),畢現(xiàn)《示兒》,1乃讀之。至“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2乃翁”一句,大為感佩,其真3乃忠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齒,4乃曰:“此徒沽名耳。”眾人質之以理,其辭窮,5乃不得已而謝。

  答案:

  1、 副詞,表承接,可譯為于是。2、 代詞,可譯為你的。3、 副詞,相當于是。4、 副詞,可譯為竟然,卻。 5、 副詞,可譯為才。

  【5】復習文言虛詞:“其”

  典型例題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用法: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shù))。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法: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shù))。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用法: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4.用法: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孔雀東南飛》)

  5.用法: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6.用法: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用法: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用法: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用法: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用法: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用法: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①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么”。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規(guī)律總結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代詞。①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于“他、她、它(們)的”②用作第三人稱,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相當于“他、她、它(們)的”。 ③活用作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相當于“我(的)、自己(的)”。④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⑤指示代詞作定語相當于“其中、其中的”。

  2、副詞。①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②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于“一定”。

  3、連詞。①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②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③助詞,其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翻譯。

  4、復合詞:【何其】譯為“多么”。

  課堂訓練

  一、解釋句中“其”字的意義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4第三人稱的領屬關系“他的”“他們的”“它的】

  2、 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3、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4、 向使六國各愛其地

  5、 童微伺其睡

  【5—7第三人稱代詞“他們”“它”;】

  6、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7、獨其為文猶可識

  8、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第一人稱代詞“我”

  9、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9—12指示代詞“那”“那些”】

  10、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11、距其院東五里

  12、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13、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詞“其中的”;

  14、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14—15表示推測、估計語氣“恐怕、大概”;】

  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16—17表示祈使語氣“應當”;】

  17、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18、國無主,其能久乎?

  【18—21表示反問語氣“難道、哪里”;】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隕其生乎?

  21、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22、吾其還也

  表示商量語氣;

  23、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

  表示假設“假如”;

  24、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誅之乎?

  表示選擇“或者、還是”;

  25、天其弗識,人胡能覺?

  表示讓步“尚且”;

  26、溱與洧,瀏其清矣

  相當于“然”,用在形容詞后;

  27、北方其涼,雨雪其雱

  【27—29在單音節(jié)形容詞和象聲詞之前,起強調作用;】

  28、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蒼天者,曷其有極

  30、既見君子,云其何憂

  【30—32句中無實意,湊足音節(jié)】;

  31、入之愈深,其進愈難

  32、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表示疑問語氣。

  二、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其”字意義判定正確的一組是( )

  b(①他的 ②其中的 ③那 ④那 ⑤其中的 ⑥他,他們 ⑦我,自己 ⑧他,他們) ⑨大概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③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     ④則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⑥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三、判斷“其”中在文中的意義。

  人言,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觀之,則非徒口舌耳。相如觀秦王無意償趙城,則卻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許之齋戒,因得以完璧歸趙,3其僅口舌哉?若與庸人議之,其必曰:“吾4其與之.”焉敢如此?

  歸國,將相失和。途遇廉頗,即轉退避,當5其時,何人能如此?門客詢以因,相如則言:“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觀古今英杰之所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為訓。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則雖見霰雪紛11其無垠,亦無恨矣,吾亦無有“悔12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之憾了。

  答案

  1、代詞,可譯為他。2、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可譯為他。3、副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4、副詞,表示商量語氣,可譯為還是。5、指示代詞,可譯為那。6、副詞,表示推測語氣,可譯為大概。7、副詞,表示祈使語氣,可譯為一定。8、代詞,可譯為其中。9、連詞,表示選擇關系,可譯為是……還是。10、連詞,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11、助詞,補足音節(jié),可譯為不譯。12、代詞,可譯為我,自己。

文言虛詞(通用17篇) 相關內容:
  • 2019年中考語文常用文言虛詞解題復習

    XX年中考語文常用文言虛詞解題指津文言虛詞是指那些意義比較抽象,基本不能明確地表示意義,而只能組織實詞使句子結構完整的詞。文言虛詞數(shù)量遠不如實詞多,但它在古今漢語中差別比較大,而且在文言文中使用頻率高,語法作用大,用法復雜...

