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考語文考點歸納常見20個文言虛詞例釋復習教案
附錄六 常見18個文言虛詞例釋【而】
一、連詞
1.表并列,可譯為“又”“和”或不譯。例如:
蟹六跪而二鰲(《勸學》)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師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表承接,可譯為“就”“接著”“然后”,或不譯。例如:
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亡羊而補牢,未為晚也(《戰國策•楚策四》)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阿房宮賦》)
3.表轉折,可譯為“但是”“卻”“可是”等。例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4.表遞進,可譯為“并且”或“而且”。例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5.表假設,可譯為“如果”“假如”。例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捕蛇者說》)
6.表修飾,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不譯。例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項脊軒志》)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
二、代詞
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三、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何】
一、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等,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例如: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國也》)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2.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例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例如: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二、作副詞
常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或者加強語氣,譯為“多么”“怎么這樣”。例如: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蜀道難》)
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孔雀東南飛》)
三、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樣”或“什么樣”。例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2.“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可譯為“拿什么”“憑什么”。例如:
何以戰?(《曹劌論戰》)
【乎】
一、作介詞,相當于“于”。
1.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可譯為“在”“從”。例如: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2.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或范圍,可譯為“在”。例如: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
3.表示比較,可譯為“比”。例如: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4.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對于”“給”“向”“跟”。例如: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蔽釃L疑乎是(《捕蛇者說》)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二、作語氣助詞
1.作形容詞、副詞詞尾,譯為“地”“……的樣子”。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