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考語文考點歸納常見20個文言虛詞例釋復習教案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贊許。例如: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仁陷于愚,固君子所不與也(《中山狼傳》)
二、介詞
1.介紹出主動者發出動作時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跟”“同”“和”等。
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信陵君列傳》)
2.介紹出主動者發出動作以后受益的對象,即發出動作行為的是“誰”或“什么”,可譯為“為”“給”等。例如: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三、作連詞,表并列,可譯為“和”;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蜩與學鳩笑之(《逍遙游》)
秦伯說,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
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赤壁之戰》)
四、作句末語氣助詞,同“歟”,表示感嘆或疑問,可譯為“吧”“嗎”“呢”“呀”等。例如:
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不辱使命》)
【以】
一、作動詞
1.認為。例如: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
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2.使用。例如: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二、作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譯為“用”“拿”“把”“憑”“依據”“按照”等。例如: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王好戰,請以戰喻(《寡人之于國也》)
2.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于”等。例如:
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
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3.引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或時間,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等。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4.與“上、下、東、西、前、后”等方位名詞連用,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線。例如: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禪山記》)
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觸龍說趙太后》)
三、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
1.表并列或遞進,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又”“且”“而”“并且”“而且”等,或不譯。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
越國以鄙遠(《燭之武退秦師》)
2.表承接,常常用于表示動作行為的詞語之間,可譯為“而”或不譯。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3.表目的,可譯為“來”“用來”“以致”“從而”。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過秦論》)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觸龍說趙太后》)
4.表修飾,可譯為“而”,或不譯。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5.表因果,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四、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于“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扁鵲見蔡桓公》)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庖丁解!)