  • 推斷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學案

    一、近幾年高考文言虛詞的命題規(guī)律1、放在文言文閱讀的第二題中考,分值為3分,每年必考。2、題 型:四個選項,八個句子,形式是兩兩比較,考查異同,其中一個選自課本,另一個出自所供文段。3、在文言文翻譯中也涉及到重點虛詞的考察。...

  • 2019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分類復習六、常見文言虛詞

    六、常見文言虛詞 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 文言虛詞復習學案

    學習要點:掌握 “而” “何”“乎”虛詞的用法學習過程一、考點闡釋《考試大綱》明確有18個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閱讀材料的上下文中確定某...

  • 文言虛詞復習學案(二)

    【4】復習文言虛詞:“乃”典型例題(一)用作副詞。 1.用法:①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②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④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 常用文言虛詞

    之1.結構助詞 的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2.代詞 第三人稱 例: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第一人稱 例:君將哀而生之乎 指示代詞 這 例:故為之文以志3.助詞 用在主謂之間 例:無絲竹之亂耳 湊足音節(jié) 例:公將鼓之 賓語前置的標志 例:何陋之有4.動詞...

  • 常見文言虛詞用法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

  • 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

    一、教學目的引導學生學會整理歸納文言知識點二、 教學重點,難點整理歸納“之”,“而”,“以”,“其”,“為”,“于”的用法三、 教學設備電腦,投影儀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五、 教學設想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較為復雜多變,是文言文教學...

  • 會考復習—文言虛詞.

    yanzi教學目標:掌握15個文言虛詞教學重難點:掌握15個文言虛詞教學時間:5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1、而一、第二人稱代詞,可譯成“你”“你的”。某所,而母立于茲。二、連詞。表并列、承接、轉折等關系。...

  • 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歸納

    而 (一)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4. 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5.表示假設關系。...

  • 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虛詞用法(通用2篇)

    高三語文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文言虛詞用法(下)【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學內容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文言虛詞用法(下)二. 教學重、難點以 1. 用作介詞。...

  • 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虛詞復習(精選3篇)

    文言詞語助讀一《燭之武退秦師》若①似乎,好像。《桃花源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假如。 《燭之武退秦師》:“若舍鄭以為東道主。”③你,你的。 《鴻門宴》:“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④如此,這樣,這些。...

  • 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虛詞(通用7篇)

    第二編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第二節(jié)1.對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a.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表順承,那么)b.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表假設,如果)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表并列,并且)d.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表轉...

  • 2023屆高考語文第一輪文言虛詞用法復習(精選5篇)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 2022屆高考語文第一輪文言虛詞用法復習2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高三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头巨大挺进莹莹的体内免费视频 | 亚洲女人天堂成人av在线 | 国内毛片 | 青草全福在线视频 | 成色在线视频 | 欧美国产偷国产精品三区 | 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 40熟妇日本japanese | 爱逼爱操综合网 | 69精品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 | 免费观看黄网站 | 亚洲在线视频观看 | 日本高清网色 | 麻豆动漫| 久草热久草热线频97精品 | 一个人看的视频www在线观看 | 亚洲性生活免费视频 | 香蕉视频色版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一级毛片 | 欧美青青草 |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观看网址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最多收藏 |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视频高清1 | 篱笆女人狗电视连续剧第一部 |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特级淫片女子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搡老女人老91妇女老熟女o | 成年人天堂com | 国产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 午夜小视频免费 |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99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新婚之夜玩弄人妻系列 |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无码 | 中文久久 | 正在播放国产多P交换视频 亚洲欧美视频网站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18 | 成年免费影院 | 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